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改革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革命的根本对象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制度,革命的直接对象是我国依据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体制,革命的大旗是邓小平正式树起的,并在邓小平的麾下发展成燎原之势,但革命的星星之火——整个体制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的理论源头,都是毛泽东撒下的。  相似文献   

3.
寻求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历史渊源,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教学的重要方面,有待于深入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即已着手对建国后引进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进行改革,虽然这没有触及 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则,但开了1979年以后我国全面经济改革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啦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调整与改革,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戈尔巴乔夫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的改革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开拓性作用,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摸索了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的改革模式经历了从生产经营体制的变革到农村综合体制的变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农村以后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 1 949年 1 0月建国以来 ,已历时 50余年。 50多年来 ,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进行了艰辛探索 ,从建国初期确立的苏联模式到如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间几多曲折。其中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的处理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党的治国方略 ,同时它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就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作为切入点 ,对我国 50多年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作一审视回顾 ,意在阐明当前改革的合理性、必要性、迫切性以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原则,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1991年12月25日,建国69年的联解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从联盟国家体制、斯大林模式和戈氏改革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偶热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道德支持,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涵作出了富有新意的和更加完整全面的阐释,科学地揭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它们属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这三个维度去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3.
党代会文献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也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标志。学〉--j和研究党代会文献,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国情。所以,中国只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为我们党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和阐发,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完备、更加深刻,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宪政实践的创新发展时期。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回归“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地位和建设“权威体制”,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承认私营经济,把“邓小平理论”和“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写入宪法。正是经过这四个阶段对宪政实践路径的探索,才使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自由,才使中国政府一步步成为民主法治的政府,才使中国政治一步步成为以法理为合法性基础的政治。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实现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强调"突出地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三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构建"三大格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体现;增强"三大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学生实践、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切实体现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使自身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它作为我党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文章引用SWOT分析方法试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在三个方法原则的基础上,从理论、实践和平台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十七大精神,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回顾和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使学员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成功实践及理论渊源;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认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及宝贵经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