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学院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的现状以及调查引起职业损伤的原因,并分析和探讨发生职业损伤后所采取的措施,从而提高护理学生预防及应对职业防护的能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20名高职实习护生职业损伤发生的原因及发生的频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实习护生心理性危害发生率最高(46.0%),其次为机械性危害(30.0%)、物理性危害(19.0%)和生化性危害(5.0%)。原因可能是实习护生初入临床,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缺乏工作经验以及与病人、家属沟通交流的经验,从而造成一定程度心理上的负担。本次调查中80.3%的高职实习护生接受过职业防护培训,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习护生的机械性危害。结论:实习护生职业防护意识相对薄弱,应着重加强他们的自身防护意识,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知识竞赛,从而从根本上降低职业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2所医院护士锐器损伤发生几率,分析发生原因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对2所医院450名护理人员进行从事护理工作后发生锐器损伤的调查,发放调查表450份,有效回收428份。结果89.48%的护士发生过锐器损伤,人均4.9次;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36.7%),其次是玻璃(32.4%)、带翼针头(14.4%)、缝合针(7.2%)。其主要原因为工作超负荷、护理队伍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管理层缺乏人文关怀,损伤后的记录及上报率仅为1.2%。结论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护管理措施,加强职业防护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护士工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有效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方法临床调查分析.结果护士因长期在工作中受社会心理因素、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的危害.结论既能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帮助护士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自身健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校护理专业的10级学生,观察组为护理专业5班,对照组为护理专业4班。观察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职业防护实践课程10个学时,对照组在《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增加2个学时的职业防护实践课程,对两组学生课程结束之后的成绩进行分析,对学生完成8个月实习后的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观察组学生进行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理论成绩优秀率为64.0%,4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照组学生的职业防护实践操作优秀率为54.0%,26.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实习后回校针刺伤调查数据,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学生的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满意94.0%,基本满意6.0%,不满意0.0%。结论: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可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提高并强化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258例神经外科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实践分析患者便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90%的患者便秘得到改善.结论:临床护理中对便秘的原因进行预见性护理,可以降低患者便秘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提出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有效的护理服务.方法: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163例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严格执行制度与规范、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等是发生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不同护理职称缺陷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结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责任心、强化服务理念和安全意识,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可有效预防或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从而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肺感染是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科自1990年以来共收治ACVD患者968例,其中164例合并肺感染,发病率16.9%,并且以一周内发生率最高67.7%。因此,早期对ACVD患者进行预防监护,将肺感染发生率降低到最小限度,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现将ACVD患者并发肺感染的发生原因及防护措施做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的必要性.方法: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针对电离辐射,生物污染和由于工作性质引起的体力和心理压力过大而引起的疾病的防护措施.结果:我院手术室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保护意识,通过自身防护和自我保健,减少了职业危害的发生,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结论:手术室护士采取积极有效的自身防护措施,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护理技术操作中进行护理安全教育的效果。方法:收集我校80例实习护士生,按照电脑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教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学习护理安全教育,比较两组护士的护理安全能力、护理技能成绩及理论成绩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护理安全能力、技能成绩及理论成绩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比较对照组32.50%,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当中进行护理安全教育,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儿科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对鲁北地区8所二甲以上医院125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探讨其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措施。结果:儿科护士工作倦怠评分为153.31±15.24分,其职业倦怠的生理、心理症状等与年龄相关。结论: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应从儿科护士的心理干预、教育培训、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儿科护士抵御职业倦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降低婴幼儿静脉留置针致血栓性浅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住院婴幼儿6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6例给予留置针常规护理,观察组315例采用前馈控制措施进行留置针护理,记录两组患儿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率、留置时间、人均留置针个数、患儿家属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率为17.65%,留置时间为3.78±1.11天,人均留置针个数为2.64个,患儿家属满意度为85.29%,观察组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率为3.81%,留置时间为6.27±0.91天,人均留置针个数为1.28个,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前馈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降低耗材使用,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静脉管理的方法,减少化疗药物渗漏给病人造成的痛苦。方法将按传统静脉输液流程进行化疗的病人131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静脉管理后化疗的病人1177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静脉炎、药物渗漏的发生率及两组病人对护士的满意率。结果对照组静脉炎396例,药物渗漏15例,其中皮肤溃烂2例;观察组静脉炎59例,药物渗漏7例;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对护士的满意率分别为95.7%、99.0%。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进行肿瘤化疗病人的静脉管理,可减少病人痛苦,提高静脉化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36例糖尿病足的护理。方法:采用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创口护理、心理护理等多方位的护理。结果:感觉恢复正常21例,足溃疡治愈9例,控制感染2例,有效率88.9%。结论:采用多方位的护理,能有效降低本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死髓牙根管治疗诊间急症(IAE)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101例临床病人103颗根管治疗的死髓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27颗牙(26.21%)发生了IEA,其中后牙IAE的发生率高于前牙.结论根管预备时,对不同牙位在IAE发生中的特点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妇产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效果,对某医学院校4名专任教师及其附属医院64名临床带教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6.18%的调查对象认为《妇产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基本结合,33.8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部分脱节。临床带教护士认为为了病人安全未完全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学生实践机会少是主要原因。专任教师认为医院与学校沟通交流不足,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得不到反馈、师资培养滞后是主要原因。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培养师资,创办院校合作模式将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膀胱内化疗灌注的护理。方法:回顾64例膀胱癌术后病人,于术后第2周开始行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和健康指导,讲解膀胱内灌注治疗对于预防肿瘤复发的重要性,然后运用直接经尿管注入或钳夹针头灌注法进行药物灌注。结果:64例患者均完成化疗疗程,其中4例患者出现膀胱刺激征,2例发热、1例尿道狭窄。结论:膀胱内灌注化疗需要护士与患者之间有良好的沟通、科学的灌注方法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度洛西汀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住院及门诊确诊为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的58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在治疗脑卒中的同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度洛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为42.6%,其发生率与卒中类型及卒中的病灶部位无关,两组药物均能快速起效,治疗1、2、4、8周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HAMD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TES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为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应重视卒中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度洛西汀治疗PSD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due to aortoenteric fistula is extremely rare. Aortoenteric fistula is difficult to be diagnosed timely and entails a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erein, we present an uncommon case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aused by aortoduodenal fistula, which was a complication of a successful aortic reconstruction 4 months ago for an aortic pseudoaneurysm resulted from a stab wound 12 years ago. An urgent laparotomy confirmed an aortoduodenal fistula and repaired the defects in aorta and duodenum, but a prolonged shock led to the patient's death. In summary, early diagnosis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aortoenteric fistula are vital for surviv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患者取俯卧位,悬空胸腹部,行C臂下定位病椎,并标记出病椎的椎弓根体表投影,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下以标记的椎弓根投影(左侧)10点外3mm处为进针点,针轴与患者矢状面呈30&#176;~45&#176;,侧位上与椎弓根走向保持平行,在透视下向椎弓根穿刺,穿刺达椎体前方3/4时,植入可扩张球囊,通过扩张球囊抬升终板,注人骨水泥填充,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每个椎体40min,无穿刺失败和损害神经情况,1例2月后临近椎体出现骨折。患者术后平均1d下床活动,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后凸畸形得到明显纠正,Cobb’s角减小,住院时间平均7.8d,远期疼痛无复发。结论: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及医师辐射少、创伤小、止痛效果好、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住院时间短、远期疗效好的优点,且手术并发症少,相对安全可靠,为椎体成形技术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0.
Low incidence rates and economic recession have hampered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al prevention efforts to reduce abusive head trauma (AHT). 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British Columbia experience implementing a province-wide prevention program reduced AHT hospitalization rates. A 3-dose primary, universal education program (the Period of PURPLE Crying) was implemented through maternal and public health units and assessed by retrospective-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With parents of all newborn infants born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December 2016 (n = 354,477), nurses discussed crying and shaking while delivering a booklet and DVD during maternity admission (dose 1). Public health nurses reinforced Talking Points by telephone and/or home visits post-discharge (dose 2)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was instituted annually (dose 3). During admission, program delivery occurred for 90% of mothers. Fathers were present 74.4% of the time. By 2–4 months, 70.9% of mothers and 50.5% of fathers watched the DVD and/or read the booklet. AHT admissions decreased for <12-month-olds from 10.6 (95% CI: 8.3–13.5) to 7.1 (95% CI: 4.8–10.5) or, for <24-month-olds, from 6.7 (95% CI: 5.4–8.3) to 4.4 (95% CI: 3.1–6.2) cases per 100,000 person-years. Relative risk of admission was 0.67 (95% CI: 0.42–1.07, P = 0.090) and 0.65 (95% CI: 0.43-0.99, P = 0.048) respectively. We conclude that the interven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35% reduction in infant AHT admissions that was significant for <24-month-olds. The results are encouraging that, despite a low initial incidence and economic recession, reductions in AHT may be achievable with a system-wid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arental education prevention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