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作为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一书,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9章、29节、130个小问题,将舆论学的学理研究、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和普及性的表述结合了起来。 对于新闻学研究者,这本书提供了关于舆论学的发展历史、舆论的八要素、舆论的形成和形态、舆论与大众媒介的互动关系、受众接受特点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参考中外论著和文章274部(篇),力求建立起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 对于新闻工作者和各级宣传干部,该书提供了我国当前舆论的特征分析、不同地区舆论引导方…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一书,1999年7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后,于2000年8月第二次印刷,2002年5月又第三次印刷。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著作出版不到四年三次印刷,是很少见的。该书分为9章、29节、130个小问题,将舆论学的学理研究、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和普及性的表述结合了起来。对于新闻学研究者,这本书提供了关于舆论学的发媒介的互动关系、受众接受特点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参考中外论著和文章274部(篇),力求建立起适合中国舆论特征的舆论学体系。对于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2012,(6):5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撰写的《表达与引导》近日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本书聚焦的是当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的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问题。研究发现,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群体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的观念、态度不确定性交互作用下产生了"舆论风险",致使表达与引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张力。本书在深入剖析转型中国舆论表达问题、揭示舆论表达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破解舆论引导困局的思路和策略,尝试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舆论学的迅速发展似乎给人一种启示:新闻的边缘学科才更有活力。人们开始确信,新世纪的中国舆论学研究将有辉煌的一页。 一、20世纪舆论研究的梗概 1900年至1949年,中国尚未出现一本舆论学专著,仅有10几篇舆论学论文。如果说1922年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写的《舆论》一书标志舆论学的诞生,那么到1988年我国第一本舆论专著面世,在学说形成的时间上我们就落后了60余年。80年代改革开放的骤然惠临,新闻传播领域出现惊喜的变化,舆论学的诞生正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写照。建国后至1980年这30年间,…  相似文献   

5.
高海波 《当代传播》2001,1(6):64-6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权力开始转型,公、私两大要素发生分离,公共领域这一崭新的舆论空间带来了新的舆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舆论提出了公共性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大众传媒成为主要的舆论手段,基于上述变化,本认为,我国当代社会舆论已具备公共舆论特征,并将导致舆论学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16,(4):84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舆论学论坛2016年3月26日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新闻舆论学界的30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围绕舆论学理论建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舆论生成机制与演变规律、国家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舆论学的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学的迅速发展给人许多启示 :似乎新闻的边缘学科更有活力。我想预言 ,新世纪的中国舆论学将有辉煌的一幕 ,因为 2 0世纪末它曾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2 0世纪 80年代改革开放的骤然惠临 ,使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惊喜的变化 ,舆论学的诞生正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写照。令人惊骇的是 ,建国后至 1 980年这漫长的 30年间 ,竟没有出现一篇研究舆论的文章。在极“左”年代 ,舆论一词虽是宣传工作中的常用词 ,但舆论研究却是一片空白 ,我们正是在荒漠中迈出了第一步。一、近 2 0年舆论研究的梗概国内对舆论一词的理解有很多歧义 ,有人把新闻、宣传视为舆…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刘建明新著《当代舆论学》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法学(新闻学)博士,现任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主任。也是本刊撰稿人。《当代舆论学》着重论证了当代舆论产生、变化、发展的趋势;研究了当代舆论的主体和社会功能的一般范畴;探讨了舆论与社会生活、舆论与社会管理及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等热门课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一册在手,既能指点认识社会发展方向,也有助于揭示新闻报道深层规律。  相似文献   

9.
刘玲玲 《新闻世界》2011,(1):143-144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媒介舆论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价值观冲突中,媒介舆论在引导公众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我国公共领域已经大体形成,舆论学理论研究由基础舆论学向公共舆论学深化,这为我们研究媒介舆论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以借鉴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价值观冲突中,媒介舆论在引导公众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我国公共领域已经大体形成,舆论学理论研究由基础舆论学向公共舆论学深化,这为我们研究媒介舆论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以借鉴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舆论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涌现出了第一批舆论学著作。如果说在80年代末以前,我国的舆论研究还不能称为“学”的话,那么,80年代末以后这批舆论研究著作的出版,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学开始形成。虽然,有关新闻舆论监督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新闻学界及业界早已展开,  相似文献   

13.
李彪 《编辑之友》2021,(9):5-10
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古代舆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舆论观的两大源流交汇,并立足于当前媒介技术迭代与社会深刻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传统舆论学在研究对象、传播环境、研究视角、研究视域等层面均面临深刻调试和转向.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舆论学的研究体系构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舆论观、舆论研究的八要素(主体、客体、本体、数量、强度、周期、反馈、质量)、舆论研究的四层次(信息—情绪—关系—行为)、研究价值指向是国家治理与全球数字领导力构建.  相似文献   

14.
杜俊伟 《新闻窗》2009,(2):24-26,79
舆论学源于西方,以美国为主的舆论学研究经历了三次大转向后发展到现代阶段,形成了以集体行为和社会心理研究、态度和意见研究、政治行为研究和大众传播研究并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刘晨 《今传媒》2011,(10):34-35
舆论学自从与传播学发生学科交叉后,传播学中的概念论也开始普遍适用于舆论学。舆论传播在新闻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新闻工作的头一关则是议程设置。如何理解舆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流程,以方便新闻工作者们更好的开展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在对舆论传播和议程设置有关概念解释的基础上,以2011年人民网对"两会"报道的案例加以分析,得出舆论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的几个方向,并对未来舆论传播的议程设置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6.
成见的力量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精辟而深刻地探讨了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一系列概念.读完这本书,我从作者的论述中找到了莫大的认同感,想从舆论与新闻的角度谈一谈曾经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我不会分析药家鑫的判决是否公正合理,只是分析其中的舆论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9,(10):17-25
新技术背景下,舆论生成演化模式发生变化。在美国大选、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传统民意调查方法和大数据研究方法都遭遇了滑铁卢,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现有舆论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舆论学混合方法研究框架、吸纳多学科知识、引入新科技、开发基于共性需求的综合性工具平台、聚合内外部数据等多项举措,希望为舆论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影响能力已经被视为执政能力的一部分,建立良性的舆论引导机制根源于对舆论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2005年的舆论学研究直面时代问题单,从蓬勃的新闻传播实践中采撷鲜活话题,在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网络舆论等一系列难点、热点问题上继续迈进。舆论学基础理论关于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历来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有研究者提出了舆论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的三个环节:即提出社会目标--管理决策(过程)--反馈社会效果。认为民意提供的实际上是两种东西:一是建立社会发展的目标取向;二是提供一个相…  相似文献   

19.
成见的力量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精辟而深刻地探讨了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一系列概念。读完这本书,我从作者的论述中找到了莫大的认同感,想从舆论与新闻的角度谈一谈曾经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我不会分析药家鑫的判决是否公正合理,只是分析其中的舆论现象。  相似文献   

20.
分析公共舆论的特征、寻求科学的舆论引导方法是当代舆论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内地汉族聚居区来说,舆论现象在存在形态、活动要素、形成模式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由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舆论引导也应采取与之相应的方式和途径。掌握这些规律对于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少数民族地区 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而其他民族所占比例小,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