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曹兴华 《兰台世界》2017,(16):11-13
集体记忆理论为重新审视档案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档案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体记忆视角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在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开发和利用等业务环节做出优化和调整,从而在构建学校集体记忆、挖掘和传承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档案记忆观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企业档案是构筑企业组织记忆的基石,以多维视角开展档案收集工作,以宏观鉴定为指导的科学的鉴定工作,以及丰富的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是真实、完整的企业组织记忆构建、维护、传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档案记忆观对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的意义。通过从视角、主体、内容、手段四个方面分析档案记忆观对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提出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社群档案开发利用应在理念层面采用多元理念创新开发利用方式,在视角层面运用多维视角把握开发利用内容的侧重点,在模式层面建立档案馆与社群、公众和其他文化遗产机构之间的多方主体合作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集体记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近年来受到档案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章引入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研究视角,试图探究档案与集体记忆的互动关联。功能主义视角下,档案积极发挥其作为资源、媒介和权力的价值,在集体记忆的形成、保存、传承等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视角下,档案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同为集体记忆的积极建构者,在档案馆所构筑的"记忆之场"中,不断推进集体记忆的运行。  相似文献   

5.
在档案记忆观理论中,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社会记忆的形成和传承必须依赖于系统的社会框架,所以分散、无序的档案材料不具备系统记忆的功能,只有经过系统编纂整理的档案才能作为具备记忆特征的资源参与到社会记忆的建构中去.论文从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思想性出发,通过阐释档案文献编纂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介绍了档案作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资源的合理性,并就在社会记忆的视角下如何改进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谷依峰 《档案》2024,(1):69-75
英租威海卫档案是英租时期中英双方在威海卫形成的原始记录性材料,由于历史因素流失海外,经追寻后才回归祖国,得以编研利用,这也是历史档案助力地方记忆复现、生产、重塑的过程。基于记忆史视角梳理人类历史上对于记忆认识历程,旨在厘清档案与记忆的源生耦合与递进关系,架构“记忆-档案-档案记忆资源”的记忆生产理论模型,并以此模型解读英租威海卫档案的发掘与编研过程,阐明该模型的实践性,以期为地方档案系统化、体系化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社会记忆观的引鉴对传统档案现象的冲击,基于社会记忆视角,笔者重新对原有的档案现象进行审视,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8.
社会记忆视角下档案记忆建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记忆视角分析了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功能及其建构特点、权力对档案建构社会记忆的影响等问题,并对全面构筑社会记忆提出了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记忆观的角度看待档案和档案工作,会有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策略,本文从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入手,从社会记忆的保护者、传承者、选择者、建构者的视角,阐述了档案工作五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曹兴华  强飚 《兰台世界》2015,(2):116-117
在集体记忆理论视角下,高校档案资源建设要转变观念,拓展收集范围,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的收集,加大对教师、学生档案管理的力度,及时推进口述历史研究,并重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人类记录方式的变革导致社会记忆形态的变化。影像技术的变革使人类进入了"纪录片的时代",社会记忆也呈现立体式、多层次的动态趋势。作为"记忆宫殿"的档案部门理应树立新的档案记忆观——影像档案记忆观,以全新的视角应对影像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李依玲 《档案管理》2020,(1):30-33,59
知识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模式在商业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中有利于科学系统地获取、组织、存储、共享档案记忆,挖掘档案记忆的知识价值,为知识创新提供资源的土壤,为档案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视角。文章首先从档案、记忆、知识的关系,知识管理理论与档案记忆理论的研究路线的相似性,知识管理理论为档案记忆再生产提供方法论指导三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理论在档案记忆再生产中应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然后勾勒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记忆再生产架构,提炼出三条应用方式:以档案部门为主体的记忆重构,以公众为客体的记忆生成,档案部门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记忆升华。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记忆一词慢慢变得瞩目。面对城市“同质化”这样的困惑,学术界将档案是“辅佐记忆”这样的共识延展开来,探寻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过程中的功能,“档案记忆观”慢慢地成为档案学界的共识。本文探讨民生档案构建社会记忆的独特性,阐析民生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对社会记忆的构建,提出在社会记忆视角下如何进一步开发民生档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档案”一词已成为所有可想象的存储和记忆形式的普遍隐喻。然而,从媒介考古学的视角出发,德国学者沃尔夫冈·恩斯特认为,档案并非专门用于记忆,而是用于数据存储的纯技术实践:我们添加到档案中的任何故事都来自外部。档案没有叙事性的记忆,只有计数形式的记忆。恩斯特认为,在数字文化中,档案实现由档案空间到档案时间的演化,关键在于数据持续传输过程中的动态性。由此,档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喻”,蕴含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档案文化的续写——略论社会记忆理论下档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是文化的载体与积淀,档案又是被选择的历史,随着档案界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引入与研究,给传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视角,我们需要以此为依据重新思考档案的选择,为社会留存记忆,将档案文化续写下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了社会记忆与档案记忆,总结了档案记忆的实际运用,分析了档案记忆建构存储性、选择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探讨了权利和档案工作者对档案记忆建构的影响,以及档案记忆建构在传承社会文化与延续社会记忆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档案记忆观的理论与实践》是有关档案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的最新力作。该书呈现五大特点: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视角扩展化、整体与局部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夹叙夹议;具有三大价值:为记忆工程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充实档案学研究成果、深化档案领域服务范围。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记忆的观点出发,阐释高校档案和高校文化的紧密联系,从文化体现、文化糅合、文化自觉三个递进层次,演绎在高校记忆的建构和展演进程中,高校档案从参与校园文化开发,到主动挖掘校园文化核心,再到推进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的嬗变过程,为新时期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的强化和高校档案编研利用工作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马雁 《兰台世界》2013,(5):15-16
档案记忆观已成为档案界观察档案现象的一个新视野,本文从档案工作者视野出发,提出了征集实物档案、利用基建档案、采集学籍图文、挖掘人物档案、启动口述档案、开展档案编研等六个方面建构高校记忆工程的建议并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城市记忆、城市记忆工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记忆与城建档案的关系,并结合绍兴市城建档案馆的工作实践,对城市记忆视角下如何开展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