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性文学”应走出“误区”周梦蝶文学让女人参与回顾我国"女性文学"的历史,在80年代,中国的女性写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女作家以自己的写作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传统,确立了女性文学的存在意义、历史内涵和美学风格。这正如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他主编的《红罂粟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闻出版报于今年2月15日一版头条发表了《我国城市报业最新走势》一文,说江苏某市委机关报将《理论与实践》等专版“统统撤销”,换成《多彩世界》,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改过去形式呆板的弊端,同时还避免了有些稿件和一二版重复的现象”云云。读完,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时感到茫然:这就叫“最新走势”吗?我们的手头和资料室一时找不到这份报纸,不知道该报的证论与实践》等专版“呆板”到何等程度,也就无法评说。不过从“统统撤销”这字面上来理解,可能也“呆板”得可以了吧,不然为什么要“统统撤销”呢?今人不解的是,我们的同行…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最好的检验《对“深入生活”这个口号的再认识》(见《上海文学》1年11期,作者查志华,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对作家要“深入生活”的问题提出了异议。文中虽然原则上肯定这个口号“在革命战争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6.
早在未相见之前,瞿秋白与鲁迅就互相敬慕,当秋白看到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时。称赞说:“写得好,究竞是鲁迅!”鲁迅看到秋自的译作后,也高兴地表示:“我们抓住他!要他从原文多翻译这类作品!”此后,应鲁迅之邀,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6,(1)
“大特写”: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文四川陈利编者按:此文就“大特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特写”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大特写”的分类以及七的“大特写”的标准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看起来这是一些办报办于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其实也涉及到审读工作中一些急...  相似文献   

8.
百年文学中不少学者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周氏兄弟、朱自清、郭绍虞、台静农等,都一直深受“语”与“文”对待问题的缠绕。笔者以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之“文字性”及其现代际遇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在刘勰的文章学思想中,“正名”思想处于统摄地位。刘勰将儒家“正名”引入《文心雕龙》,建构了为文正名、正文之名、正文之体三位一体的《文心雕龙》正名思想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文的合法性问题,规范了各体文章的创作标准并提出了具体的文风要求。《文心雕龙》正名思想与其提倡的“正体”之文为魏晋六朝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1990年第二期《中国记者》发表的《典型宜多,综合宜少”之局限》一文,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此文认为,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同“典型宜多,综合宜少”之局限性有关系,开头就说:“力戒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这是我们经常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过去往往思想方法上讲得多,从具体的报道方法上讲得少,片面性仍  相似文献   

11.
发轫于本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到今天走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反映这一历程的皇皇巨著《中国新文学大系》,依赖几代作家、编辑家一棒接一棒地共同奋力完成。我也在这当中接了一“棒”。这一出版界的巨大“世  相似文献   

12.
王超群 《青年记者》2008,(10):43-44
早在2004年,《南方周末》就发表了《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其中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副刊没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中国新闻界开始了忧虑、反思和探索,副刊该怎样突破生存瓶颈,重获新生?笔者试从经济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透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媒是文学活动发生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从传媒多元化的角度去分析当下文学,我们可以观察到两种变化趋势:一是从单一到多元的"裂"变,一是从分散到聚合的"聚"变。文学裂变与聚变是辩证统一的,这两种变化趋势,也正是当下乃至未来文学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文责自负”与“文责共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责”应该“自负”还是应该“共负” ?这一问题在编辑出版界曾经有过争论。《“文责自负”质疑》一文 (见《中国出版》 1995年第 12期 )的作者主张“文责”应该“共负”,我读后感到作者提出的观点有新意,颇能引发人作进一步的思考。   该文阐述道:“‘文责’到底谁负 ?文章发表后,一旦产生负面效应,文责问题就相伴而生。要追究责任,出版社编辑部自然首当其冲。显然,‘文责’首先要由出版者负。当然,作为文章的创作者,对文章的内容是要负责的。因此,文稿一旦发表,就拥有了社会属性,作者和出版者之间就构成了命运共同体,风…  相似文献   

15.
那一个个曾经非常熟悉的人物形象,因久违而有些陌生了,却也正是这不经意的陌生,使我对他们又增加了几分亲切的感受。了解似乎更深了一层,把握也似乎更准确一些了——这就是我近几天翻阅《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的第一个直感。这虽是一本带有鉴赏性的文学工具书,但却有着较强的可读性。阅读每一个辞条都能联想到相关的情节以及情节所包容的丰富的内涵,也促使你产生许多新的联想。那永远夹着公文包,奔波于各个会场之间的“华威先生”仅仅存在于抗战时期吗?那手执板斧先砍了杏黄旗又直斥宋江的李逵暗示给我们的仅仅是中国式的幽默吗?  相似文献   

16.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8,(1)
读《中国报刊月报》『每期一星』(上)读《中国报刊月报》『每期一星』(上)文/若文拜读《中国报刊月报》1996年至1997年的“每期一星”,禁不住怦然心动:我们这些“为他人作嫁衣者”,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嫁衣!手提自己的嫁衣,很自然地掂量到“每期一星”这一...  相似文献   

18.
美籍华人作家李欧梵《诺贝尔症状》一文,论说中国文学与诺奖之无缘,提到一个重要的消息。乃是1998年10月5日的《纽纽客》杂志与诺奖评委访谈,评委说“中国曾发生过文化大革命的事件,这对中国是一个问题,而对我们也是一个问题。”(《书城》1998年11期)那人点到即止。虽寥寥数语,似较所有分析无缘获奖之文章都深刻。首先“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对人类生命蔑视、毁伤、打杀,达于极点。退步之速,黑暗过于中世纪,人妖颠倒,造成一个非人的惨厉世界。祸国集团故意漠视消费理论供求的原则,令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极权者乃…  相似文献   

19.
“文责自负”与“文责共负”矛盾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责”应该“自负”还是应该“共负”?这一问题在编辑出版界曾经有过争论。《“文责自负”质疑》一文(见《中国出版》1995年第12期)的作者主张“文责”应该“共负”,我读后感到作者提出的观点有新意,颇能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该文阐述道:“‘文责’到底谁负?文章发表后,一旦产生负面效应,文责问题就相伴而生。要追究责任,出版社编辑部自然首当其冲。显然,‘文责’首先要由出版者负。当然,作为文章的创作者,对文章的内容是要负责的。因此,文稿一旦发表,就拥有了社会属性,作者和出版者之间就构成了命运共同体,风险共担。由此,应…  相似文献   

20.
蒋磊 《新闻界》2001,(4):42-42
“轻薄为文”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开头两句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为文”,就是指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作者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轻浮文人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而且当时浮艳之风盛行,因此杜甫写下《戏为六绝句》,予以了针锋相对地批判。且不管当年杜甫写诗批判效果如何,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至今尚存影响,在新闻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其一,讲大话。作者写作时信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