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聊斋志异》的女性形象与蒲松龄的妻子有很多相似之处:善持家、有主见、能牺牲、生存能力过于男子。这些神异迷人的女生形象直接来源于蒲氏的理想和他对女性的关怀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家庭伦理的限制,强调女人的女儿性而非妻性、母性。蒲氏将所有的美、年轻、自由,甚至自己的幽默、诗情都集中在女子身上,留给男子的只有痴迷。另外,他所喜爱的志怪传奇小说、他对知已的渴望,也促进了之些女性形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嘿嘿道0607     
《成长》2006,(7):94-95
斯文洒地:洛阳城里的妓女不穿内裤,虽无记载……年轻男子对于性的渴望使其焦虑而压抑,那些不穿内裤的女人则提供了被观测时的“放荡”内容。性的幻想,记录着每个年轻男子的青春期,女人穿与不穿内裤,便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狐狸精”这个不断出现在文学作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有着它特殊的性别倾向-女性,而这一意象特殊的性别倾向的形成是有着一定原因的。本文借鉴中国汉字和典籍的相关资料以及运用原型批评方法剖析了狐狸意象与女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禁捕时刻》讲述了一个年轻男子的一次失败的钓鱼经历。塑造了佩多齐这个小人物的窘迫形象并且映现了存在于主人公与其女友之间微妙的关系。作品中,错位既是人物塑造的手段又是整个故事的一个结构性表现手法,映照的运用又将年轻男子与佩多齐的接触与年轻男子与他女友之间的冲突联系起来,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具体明确的陈述又有若隐若现的暗示,为小说增添特别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作家高超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秘诀     
一个年轻男子向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哲学家——译者注)请教成功的秘诀。苏格拉底告诉他次日早晨在河边相见。两人如期而遇。苏格拉底要这个年轻男子和他一起向河中走去。  相似文献   

6.
日本20岁到40岁的男性当中,有60%的人自认为是草食系男子,并以此为荣。这种“草食系男子”和日本传统社会印象中的“大男人”形象全然不符。与此同时,喜欢历史、成为历史通已经变成日本年轻女孩子的一种时尚。而“历女”一词被选为2009年日本流行语的第10名,又为这种女性新时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妇女的经济地位在原则上与男子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国妇女的经济参与程度仍较低于男子。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刻原因是制度之外的观念因素 ,即对女性劳动价值的偏颇认识。要改变女性经济参与的现状 ,即提高女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首先必须改变女性劳动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世界教育信息》2008,(4):10-10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3月11日公布的医学报告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美国人寿命越长。报告援引1990~2000年间的调查结果说,获得高中或以下文凭的人寿命长短没有变化,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平均寿命延长了约1.6年。报告发现,在1990年,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男子比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白人男子寿命长5.8年:到200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7.9年。黑人男子、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寿命长短关系的变化也呈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9.
李晓婷 《文教资料》2011,(21):24-25
卡琳·施特鲁克是德国妇女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处女作《阶级之爱》描述了一名年轻女性和两位来自不同阶级之间男子的爱情故事。本文作者以女主人公两次爱情均被抛弃的悲惨遭遇为契机,反映了在所谓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妇女得不到理解和尊重的事实。本文以女性内心的呐喊为题,将创作视角投向女性"自我",指出妇女从苦闷和彷徨中逐渐觉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重视和寻找自身价值,有意识地追求自身解放,努力实现自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原型"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因而作家在创作时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原型。在《永远有多远》中,铁凝将母亲原型和"狐狸精"原型运用到作品中,塑造出性格上截然对立的两类女性,并将她们放在同一环境下进行比较,从而使白大省的善、西单小六的媚以及小玢的蛮都更加鲜明。铁凝从时代角度出发,对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切观照,展现女性对当下自身生存状态和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11.
明清文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狐仙居多,在清代学者、小说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的狐仙,多是良善、友好而正义的,往往充满智者和侠士的精神,一改明清以前的负面色彩。相对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狐仙故事以情爱为主,《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故事类型丰富,从社会批判学的角度上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这就是幻化成人类美女的狐妖。狐女与人交往的故事走进文学作品,虽然历史悠久,但《聊斋志异》中狐女与人交往的故事则是最具特色的:狐女与人交往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直接主动的也有间接主动的,既有被动的也有偶然邂逅的;狐女与人交往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既有为追求婚姻爱情的也有为获得友情的,既有为报恩报复的也有纯粹是为了媚态惑人和“一夜情”的。狐女与人的交往折射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特点,蕴涵着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的狐精色诱母题是指狐精化为男子诱惑女性,或化为美女诱惑男性,从而使对方遭受危害的叙事母题。从狐精色诱的发生机制与叙事形态来看,其邪媚作祟与修炼嬗变具有浓厚的巫道色彩,包含着宗教劝惩与道德训诫的意义;狐精色诱的主要类型是幻化为绝美佳人迷惑世间男子,狐精既是美女也是野兽,满足了男性一种非常隐秘的、幽微的欲望,折射出特殊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社会,官员与民间信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地方志、笔记小说等文献的记载,考察清朝福建地区官员对于狐仙的奉祀情形,分析这一崇拜所蕴含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5.
狐意象自进入文学视野以来,一直是为人们所喜爱、所敬畏的。然自有唐一代,狐之形象却发生重大转变。究其原因,则为唐人对“胡”存在偏见,因“狐”与“胡”有诸多相通之处,则借“狐”以表现,这与唐人“有意为小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土地、天空、河流、海洋、地上、地下,社会、人,精神、文化、道德、教育等大分野,社会经济已经形成了高山与大海,而人的精神却在谷底,皆为生存而生存.教育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跌落在没有教育精神的学校考试的阴霾中,学生和老师都是考试动物,和教育没有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精神是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社会是伦理学的,当下的教育精神则以理解为叫嚣,社会是社会学的.政治伦理已成为社会的精神,也是规定教育精神的形而上,教育仍然陷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合一牢笼.这几十年甚至不能积淀出教育观念,教育失去了对知识的忠诚,失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文明的断裂与塌陷,使教育要还原其精神: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反映了下层民众中的狐信仰,相信狐精有神通,有人性,狐在人间的活动主要是报恩、报怨、作祟殃人。伍家沟村故事所反映的狐信仰,积淀了原始宗教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下层民众狐信仰中求实惠、既敬奉又恐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8.
"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形象,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清,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狐形象也更为鲜活,而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当时刻画狐形象最为完备的小说之一。文章通过对其中狐形象的归纳整理,力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宗教民俗形态下的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富,精神消费是一个重要途径.而当代大学生是精神消费的主体和引领者,因此从当代大学生精神消费入手,论述精神消费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正负效应,并剖析当代大学生精神消费的现实困境及成因,最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论述积极精神消费的变革途径,可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精、狐仙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与从古至今狐形象的演变关系密切;而狐形象的多样化又正反映了人性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