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学的眼光分析《荷塘月色》文本,会发现其间深藏着中国现代文学家在五四“断裂”之后的内心隐秘,体现出现代中国人心灵中的“古典踪迹”。百年中国文学反复证明了“人格重建时散文最兴盛”的命题,阅读现当代文学中唯一存活的“古典”文体——散文,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分析和选择现代人格中的古典因子,是文化重建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既是对社会的现代化或现代转型的积极回应,又是对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共同推进的白话文运动,为文学的现代转型确立了最初的方向和目标,即通过激烈的反传统的路径来实现现代转型;与之相应的另一条路径则是“西化”,西化与反传统相辅相成。革命化与政治化、大众化与民族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外两条路径。前者是文学对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回应,后者既是对革命化和政治化的策应,又是五四以来文学革命的延伸。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现代转型,形成了文学的现代品格:精神取向上,以批判封建主义,高扬人的解放为特征;艺术形态上,建立起了现代的文学形态;发展方式上,以多元并举,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白话文,深受外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和传统的白话文很不相同.而外国语是通过影响现代作家进而影响新文学创作的.外国语不仅对现代作家的创作和审美倾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他们的人格品质的形成起了作用.外国语修养全面影响了现代作家,从其个人品行和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搜寻到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痕迹.但是现代作家对于外国语言文化资源是有选择的,他们的选择既体现了时代特点,又呈现出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批评在思想观念、文本形态和创作手法三个方面,体现了鲜明的现代特征。“人”的文学观的确立,“白话文”运动和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的共时存在:共同促进了古典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建构了现代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有力地导引着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语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确立的。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具有一体性。五四新文学运动建立起来的白话文是最好的语言,具有现代思想品质和工具品质,它和清末各种白话文以及中国古代白话具有质的区别。五四之前的白话文不能作为"国语",因为它不构成语言体系,也没有达到"国语"的标准。五四之后各种势力都曾尝试语言变革,提出了各种理论,并有相应的实践,但都没有动摇国语,根本原因是没有产生新的更优秀的文学语言作为支撑,中国近百年来文学语言没有根本变化,现代汉语一直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规范。  相似文献   

7.
1922年创刊的《儿童世界》杂志,是现代中国第一本以刊登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白话文儿童期刊,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规模创作、出版、编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杂志的出版是“五四”以来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宣告了以独立分支形态存在的儿童文学成为了现实.《儿童世界》杂志挖掘培养了第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群体,编创方针体现了“五四”以来进步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论文对《儿童世界》杂志产生的背景、编辑理念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动都肇始于批判“言文分离”,倡导“言文合一”。然而,文学语言本身内在的“陌生化”要求使其具有天然的偏离日常语言的趋势,同时“陌生化”使得“言文合一”运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遭遇了危机,“言文合一”只能是一个政治谎言。  相似文献   

9.
台湾是中国大陆母体的一部分,台湾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新文学和大陆新文学都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而且都是以白话文运动为其起始。台湾新文学所表现出的的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正义,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此前语言的意义被限制在形式论的范畴,文学史上的语言变革被认为附属于思想变革.近年来,受到西方现代语言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既是思想,也是思维方式,文学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变革.这种观念的转变导致了现代文学中语言问题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思考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从现代语言论出发,反思“五四”白话文运动在文学变革中的意义、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并对在“五四”语言变革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几个范畴,像语言的工具论与本体论、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和辨析.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字研究始于清末的新检字法的创造,而“现代汉字学”学科的建立则以1980年5月周有光先生在《语文现代化》第二辑里发表的《现代汉字学发凡》为标志。现代汉字是记录现代汉语用的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现代汉字应当以五四作为现代的“起点”。研究现代汉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报刊为开启民智的工具,采用白话文办报,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前奏。“五四”前后,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为阵地推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白话文运动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在白话文运动的“三部曲”中,报刊始终充当着语言变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3.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白话语言系统的生成过程中,传统白话与文言作为现代白话的构成因子,经历了回旋式上升,最终向现代白话转化。白话文体的现代性特征并不在于胡适等人争论不休的“白”,而是在于“化”。  相似文献   

15.
“五四”以后诞生的中国现代新诗并没有如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属于“舶来品”,它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血脉联系是无法割断的,因而物态化也就成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最重要的文化取向之一。这一物态化精神在现代诗歌里得到了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对个体抒情方式的某种约束,对社会感怀的某种处理等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有效率优先的原则,不可能平行使用两种书面语,白话文运动本质上应当是文言、白话的生死之争,因而文言的废存是这个运动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受时代环境的限制,晚清知识者虽然提出了“废文言崇白话”的口号,但只是扩大了白话文的影响,并未撬动文言的根基。到了“五四”时期,胡适是从晚清改革者止步之处起步,一开始关注的就是诗歌中的语言问题。他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贡献不仅是他提出了废文言的口号,更重要的是他成功颠倒了人们对文言与白话的认识,认定即便在诗歌中,白话也有优于文言的价值,为废文言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依据。事实上,“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宗旨不是以白话为正宗,而是对文言的整体废弃。“五四”以来,有关白话文运动的研究虽已相当丰厚,但离开对“废文言”这个宗旨的讨论,就很难理清这个运动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五四”时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重建阶段,话剧体式开始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喜剧型话剧形态.多元化的话剧体式,标志中国戏剧在创作层面真正实现了从古典向现代的突破和转型.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哲学家论模糊性的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的转向”, “语言的模糊性”得到深入探讨。皮尔斯是西方哲学史上确认“语言本身的模糊性”的第一位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确定性与模糊性的并存关系, 并试图将二者统一; 罗素从符号逻辑的水平上首次打破了古典逻辑的排中律, 开辟了形式化模糊逻辑或多值逻辑的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思维机制的角度,论述了“五四”文化精神逐渐衰微和“五四”文学精神失落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五四”文学精神的失落与“五四”文化精神的衰微紧密相关。“五四”以后持续不断的文化批判所采用的以政治概念为轴心构筑的文化批判模式,是造成这一历史事实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批判模式由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所决定,而中国现代有机整体思维方式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整体观或普遍联系的观点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以不可阻逆之势,迅速取代了文言文在文化领域内的正宗地位。一九二○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迫于白话取代文言的既成事实,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此后六十多年来,白话作为现代中国主要语言的地位越来越巩固,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新陈代谢,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但是,文言在中等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却又始终保留着一定的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