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翔 《视听》2016,(7):63-64
2005年,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了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认定为微电影的雏形。而在2010年,凯迪拉克品牌推出了由吴彦祖主演的网络视频电影《一触即发》,时长仅90秒,却有着好莱坞007般火爆的场面、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创作团队在宣传的时候将这部汽车广告称为"微电影",从此这一称谓被广大网民逐渐接受,并在短时间内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2.
林文强 《视听》2016,(7):66-67
微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是跟随着网络微时代到来而出现的一种电影形式。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不需要遵循传统电影的拍摄规矩,入门限制比较低,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使用摄影技法,能够深化人物情感,有力塑造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本文阐释了微电影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摄影技法在微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对于微电影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短片(Short Film),时间在几十秒到30分钟左右不等,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微电影观看几乎没有时空限制,在短暂的闲暇时间、移动中都可以观看.互联网微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如智能手机、车载电视等)播放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包括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①“微电影逐渐开始成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②.微电影的艺术渊源可以追溯到电影艺术诞生之初的短片,它是电影艺术中断了百年的短片传统在当代社会的重启,是社会现代性的一部分,其发展形态、美学特点等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万军 《视听》2016,(7):64-65
网络微电影是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电影的不足,拓展了艺术审美领域,完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其艺术特性根据受众的接受习惯,倾向于文本碎片化、叙事微型化、创作精确化、传播指向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给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发展思路与实践创作路径,使微电影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并能传播更多的艺术及经济价值。网络微电影的艺术渲染力也将逐渐充满文本,作为弥补传统电影的角色,开始影视艺术的"文艺启蒙"。  相似文献   

5.
比普通电影更短,但不乏精彩的微电影在网络流行。各网站、电影公司、明星、导演纷纷涉猎。各种自由的电影表现手法也呈现在受众眼前。但制作方对微电影盈利模式的探寻和国内审查机构的关注,都将影响微电影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朱辛庄》是陈凯歌为戛纳电影节60华诞所打造的献礼片。电影简短,却意蕴丰富;叙事简单,却暗藏奥妙;投资微少,却情怀满溢;是近年来少有的短片佳作。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中,为我国微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其呈现出来的精品意识更是为当下杂乱无章,低俗恶搞的微电影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指导意义,是当今微电影创作的翘楚。  相似文献   

7.
王蕾 《青年记者》2012,(32):61-62
微电影及其发展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且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①也就是说,微电影是为新媒体量身定制的,以网络为传播核心的影片。微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网络短剧的变体,最早具有微电影雏形的是2006年网友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网络原创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种对经典的戏谑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在当时掀起一阵狂热。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电影和电视已经一种"旧的"消费品,就注定会有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会介入到电影和电视斗争中。于是近几年大受欢迎的网络短片、微电影成为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而网络自制剧这是这种新兴产业的代表。而本文将深度研究网络自制剧的存在必要性,分析中外自制剧的优劣之处。  相似文献   

9.
孙婧 《传媒观察》2015,(9):24-26
中国当代影像生成把微电影看作短片这个前提是可疑的。通过追踪溯源和理论论证,我们认为,微电影不是短片,而是中国当代影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类型。本文首先对现存短片研究进行了整体概述,继而从学理推演的角度分析了微电影得以出现和演进的内部理据和外部动因,并利用隐藏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差异作出微电影非短片、两者共生共存的应然性判断。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电影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定义由网络电影向微电影转变、创作由业余向专业转变、题材由反类型化向类型化发展、创作目的由无功利性向广告营销转变等趋势,这些趋势有可能会对网络电影带来不利的影响。只有保持创新、提高参与性与电影质量才能促进网络电影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微电影的兴起是当今一个显著文化现象。它脱胎于恶搞类视频,但不等同于恶搞,与电影短片、传统电影、微视频等也有着内在区别。微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是快餐文化这个时代土壤孕育的,也是大众对话语权诉求内在需求的结果。"微影大义",具有独特魅力,是中国电影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王同杰刘月静 《视听》2016,(11):166-167
微电影的盈利模式一直是困扰影视界的一个难解的课题.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导致定位不清,也让微电影创作游离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摆在学界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微电影的市场潜力尚未得到有效挖掘,盈利模式不足完全是因为定位不清;此外要明晰市场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富于创意又要注重商业的取舍,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电影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顺应电影时代的潮流,在新的阶段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微电影.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在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微电影的发展中要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不断的进行完善.微电影在创作中,具备着相应的艺术特征,这有利于微电影这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区别于电影行业中其他的电影模式,促进着微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微电影的前世今生 从字面上看,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但显然这种字面意义上的描述不足以覆盖该现象的全部内涵.不少对微电影感兴趣的国内学者依照自己的研究旨趣,对其做出了或大同小异、或独辟蹊径的定义.综合研究者们的智慧,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微电影具有如下一些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短片(short film)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上"微"名号: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社区、微电影,"微时代"已然来临。微电影已经成为当下热门词汇,企业宣传推出广告微电影,马英九竞选拍摄宣传微电影,小夫妻婚礼拍摄爱情微电影。微电影,让电影放下身段进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来。2011年1月,素有"微影之父"之称的青年导演杨志平率先提出了"微电影"概念,微电影这一新的词汇开始在互联网漫延。  相似文献   

16.
梁卓慧 《声屏世界》2013,(4):136-137
微电影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成为网友喜爱的一种新式文化消费品。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2007年5月底,"筷子兄弟"携近6分钟的原创音乐短片《男艺妓回忆录》(以诙谐的方式讲述日本一位艺妓与浪人令人捧腹和尴尬的前世今生)登场互联网,在网络快速传播。2010年秋天,"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一夜之间创下点击率的奇迹,"筷子兄弟"也凭借《11度青春系列电影之老男孩》开始被国人熟知,一个全新的产业"微电影"  相似文献   

17.
刘轶  张丽莉 《视听》2018,(11):27-28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从最开始《老男孩》的网络传播到如今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传播,尤其是在"微传播"语境下各类微电影小视频迅速火爆,微电影不仅成为快餐时代的微文化代表,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国产电影市场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格局。在电影产业越来越成熟的时代,多数广告选择软性植入微电影中,甚至部分广告产品选择采用微电影形式作为传播渠道,但播出平台能够涉足电视传播渠道的却还是寥寥无几,而与微电影相关的电视栏目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正>国内微电影自2010年异军突起至今,在三个维度上发展着,这三个维度是艺术维度、商业维度和话语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正负两个向度,这三个维度六个向度,让微电影呈现出一种立体的三维架构和不断变化的态势。艺术维度:起步之中艺术维度是微电影作为影视类型所具备的一种共性维度。微电影是独特的电影类型。过去很多人不承认微电影是电影,把它等同于网络视频,认为它没有艺术性可言。的确,很多网络视频不能称之为电影,比如网民拍的家庭录像、搞笑片段、以及一些新闻报道、纪实视频等都不是电  相似文献   

19.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宁炮轰中国演艺界近几年明星片酬飞涨现象。他指出,演艺明星特别是一线明星片酬畸高,让中国当前影视创作背上极其沉重的包袱。2011年,国内电影总票房达  相似文献   

20.
王家卫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他带给我们精致、雕琢的影像世界和风格性极强的音乐。文章通过对影片《花样年华》音乐使用的剖析,来说明他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对音乐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