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诗歌从古至今传承着一个优良的美学传统,这就是讲究意象美。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恶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 从中国诗歌的美学特征看,讲究意象美不仅是古典诗词曲的一大特点,而且是现当代诗人从事新诗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我们以现行高中教材第三册为例,从意象美角度来审视现当代诗歌名作。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把“河畔的金柳”比成“夕阳中的新娘”,还有那“软…  相似文献   

2.
王忠玲 《教师》2010,(21):68-69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3.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的乡土诗注重主体意象的智性探索和主题哲理性的追求,具有明显的艺术个性和美学特征。余氏乡土诗的悲剧意蕴往往通过古典意象和日常物象的认知反差映现人生的困惑和对精神皈依的渴求。在创作上余氏讲究语言和形式(诗体)的组构,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提出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领会诗歌的意境呢?首先,要领会诗歌的意象。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其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是傲霜挺立、笑看风物的形象,后者是寂寞孤独、无依无着…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物象完美融合的结果,是领悟诗之精髓的通道。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诗的飘逸,诗的凝重,诗的幽僻;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英雄气概的悲凉慷慨,儿女情长的缠绵婉转,世情世事的凄清凄凉。物象万千,虚虚实实都是思;意象种种,真真幻幻总关情。  相似文献   

7.
马上作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的一朵奇葩。文学创作最初的活动。便是对客观物象的凝神观照。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他所感知的客观物象进行审美的加工改造.贯注自己的情感、想像和联想等因素.使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从而铸成新的可感映象体现于作品中.这就是意象。意象具有极强的主观创造性。古代诗人善于运用语言的描述、比喻和象征功能。将意象按自己情感活动的脉络轨迹。作诸如递进、并置等富有个性化的组台。以意象结构显现情感结构.达到激发读者想像、思索和玩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诗是意象的表现。”诗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要借助形象来表现。而诗的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情思的具体形象。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意象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其中就涵盖了很多意象,有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也有时间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间接向人们披露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各种意象,希望能读懂莎士比亚,看到生活中的他是怎样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怎样经营自己的感情的。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感兴意象表现为两种类型,这就是即目写心的感兴意象与临空构景的感兴意象。感兴意象来自诗人在非自觉意识中主体情感与物象的异质同构,意象生成的无意识投射使感兴意象具有深隐曲婉、多义而开放的审美空间。感兴意象一般在空间的组合中结构意象,空间性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视觉特征和绘画性。魏晋诗风向南朝诗风转变的突出标志就是诗歌意象从音乐性向绘画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对于古诗词来说,意象就是其灵魂,高中生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如果充分抓住意象,就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灵魂。面对新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教师要增强诗词教学效果,就要重视发挥意象教学在高中诗词教学中的作用。意象就是诗人在所写的诗词中熔铸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思想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相结合。本文对意象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诗词鉴赏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朝诗歌中的感兴意象表现为两种类型,这就是即目写心的感兴意象与临空构景的感兴意象。感兴意象来自诗人在非自觉意识中主体情感与物象的异质同构,意象生成的无意识投射使感兴意象具有深隐曲婉、多义而开放的审美空间。感兴意象一般在空间的组合中结构意象,空间性增加了诗歌意象的视觉特征和绘画性。魏晋诗风向南朝诗风转变的突出标志就是诗歌意象从音乐性向绘画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及其奇崛冷艳的特征。意象美是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透过意象这一审美层次,我们可以了解李贺心灵深处的情感活动,进而把握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有他独特的感觉和想象习惯,从而在意象使用上也会有自己的侧重面”。下面我们试从李贺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事物的意象。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境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以《夜宿山寺》为例,谈谈笔...  相似文献   

15.
诗人余光中说:"意象是构成诗的艺术之基本条件之一。"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它是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构成诗歌内蕴的核心和基础;它是意与象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是自然物象的心态化,内蕴了作者强烈的审美体验。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每种意象在古诗词鉴赏中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作用。古典诗词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  相似文献   

16.
简单地说,在古典诗歌中,“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即诗人的思想感情;“象”即物象,指自然界中的景物和事物。诗人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的送别诗,十分重视诗歌意境、意象的创设。他能精心地选择意象,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经过加工、提炼而选入诗中,成为全诗的重要元素;能巧妙地组合意象,把选入诗中的意象,通过承续式、叠加式、剪辑式等不同的方法加以组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意象系统,以更好地传达思想、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诗词语言凝练,意象丰富,而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体,诗人往往借助意象实现抒情。意象图式来源于人们与外界的互动,与诗歌中的意象紧密相连。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对《归园田居》(其三)原诗及其三个译本进行解读,对比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象图式,旨在说明意象图式在解读诗歌及其翻译中的重要性,为解读此诗以及诗歌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诗、骚孕育了大量草木意象,表达了自然的美与人文创作的和谐融合。这些意象有助于对高校人文教学中生态思想的引导与传播,是很好的个案。《诗经》中的草木意象是突出其实用价值和生物特性的自然物象,而到了《楚辞》,人的因素明显强化,草木已是自然之象与诗人之意的融汇。将诗、骚中所有山脉与草木意象列表对比,可发现许多共同意象,由此可清晰地看到它们由自然之物象,融合诗人的情感与寓意之后,成为动人的文学意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今天的生态教育理念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