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招生人数,"211"、"985"工程学校数,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等方面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此研究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缩小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教强省"若干理论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高教强省"概念的界定 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很大,而各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而形成了各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不平衡和差别,有了高等教育相对强势的区域和相对弱势的区域.我国允许并鼓励高等教育的这种非均衡发展趋向,促使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并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有些省(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高教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20世纪 90年代后 ,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和公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政策差异形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当前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系统 ,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 ,以促进民办高校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招生人数,“211”、“985”工程学校数,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等方面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此研究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缩小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在省域范围的不均衡,制约着全省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内在原因,认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是解决区域性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有效途径。并提出针对区域内各地情况采取适当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吉林省高等教育资源才能得到合理配置,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鉴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以产业政策法和税法为视角阐明国家在采取经济立法时应采取不同标准,不搞“一刀切”立法,进行差异性设计,即在保持经济法律规范统一性前提下,根据东中西部不同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立法标准,设计一定的立法幅度,供东中西部选择适用,真正体现法律适用的公平性,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有可行性操作规范,为最终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构建和谐发展的区域经济作贡献。  相似文献   

7.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本文从规模效益和财政收支两个维度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越是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则较低。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既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和着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更要鼓励和加强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和投入。  相似文献   

8.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制约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内嵌"的平衡协调发展蕴意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类型均衡发展是高教均衡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民办高教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已阻碍其发展。究其原因,教育政策因素肘制了两类高教类型走向均衡发展。政府应在招生、经费资助等方面制定、改进相关政策,促进其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中西部高等教育比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现状来分析东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 ,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逐步缩小东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差距 ,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高等教育均衡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客观上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和经济的发展趋势相对应,我国区域高等教育也呈现出按三个梯度逐步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应加强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提高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均衡不仅是社会理想的承载,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极不均衡的态势,其中区域间的不均衡表现得最为明显,造成的影响也最为广泛。高等教育的区域不均衡不仅促使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而且造成了不同区域间公民的非平等受教育权,损害教育公平。因此,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应采取恰当的财政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专业、学科在不同区域中的状况。高等教育生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量的差异、质的差异和结构的差异。在我国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相对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就越高;反之,高中教育发展水平则较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既要不断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区域布局,更要加强省级政府对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和投入,同时鼓励学校努力拓展筹资渠道和多元化办学。  相似文献   

15.
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呈现出数量供给日益增加、区域供给分层化、形式供给差异化、类型供给复杂化、层次供给多元化、专业供给动态化的状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供给侧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优质供给数量不足;供给结构有待完善,城乡供给与区域供给不均衡,专业供给有待调整;供给质量需要提高。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缩小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比例,促进高等教育区域供给的平衡;加大农村家庭子女就读重点大学的比例,推进高等教育供给的城乡平衡;调整层次结构供给,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形成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映到高等教育上也呈现出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区域化也就成为题中之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 ,将有利于二者的相互促进 ,形成个性化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这对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之后,应该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入手,探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走向,按照规律进行调整,完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借助模型生命表完成对未来十五年全国分地区高等教育适龄(18岁至22岁)人口数的预测,以此来计算未来十五年全国分地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内部地域结构差异的趋势问题,以期找到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是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域差异、阶层差异和校际差异导致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基于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对策是:加快经济快速、平衡发展,为高等教育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善高等教育法律和法规,为高等教育公平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健全高等教育资助机制,为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基本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不断加速的步伐向前迈进,取得丰硕成果。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规范生态环境产生的落差,造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拉大了高等教育区域之间和不同隶属高校之间的距离,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对此,文章认为,应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NI系数的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了和谐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高校的区域布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高考的体制及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等四个方面入手,基于GINI系数理论,量化分析了我国当前东中西三大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不同区域高校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的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