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静 《新闻世界》2012,(5):223-224
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马路平 《新闻世界》2014,(4):217-218
在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传播史等新闻史的写作范式中,基于社会史范式的社会生活史范式,逐渐受到研究学者的青睐。所谓"社会生活史"范式,就是不仅关注新闻业著名报纸报人,更关注新闻史上的普通群体,描述与新闻业互动的各个阶层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情态,展现出一条全景式动态式的新闻发展轨迹。从而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业发展的前因后果及其反映的时代变迁。然而,这种范式依然有缺乏思想性、容易片面化、主线不清晰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史研究存在着本体迷失、过度依赖外来学术等实际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本文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充分关注到中国新闻业时代背景、历史角色、办报主体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培养研究的自信力,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学。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闻史的前200年可以说都是地方新闻史。居民都知道是谁拥有当地报纸、当地电视台,个人对新闻负责,并把这种理念传给下一代,好年景赚钱、坏年景赔钱,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年代的报人以公共服务为最高追求,充满激情地从事新闻业。  相似文献   

5.
刘念 《新闻界》2024,(2):34-48
中国职业社会学要着眼“中国问题”,体现“中国特色”,开拓“中国学派”。基于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以及中西职业社会学亟待发展的建构主义视角,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中国新闻职业的边界工作以及由此职业行动所建构出的新闻业边界。研究发现,新闻边界工作和新闻职业边界都存在“共生的逻辑”:新闻业的“半专业化”以及流动性的特点与新闻从业者特殊的行动机制有关,是行动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主要围绕着职业自主性来展开。职业自主性的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并发展成一个能动性、关系性、实践性的概念。因此,本文呼吁学界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职业行动,探索新的经验问题和理论范式,开拓全新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6.
方晨 《国际新闻界》2020,(4):134-155
以詹姆斯·凯瑞的讨论为源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闻史观变革运动推动了美国新闻史研究走出辉格式的、线性的、进步的传统范式。大卫·诺德延续了凯瑞的新闻文化史路径,将其进一步聚焦到以阅读史为代表的新闻机制史的范畴中。他的《新闻的共同体》重新定义了“新闻”与“新闻史”的内涵,从“生产的共同体”和“接收的共同体”两个维度阐发了北美新闻传统中的共同体精神。他的新闻史研究试图将文学批评、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兼顾人文主义和社会科学的新的关于传播的历史。由于他的新闻史观是地方性的,国内研究借鉴时要注意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1)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缺乏"范式",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宜的历史观,系统的研究方法、恰当的研究范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新闻事业落后于同期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现实;二是长期以来倾向于片面学习某些国家新闻经验,忽视自身特殊性;三是将外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史分而治之,忽视了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都是以世界新闻事业、世界新闻理论发展为基础的。新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社会学、新闻文化史等研究方法的传入,我国的外国新闻史研究也发生了变化,学者们大多操持"社会史中的专门史"的立场,使得外新史中的国别史研究、专题史研究蔚为壮观。但这些变化依然未能解决"范式"的问题。本文认为,张昆的《外国新闻传播史》一书在研究"范式"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人类文明进程"为指导史观,以媒介演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为研究思路,以样本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对文明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家、事件、人物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协商规范--美国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规范之建构和解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静 《新闻大学》2003,24(3):60-64
从美国现代新闻史来看,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规范的建构与解构密切相关。用马尔佐夫的话说,“新闻业的每次重大变革都会导致批评的繁荣。事实上,我们可  相似文献   

9.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世界知名新闻学研究者,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他的研究涉及媒介史、社会学和政治传播,关注新闻业作为一种民主制度的核心体制,其历史和当代发展;他将新闻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关注新闻生产规范(norms)、实践和叙事常规,就新闻业在民主和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众多远见卓识。他指出,新闻业注定是一个必须存在但我们又不大可能喜欢的制度(insfitntion)。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2022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以及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论文,并从新闻研究元问题、新冠疫情下的新闻报道的媒介建构、新闻从业者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平台逻辑、新闻接受者研究、嬗变的新闻真实性、中国新闻业转型研究、新闻职业伦理的多维视角、中国新闻场域中的地方实践以及中国新闻史研究等十个话题勾勒过去一年中国新闻学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闻理论研究注重对学科范式与经典新闻观念的持续反思;二是,研究者们在平台逻辑与新闻业转型的双重语境下聚焦新闻生产的多元行动者,其中新闻从业者研究尤其凸显,体现了数字技术迷思在学术场域中的祛魅;三是,新闻史研究着力凸显以报刊实践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路径,注重对报刊的社会话语建构、报界边缘群体以及报刊空间实践等议题的开掘与深耕。  相似文献   

11.
周陈程 《今传媒》2015,(2):152-153
美国新闻史的发展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渊源颇深,从早期的政党报刊到黄色报刊,再到后来的商业化报刊的发展历史,即是新闻专业主义由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发展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本文认为,美国新闻史的发展为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了自然的语境与实践。相应的,新闻专业主义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媒介、政府、社会、商界的架构体系之下,彼此掣肘妥协和制衡的产物。同时,这个架构体系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2):26-33
本文以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在2016和2020年两次大选期间的表现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以"客观性"为核心的传统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数字时代发生的变化,并尝试从新闻学规范理论建设的意图出发,想象数字新闻专业主义的可能内涵。研究认为,"客观性"在美国新闻业的日常生产实践中已实质消亡,而"介入性"具备成为数字新闻专业主义概念内核的潜能。文章进而阐述数字新闻学的发展必须以数字新闻业的种种事实为知识生产的依据,并主张在终结"客观性"神话的同时,积极探索新闻业在数字时代服务于信息民主和社会进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年四月十五日下午,新闻研究所和北京新闻学会新闻史组就如何编写中国新闻业史举行了一次座谈会。新闻界老前辈萨空了同志、人民大学新闻系方汉奇同志、广播学院赵玉明同志、新闻所的负责人戴邦、谢冰岩同志以及新闻所的其他同志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着重讨论了有关编写中国新闻业史的一些问题。现将大家的发言综合归纳整理如下: 我国新闻业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报刊史作为一门学科,从戈公振算起,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了。戈公振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戴维·瑞夫(David M. Ryfe),1966年生于美国佛罗里达,现为美国爱荷华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系教授、系主任。他是美国政治传播领域的重要学者,研究涉及政治传播、新闻史及新闻社会学等。瑞夫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政治学学士(1988)和硕士学位(1991),以及传播学博士学位(1997)。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而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由谁来书写?方汉奇就是一位书写新闻业发展史的人。聆听过他讲课的人,说他旁征博引,对史实如数家珍,是一部活的"中国新闻史百科全书"。拜读他  相似文献   

16.
张宁 《新闻界》2020,(4):94-94
我国对于外国新闻史的研究,历来习惯于重点关注置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传统的英、美等国,对于西班牙这个曾经在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的新闻传播史,相关研究却非常缺乏。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何晓静所著的《西班牙新闻传播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1月)一书,将西班牙历史与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紧紧勾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班牙新闻业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卓越新闻研究项目组”在“美国新闻媒体现状”2006年度报告中分析了技术进步和商业成功背景下美国新闻业的困境与变数,提出了美国新闻业未来发展的六大趋势,指出:新闻业将朝着采编更透明、更专业,视野更宽阔的方向前进。新、旧媒体之间融合不可避免,但威胁甚小。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6):4-9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知名新闻研究学者芭比·泽利泽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的探析,尤其关注她对新闻研究的范式发展作出的思考。泽利泽认为,包括技术在内的多种社会因素导致了新闻业、新闻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多重危机。她进而从"解释性社群"的概念出发,将弥合分裂、制造共识作为新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从五个路径出发实现对新闻研究基本问题的概念化。  相似文献   

19.
蔡寄鸥编撰的《武汉新闻史》,在政局动荡与剧烈社会转型、思想论争中描绘了清末至民国近七十年间武汉地区新闻业的发展史。作为当时著名的报刊活动家,蔡寄鸥在本书中,以回忆式体裁聚焦真实,用多角度的研究视野进行章节编排,并关注了新闻从业者"人"的主体性。以丰富的史料事实,再现历史,助推了湖北地区新闻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总结10年来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贴合中国实际的新闻史研究方法仍未确立。中国新闻史本体意识的缺失、中国新闻史过分依赖革命史和政治史、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仍未解决。中国新闻史研究应该借鉴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宏观视野审视100多年来丰富的新闻史料,培养研究的自信力,着力研究民族新闻史的特殊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成果为依托,挖掘和归纳中国新闻发展和演变规律,创建符合民族实际的中国新闻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