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靳智伟长期从事中国广播电视传播、事业政策、技术政策的研究,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和《电影法》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他的现任职务是: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央视市场研究高级媒介顾问;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而他在社会上的兼职身份还有:国家广电总局产业发展蓝皮书编委、撰稿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学理论研究会理事;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特约研究员;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专家智库及国内十余家重要媒体媒介顾问等等。  相似文献   

2.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位居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第19位。港大没设新闻传播院系,其新闻与传播教育单位叫“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在该中心负责一个很有影响的项目:中国传媒研究计划。该计划邀请大陆新闻单位骨干和新闻院校教师访学,从2003年开始,已先后有40多人到访。从美国回来的陈婉莹女士负责这个“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她同时还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的院长。  相似文献   

3.
2011年5月2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煤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协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第13次学术活动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行。本次茶座由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钥机教授主讲,题目为《探索新闻的本质》。苏教授从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4月20日,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第38次活动在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研究员以"流动人口、传播与赋权"为主题,和与会者分享了她从发展传播学到行动传播学的研究进路,以及对行动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策略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程曼丽教授著《海外华文传媒研究》一书 ,由新华出版社 2 0 0 1年 6月出版 ,本书有 2 6 8万字。本书按照历史顺序 ,对 1 81 5年以来海外华文传媒发展的各个阶段 ,作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对现阶段华文传媒在全世界五大洲 50多个国家的发展情况 ,作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对海外华文传媒的界说、研究方法 ,海外华文传播在世界传媒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以及海外华文传媒的发展前景 ,作出深入的探讨。本书是迄今为止 ,以全景式的手法 ,历史地全面地论述介绍和研究海外华文传媒的第一部专著。本书的研究内容是国家“九…  相似文献   

6.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媒体从业19年后,于2001年起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已出版新闻著作《新闻公关艺术》《应用新闻论》《现代新闻评论》《与灵魂对话》《新闻报道策划》等,其中《现代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策划》列入全国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之余,应邀在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的大学和新闻单位讲学。  相似文献   

7.
2022年11月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高峰学术论坛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顺利召开。近百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0月19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协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41)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主任程曼丽教授与茶座参与者分享了自己早年的博士论文——《蜜蜂华报〉研究》的写作过程及其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新闻传播领域里 ,华文传媒是大中华文化圈的重要媒介 ,同时是华人与所在国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 ,美国是海外华文传媒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本文针对华人聚集最多的加利福尼亚洲 ,透过访问及调查研究 ,分析华文报纸发展原因、现状和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0.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卡莱(James W.Carey)在短文《新闻教育错在何处?》中提出几个原则: 一、新闻或新闻教育不能和广告、传媒、公关或广播电视为一体; 二、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新闻不能和媒体(media)和传播(communications)混淆。 这几项原则——卡莱教授认为是新闻学的金科玉律(axious)——真是振聋发聩、发人猛省之言.当然也必定引起争论。这就和香港及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新闻实践大相径庭。新闻不是传媒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曾江 《新闻记者》2004,(12):20-20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暨香港大学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胡兴荣的新著《新闻哲学》,最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哲学为切入点,对新闻学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探讨。新闻哲学向来被视为建构新闻伦理学的基础和前提。当媒体与社  相似文献   

12.
从新闻文化学的视角来看,任何新闻媒介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传播,而新闻媒介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其自身亦表征为一种传播文化。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是日发行量将近19万份、连同网络读者在内拥有庞大受众群体的一张华文报纸,不仅是当前新加坡最大、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华文媒体,更是众多海外华文传媒中影响力最为显著的媒体。《联合早报》承载了众多转变成为海外少数民族的海外华人的族群诉求和文化寄托,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的现实生活和共同心理精神上,面临着代代相续的传承与异域他乡的变异,作为海外华文传媒的翘楚,  相似文献   

13.
《新闻知识》2005,(7):F002-F002
方晓红,女,新闻学博士后,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媒介发展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新闻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江苏记协会常务理事,《新闻广场》副主编。  相似文献   

14.
李希光,49岁,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军事科学院三战论坛研究员、国防大学三战研究中心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  相似文献   

15.
艾红红 《现代传播》2005,(6):107-108
为促进各国华人新闻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的更好发展,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23日~2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联合举办。100多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的新闻传播学者出席了会议。在开幕式上,会议赞助人之一的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在致辞时表示,希望有一天能出现一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华文大报。事实上,在西方英文传媒与西方文明强力…  相似文献   

16.
2015年3月2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国际新闻界》杂志联合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45)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贾乐蓉分享了自己对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传媒体制变迁的思考,以重要时间节点为线索,梳理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办、《同际新闻界》等协办的首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国内首次大型的政治传播研究专题学术论坛。在主题发言部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生洛作了题为《国际关系学视域的国家形象研究》的发言,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对中美两国有关形象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如《龙与鹰——中美关系的过去与现在》、《美丽的帝国主义》、《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2月15日,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第35次活动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行。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张泉研究员以沦陷区文学为例,与茶座参与者讲述了他对近代日本占领区传媒研究现状与问题的认识,并提出了他认为可行的研究方法与维度,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新加坡学者卓南生教授从日本龙谷大学提前荣退,转至中国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继续从事新闻史论的研究和教学。2020年,《东亚新闻事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付梓出版。这本50余万字的著作既是日文专著《東アジアジャーナリズム論——官版漢字新聞から戦時中傀儡政権の新聞統制、現代まで》(《东亚新闻事业论——从官版汉字新闻、战(争)时(期)傀儡政权的新闻统制到现在》).  相似文献   

20.
2008中国传播学论坛于2008年12月13~14日在暨南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传播学的开拓创新",由中国传播学会(CAC)、中华传播学会(CCS)、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暨南大学共同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传播与社会学刊>、<亚洲传播学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协办.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位嘉宾、学者出席了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260多篇,经专家匿名评审,最终有140篇论文在论坛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