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非 《生活教育》2010,(7):60-6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历过红色年代的激荡,感受了底层社会的贫苦,对瞒和骗的教育已经有厂比较深刻的认识。我总想,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的旗帜上,没有人性的光辉。那几年,我读了很多俄苏小说,其中格鲁吉亚作家顿巴泽的小说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小说《白旗》的结尾,他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自己买的书,是花一角七分钱,在家对面的邮局里买了一本《少年文艺》。那时,我大概上小学三四年级,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那里面有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一篇小说,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之所以把作者和小说的名字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小说吸引了我,让我怎么也忘不了: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写了个六千多字的短篇小说——《“旱鬼”的葬礼》。这是我的成名作,也是我少年小说创作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4.
虽然我早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我依然和年轻人一样在日日成长,一天天向更美丽的人生目标迈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山东教育》是一缕春风,给了我成长的力量和温暖的扶助。结识《山东教育》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在一所厂办小学做教师,偶然翻阅《山东教育》,看到一则教师文学大赛的征稿启示,我恰好刚学着写小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去一篇反映教师生活的小说。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知道了,说:“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不认识编辑记者,稿件不会有人看的。”我丝毫没有想到,《山东教育》的编辑竟然十分认真地阅读了我这位无名小卒的…  相似文献   

5.
穆时英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这个“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叙述功能,它反映了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我”是孤独的行者,一个被孤立和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6.
20年代初,郁达夫以一部《沉沦》震动文坛,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也从此展开。从这时开始直到本世纪末,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这里,我将这段历程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回顾评述:20-40年代为郁达夫小说研究的第一个时期;50-70年代为郁达夫小说研究的第二个时期;70年代末至今为郁达夫小说研究的第三个时期。下面我将分段对这三个时期的郁达夫小说的研究状况进行述评。本世纪20-4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在文化领域中各种思潮、观念、美学法则、文艺标准等等也在这片古老、充…  相似文献   

7.
《阿华的燕提树》记述了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阿华在好婆的精心呵护下,父母的用心教育下,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故事。全书不到20万字,分了60节。每节独立成篇,都可以成为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我用了几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它让我记起儿时的美好生活。这部小说的内容还促使我们对当前的教育状况——过重的教育负担、教育的功利性等进行反思。我将自己的点滴体会记述如下.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谢洪华 《现代语文》2006,(2):119-120
小说的学性强,很适宜进行人教育。在当今社会高速化的时代,怎样进行小说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怎样让学生在小说中受到人精神的熏陶并提高小说的鉴赏能力?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快速走进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经历了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三个阶段发展,每个阶段的小说创作也分别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和代表性的作品。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第一个繁荣期,其主要特点是表现集体主义的时代主题。70年代末和80年代是儿童小说的探索期和创作活跃期,作家们创作实践和艺术探索的空前活跃,出现了一大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90年代的儿童小说的创作不再像80年代那么热闹喧哗,而更多地显露出平静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读了一系列国外有关教育的小说,其中《爱你本来的样子》一篇令我感慨颇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围城》与20世纪40年代海派小说乃至整个40年代海派文学均有一种割不断的亲缘关系。《围城》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出于40年代海派小说,而又超越于40年代海派小说。作家正是因为急于要超越40年代海派小说,所以,其小说反而有一种故意幽默、讽刺、挖苦的风度,终致有吊书袋——卖弄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以小说为甚。女性文学崛起、文学期刊互动、读者素质提高,现代教育机制、公共服务体系下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文学接受机制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读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抽离时代性、历史性、文学虚构性等特点,就教育思想、教育价值层面解读这本小说,就能淘换出一目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育“理想国”活剧本,或者说教育实验田实践操作指南。寻着“倪焕之”的教师之路,随着他的足迹,走进叶圣陶教育实验田,按着实验田规定法式,伸个腿、弯个腰,转个身……我个人似乎跟万千新教育实验者融化在一块了,仿佛世界又扩大了!  相似文献   

14.
吴非 《教师博览》2010,(6):34-36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历过红色年代的激荡,感受了底层社会的贫苦,对瞒和骗的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总想,中国的教育似乎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的旗帜上,罕有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7,(12):38-40
上世纪90年代,我有篇小说《牛祭》被《中国校园文学》刊于头条。在这篇小说中,我特意使用了“渲染”与“造势”的法子。渲染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技法,是用淡的色彩涂抹画面,用以加强艺术效果;造势则是现代惯用的宣传手段。《牛祭》的情节不算复杂,讲述一头名为青牯的烈性牛与其主人高老辈和牛倌小叶儿之间的恩怨情仇。  相似文献   

16.
<阿华的菩提树>记述了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阿华在好婆的精心呵护下,父母的用心教育下,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故事.全书不到20万字,分了60节.每节独立成篇,都可以成为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我用了几天的时间才把它读完,它让我记起儿时的美好生活.这部小说的内容还促使我们对当前的教育状况--过重的教育负担、教育的功利性等进行反思.我将自己的点滴体会记述如下,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我对《人民教育》有种特别的感情,这种感情源于他们的“红烛奖”小说征文活动。 记得那是1983年底的一天,我收到了一封寄自《人民教育》编辑部的信,给我写信的是刘堂江同志(现任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曾任《人民教育》总编辑)。那时,他还是一位年轻的副刊编辑。他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送我的《张玉良传》,他每天吃饭的时候收听,并说,他听着听着泪水就禁不住流到了饭碗里。他希望我也给他们写一篇像《张玉良传》那样让人感动的小说,参加编辑部正在举办的“红烛奖”短篇小说征文。 《张玉良传》是我的处女作,我还从…  相似文献   

18.
当代儿童小说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儿童小说自然形成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每个阶段也分别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和有代表性的作品。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当代中国儿童小说的第一个繁荣期,其主要特点是表现集体主义的时代主题。70年代一大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作品。90年代的儿童小说的创作不再像80年代那么热闹喧哗,而更多地显露出平静状态。这一来受惠于80年代儿童文学观念的重建,二来也表明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走向了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19.
知识小讲堂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小说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大品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微型小说才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小说种类,跻身于小说之列,成为小说家族的第四个成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我-新/马”的思维三角确立起来的是新马华族自我肯定的强烈意志。这个三维空间在每个阶段的新马华小说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凸现了新马华族逐渐走向独立的心中历程。20世纪70年代后乡土写作的兴起,使新马华小说得以超越这个三维空间的束缚,从本土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