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月亮意象从它出现在文学作品里那天起,文人对它的关注从古至今就从未过,可以说中国文人用月亮构筑了一个永恒的情结。唐诗宋词中的月亮除了其本身固有的美丽,还承载着诗人的自我情感的宣泄、家国的怅然和宇宙思考等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2.
月亮,圆缺不定而又生息不已,触动着人们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历史意识以及无限的人生感喟,成为古代诗人们思索不已、探求不止的永恒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饱含着诗人意绪的月意象对理性的张扬十分突显,具体表现为:对永恒生命的崇拜,对光明美好的追求,对宇宙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张爱玲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文化有着血脉的传承关系,是文学传统中月亮意象这个原型在现代文学中的“扩展延伸”。张爱玲以蕴含丰富文学传统的月亮意象作为自己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之一,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创造性地将月亮这个“公共象征”转化成了“私设象征”, 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拓展、丰富和超越,使其小说文本中的月亮意象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丰富的月亮意象而著称,这与她的女性意识有关,张爱玲认为,只有回归女性本质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才是具有神性的女人,女人的悲剧就在于她身上神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则是她们生活于男权统治下的境遇造成的,也正是这种对女人生存处境的悲剧感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底色.月亮意象是她女性意识的体现与象征,是她对女人理想的审美的生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反复出现的艺术意象,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分析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对其中的月亮意象是必须予以认真关注的。本论文尝试进入到张爱玲小说的月亮意象中,探讨其内在究竟。  相似文献   

6.
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中。《古诗十九首》表现时间及构筑意象的形式有三种。其多种多样的空间意象则主要运用移步换景和凭时间串插连缀空间的手法来表现。这种在时间的回环往复和空间的移位叠映中构建的抒情模式 ,是汉代文人高妙写景言情手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月亮”,是处于小说文本中心位置的主导意象,对全篇具有统摄作用。月亮意象象征寓意的透射,在围绕自身生发衍变的同时,又与“太阳”意象相辉映与逆变,构成小说的整体意象模式,展开多方面的意义延伸。月亮意象在小说里出现20处,太阳意象出现13处,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重所指。它们的逆变和辉映,透射出七巧、芝寿、长安三个女性人物复杂的心理蕴涵,从历史维度揭示出在父权统治男性中心社会里女性扭曲、畸形而惨痛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心理和类比象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亮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爱情的隐喻 ,也是女性命运的象征 ,更是女性心理的最佳投射载体。月亮意象的心理象征功能 ,使人物心理得到准确揭示。而在另一些小说中 ,“月亮”其实只是作为类比象征存在 ,象征的是爱的破碎、爱的缺失和爱的丧失  相似文献   

9.
月在中国诗歌里是具有母题意味的形象.由远古的月崇拜到月走进文人的诗中,月意象包含有多层次的内容.它象征着人类的情思、故乡,亦引发了无数文人的哲理思考,同时又是士大夫的人格化身.因此月意象蕴涵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10.
海子的抒情短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象,它们又以马意象为主导建立起了一个以乡村为依凭的意象体系。不过,一直以来,学者们研究海子诗歌的时候都只注意到了海子诗歌当中的月亮、麦子、草地等几个意象,而主导的马意象常常为研究者们所忽略。正基于此,通过对海子抒情短诗中主导意象“马”的分析,从中得出“追寻”、“孤独”、“野性”等几个不同而又相联系的精神内涵,它们代表了海子精神的侧面。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单从文化价值而言,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如整体意识、变化发展思想、相反相成意识、和谐意识,以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发扬运用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尽量做到将艺术创造与艺术传达相结合、将语言和情趣意象融为一体达到诗意的美,并用诗的境界去观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深受中国文人诗者的宠爱。本文着重讨论了"月"的几种象征意蕴,分析了中国文人诗者对她情有独钟的深层原因,以便于更好地赏析中国古典诗文。  相似文献   

14.
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和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中作出应有贡献.基于此,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方略应从中国入、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展现中国国民形象为前提,以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为根本,以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为核心,提倡文化自觉的思想,体现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搭建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展现厚德载物的胸怀,树立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油画"指受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的影响,以"象"写"意","意"、"象"和谐融合的油画。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实现各种艺术形态并存和互相影响渗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性表现。笔者认为,当代人文观念、图像时代和传统文化对意象油画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意象油画的当代性取决于表达,是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还是远离社会生活,值得讨论、思考。  相似文献   

16.
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含义深远,简洁干练,在提供无尽信息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里体验。而独特的语言组合加强了这一印象。《秋思》与《在巴黎地铁站》两首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组合所产生的唯美的意象,中文诗歌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英诗的直觉性给予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从古文字资料看,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氏族是重要的组织结构,有着独立的标志和武装。封土植树是原始的地域界线,随后,国家疆域意识成熟并实行疆土规划,在部族之间的征战中王权意识形成。上古时代的氏族、国家、王权等观念较为形象地保留在中国的古文字形体结构中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