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息的文势     
文势,是指文章的体势。由于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趣不同,消息的风格与体势也不尽相同。文势是顺着情思自然而然地形成。好像弩机一发,箭就笔直地射出去。溪身曲折,急流因而回旋。想画圆,圆规就要转动,想西直线就要沿着直尺画。有怎样的动势,才能体现怎样的风格。刚健、气盛的消息,如离弦之箭,如春雷轰鸣。读了这类消息,叫人精神振奋,意气奋发.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常看到同是一篇体育报道,有的球迷看了,认为味太淡了,如同白开水;有的读者看了,又认为体育术语多,看不懂。比如,“什么叫越位呀!”“咦!怎么让郎平到后排去了,那多不得扣啊?”等等。这些对球迷来说则不算什么问题,但一般  相似文献   

3.
我看到有些报社的记者、编辑写稿、编稿,常常暴露出知识不足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的报道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有的是含糊其词,有的说了外行话,有的甚至闹出笑话。下面仅举有关农机方面的几个例子: 有个市报的一篇报道标题是《电动机烧毁马达的故事》。这话不通。马达是电动机的外来语,是一种机器的两个名称。如同“铁牛”是拖拉机,番茄也叫西红柿一样。电动机怎么会烧坏了马达呢?  相似文献   

4.
我来河南日报工作7年了,有8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全省好新闻奖(其中两篇与他人合作)。我静下心想想,这8篇好新闻,有的属幸运,有的是“无意插柳”,也有一些是“有心栽花”。随便说两句可以,真要弄成文章,写出个子丑寅卯,既觉得理不出头绪,又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理性认识尚少,报社内又多是行家里手,好在“初生牛犊”,谈些个人的体会吧。一、脑子里要经常有好新闻意识我们工商处的几个年轻人私下议论起写好新闻,一说“事在人为”,一说“可遇不可求”。各  相似文献   

5.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6.
淮光金 《大观周刊》2012,(41):364-364
一、突破高中生写作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学习的最大障碍。要想突破思维定势.我们首先要明确思维定势的主要表现..作文中.学生作文的立意定势表现较为明显。对于一个作文题目或写作话题.作文主题落入窠臼,作文中的形象不够鲜活,立意简单化、模式化,人云亦云。由于学生生活面受限,作文选材易出现定势思维。作文材料往往拘泥于自身生活的小圈子.所选材料总是被沿用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陈旧事例.选材范嗣相当狭窄.有的甚至出现低幼化倾向。文章结构也有思维定势现象。多数记叙文往往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议论文已经变为新八股文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读书看报,本是一种享受。但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语言错误,颇倒读者的胃口。作家萧军说,有的错误简直叫人生气。我也有同感。随手举个例子。首都有家报纸发表了一篇记者通讯,说某项产品销路大增,“大家纷起效尤”。读后,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8.
报社招聘记者一批又一批,经试用,有的能留下,有的则被淘汰;而留下的,有的能在短时期内崭露头角,有的则不能。仔细分析原因,有基本水平上的差异,但更大的因素还在于记者是否用心。过去有一种观点,说当记者,要“七分动腿,三分动心”,或叫“七分跑,三分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如果是有意强调记者要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生活,当然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都说成才难,要自学成才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南京政治学院警通连一级士官茆金辉却硬是凭着自己的一股拼劲和钻劲成为宣传基层、报道基层的一把好手。从当兵的那一天起,茆金辉就给自己订了一个目标,要珍惜在南政院当兵的机会,借助良好的师资条件和文化氛围,争取学有所成、学有专长。一开始他从研究报纸入手,一字一句地分析别人报道的写作方法、报道角度,接着他开始自己尝试着写一些小文章。文章寄出去不少,可一篇篇都如同“石沉大海”。还是新兵的茆金辉急了,他拿着自己的十几篇“得意之作”敲开了学院新闻系老教…  相似文献   

10.
办报有办报的苦乐和荣辱。报纸天天说话,天天向成千上万的读者说话。报人的苦乐和荣辱,同说什么样的话有关系。报人是用自己的笔说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心中想说的话,说老百姓想说而又难说的话。这一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大。马寅初深知此中甘苦。他说:“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了;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正因为不太容易,正因为难,一旦说出来,往往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正因为不太容易,正因为难,一旦说出来,往往有祸患及身。纵有祸患及身,但抚躬自问,心地坦然,无愧于中。所以说,报人之乐莫过于说真话,报人之荣莫过于说真话。报人之辱莫过于说假话,报人之苦莫过于真话应说而不能说,假话不愿说而又不得不说。袁世凯称帝前夕,逼迫当时名记者黄远庸写劝进文章。黄远庸不愿写,又不敢拒绝。于是写了一篇似嘲似讽、依违两  相似文献   

11.
晓言 《中国广播》2007,(8):78-78
许多外国人的姓名与中国人不尽相同。他们有的名字在前,有的姓氏在前;有的习惯称姓氏,有的习惯称名字。在书写方面,中国人姓名(某些少数民族除外)都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而且是连写,中间没有间隔。大部分外国人姓名译成汉语时,名字和姓氏是不连写的,分开写的,中间都有间隔。这个表示间隔的叫做间隔号(·),也有叫分读号或音界号的。间隔号在字身中间,印刷中叫中圆点,上下居中占一个字位置。  相似文献   

12.
对于目前社会上文字使用的混乱,人们已经给予了一定的注意,但是,标点符号使用的混乱和它导致的后果,却似乎还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打个比方说:一篇好文章,就如同一碗甜香糯软的白米饭,乱用的标点,就好比掺入其中的一大把黑沙子:性缓的食客,爱着米饭的适口,耐心地拣去饭中的沙粒。慢慢地坚持吃完,而性急的食客,就有可能连整碗饭都搁置一旁,干脆不吃了。最近读三联书店出版的陈从周先生的随笔《梓室余墨》,就有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13.
31.1978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的“文艺随笔”专栏刊发了一篇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题目叫“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文章称: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31.1978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的"文艺随笔"专栏刊发了一篇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题目叫"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文章称: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这篇评析作品的文章,话不多,但是却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写言论要有辩证的观点。翻开现在的一些报纸,不难发现,有的言论就是少了一点辩证法:说绝对话、过头话、片面话;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或强调一面而忽视事物的另...  相似文献   

16.
办了多少年日报,组织上又要叫我参加办晚报。起初,有的老报人对我说:办晚报可紧张呐!我不以为然,认为:《扬子晚报》是小报小办,登登小消息,写写小文章,如此而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到晚报工作确实紧张,不要说白天干了晚上还要加班,就是星期天、节假日也很难安心休息。  相似文献   

17.
我看到人民日报经常在第八版(?)刊上,刊登“读者、作者、编(?)”小专栏。最近我又看到上海各(?)像解放日报、上海青年报、劳动(?)等,也都纷纷开辟了类似的小专(?),虽然它们的名目以及所刊登的地位不同,但内容大体都一样。在这些小专栏里,有读者对报上某一报道的表扬或批评,也有的是读者对报纸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也有的是读者对某篇报道或文章的读后感、心得和体会,也有的是读者提  相似文献   

18.
有卖点的物质产品能够畅销,有卖点的精神产品可以招徕读者和观众。报纸是特殊商品。有卖点的报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读者市场,扩大报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报纸的卖点是什么呢? 2000年12月21H,陕西省一家早报在“社会新闻”专栏转载南方某报一篇题为《干妈引诱身被破 处男索要赔偿费》的新闻。文中这样写的:“12月14日凌晨起,记者几次接到江西21岁男子李国明(化名)的电话,说自己被45岁的干妈引诱破了身。现在,急于想要拿一笔赔偿费。” 文章接着叙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1998年1月,房东叫陈…  相似文献   

19.
去年冬,南京《青春》杂志社收到了一篇用现代科学方式研究写作手法的文章。首先接阅稿子的编辑对它“吃不准”,就按该刊的“惯例”,请其他编辑传阅,“会签”。先后有10多位编辑签署了意见,有的赞它“颇有创见”,有的称它“不无道理”,有的则说它“大为悖谬”。编辑们的看法虽异,这篇文章还是刊登了。随后该刊又公布了对它的“会签”意见,热烈地展开了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文汇报》于11月4日“笔会”专刊发表陈四益和丁聪合作的《诗画话》,对《新编二十四孝》一书提出批评。文章说,《二十四孝》又有了《新编》,是一家党报的出版社出版的。开卷第一篇,题目叫《姚重晔(华)孝心不怨》,舜的继母对他打骂虐待,已属触犯刑律;父母合谋,几番加害,更是杀人未遂,然而必要大舜逆来顺受,无怨无悔,这才叫“孝”。以这种精神为最基础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