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31.1978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的"文艺随笔"专栏刊发了一篇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题目叫"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文章称: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六、下乡五年 “文革”中的事儿诡谲异常,变幻莫测,人的命运只能听凭“形势”安排,自己当不了家,荣与辱,浮与沉,都有很多偶然性。“文革”是一出既严肃认真又荒诞不经的连续剧,无数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上台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老是转换,到煞戏时我才发现仿佛每个人的鼻梁上都抹有一块白粉,丑角似的滑稽。  相似文献   

3.
在影视剧中,长期以来人物就被划分为许多种类: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善的、恶的、喜剧的、悲剧的、聪明的、愚笨的等等,甚至把角色和演员划分为类型角色和类型演员。过去,反面人物在整个创作过程都是概念化、脸谱化和程式化的,除了扮演者个人魅力不同外,剧本中的描写几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表演更是的概念化、刻板化。  相似文献   

4.
正面宣传中应妥善处理好这样几类人物的报道,即: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性人物、专家、领导。对这些人物的报道,总结成口诀就是:事好不能乱说,坏事不可说绝,心好会办坏事,专家适当使用,虎熟不可轻骑。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读了一部很奇特的书,书名叫《多棱镜下的蒋介石》,真是大开了眼界。这部书的《序言》向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是伟人抑或独夫,其历史功罪,向来评说民国史者褒贬不一。”那就是说,蒋介石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历史上的功臣,还是罪人?至今尚未有定论。因此,作者认为这样对待蒋介石很不公平,说是“盖棺不能论定,入土亦难为安”,并说:“我们以往在论及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时,不少观点有失偏颇。”于是,他们更“努力将蒋介石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欲,还其历史的、真实的本来面目。”而且,他们还颇有自信地说:“有一点理直气壮,本书所引用的史料,‘无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蛇年,关于蛇的文章多了起来。先是看到杭州重建雷峰塔的消息。消息说:据考古专家分析,雷峰塔遗址下很可能有“传说中囚禁白娘子的地宫存在”。后是看到中央电视台以白蛇传的故事为蓝本,编了一出新戏,让他们的著名主持人扮演其中的角色,分老百姓的春节生活增添了情趣。自然,在这出新戏里,“白蛇”、“青蛇”这些化成美女的蛇,仍旧是美丽善良而又多情的“正面人物”;许仙这个凡夫俗子依然是忠厚老实而又缺乏主见、追求爱情又怕蛇咬的“犹可训”的“愚氓”。作为对立面人物,老和尚法海还是一个心理阴暗、面目可憎、多管闲事、…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语境下电视剧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面人物复杂化、正面人物简单化是当今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指出其在典型塑造上的偏差 ,并进而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探究其深层原因 ,对大众文化进行思考 ,力图从美善结合的道德伦理层面予以评价 ,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正面人物报道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还曾为新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象征。但长期以来,正面人物报道总是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忘我奉献”、“舍己救人”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与长篇通讯这样的报道方式及“我树榜样你学习”这样的单向报道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正面人物报道也应有改革与创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就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9.
李笠翁与日本的“戏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正确把握李笠翁这一文人、作家的实相,我认为有一不可欠缺的重要视点。即他是所谓的“戏作者”。因而不能从极普通的正经文艺而只能从“戏作”的特异水平线上去看待和评价他。 什么是“戏作”呢?简略地说,它是日本江户时期诞生的一种“娱乐文艺、游戏文艺”。李笠翁的戏曲及小说,其内容和性格可与“戏作”等而视之。 笠翁的友人尤展成对笠翁文艺有“用狡狯伎俩作游戏神通”(《闲情偶寄》序文)之评谓。这正击中了笠翁文艺的本质及核心,须注意这一非常重要的评价。这就是说,常发挥且驱使“狡狯伎俩”的笠翁似的戏作者,其实是非常不好  相似文献   

10.
"感动中国"报道的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的正面人物报道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感动中国”的成功在于其顺应报道环境的变化,回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需要,对正面人物报道进行理念创新。本文试结合近几年正面人物报道——“感动中国”节目的概况,分析其理念上的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11.
去年,国家文化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一个默默无名的剧种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山东莱州市有艺术“活化石”之称的“蓝关戏”。人们不仅要问:“蓝关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剧种呢?  相似文献   

12.
常见小学生上课读书,有时候会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要是让他们看戏看电影呢?立时就精神起来看得津津有味。这现象里头包含着一个道理,那就是戏和电影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生活化了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情节,还有什么序幕呀、高潮呀、结局、尾声呀,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让文章写得都像戏和电影,那不合实际,但写得不要太平了,注意有些“戏”,应该说是并不过分的要求。有人说,农业喜欢坦荡的平原,文章喜欢起伏的高山。的确是这样,这话正同中国的一句古语相合:“文似春山不喜平。”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粗粗地想了想,文章要…  相似文献   

13.
人物专访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者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字,它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可听性,所以给采写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成功的人物专访,常给人一种“近距离交流”的效果。那么,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相似文献   

14.
周大新的《曲终人在》是一部难度极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周大新面对的是一个官场故事,而他要从正面讲述一个省长及其成长的过程,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可以说极具挑战性.这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流传较广的“官场小说”,主要揭示权力斗争的逻辑及其黑幕,其中很难看到正面的人物;而在另一种涉及官场的“反腐小说”中,虽然有正面人物出现,但正面人物最后的胜利,是建立在偶然性、脆弱性基础上的,在逻辑上很难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新闻报道中揭露的腐败分子不断挑战着大众的想象力,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如何讲述一个官员的故事,对周大新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对文化生活,对科学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因此,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县级台站的广播文艺如何适应农民的欣赏口味,是个新课题。一、浓郁的乡上气息广播文艺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因此,我们编排文艺节目时,一定要注意“乡土文化”这个特点。大量调查表明,农民普遍喜爱地方戏曲。波阳县就有“三天不听饶河戏,肚子发胀鼓闷气”的说法。根据这一特点,波阳广播电视站安排了“饶河戏欣赏”栏目,每周两次,录制了大批“饶河戏”精彩唱段。…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称鲁迅最后十年写的杂文比较全面,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掌握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解剖刀。我们现在有些言论,问题抓得比较准,可惜分析说理时往往缺少一点辩证法,过于绝对化。比如8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文化娱乐版上《严格把关》一文,指出某“女子三人组合上台演出时,竟见其中一女手臂刺有纹身,不禁愕然。”问题的提出是对的,可惜下面的分析太绝对。文章说:“稍有见识的人都清楚。纹身一般都出现在反面人物身上,至少正面人物对纹身是不齿的。”在此立论下,似乎一下子将纹身者都推到反面人物之列了。  相似文献   

17.
人物报道是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手段,在文化封闭、价值观单一的年代,体现于正面人物报道的价值观也是单一的,其极致则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方法. 在文化与信息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主流媒体无疑必须改变其人物报道模式,尤其在深圳这样一个外来年轻人占绝大多数的城市,以什么样的人物报道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与伟人的“邂逅” 在少奇同志平反昭雪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出差,在软卧车厢里头,睡在对面的是东北的一个橡胶厂的厂长。他问导演个问题,怎么有拍毛主席的,拍周总理的,拍朱老总的。怎么没有拍刘少奇的呢?是不让拍吗?导演说:也没说不让拍啊。厂长说:那拍啊。这个人竟然悄悄地从家里偷出来一个存折,用企业管理的办法,把三个当地搞党史的作者关到一个宾馆里头。对他们说:你们仨人查查,刘少奇在东北有什么活动?刘少奇有三顶帽子:叛徒、工贼、内奸,叛徒是首当其冲的。这个事就是发生在东北奉天,就是现在的沈阳。写这一段,跟咱东北有关系,这就创作出了电影剧本——《少奇同志在东北》。这个谁演刘少奇就太重要了,而且是第一部以少奇同志为主的戏,应该是冒点风险的。如果刘少奇成功了,这个戏就成功了。  相似文献   

19.
1947年3季度,解放区新闻界办了一件大事:反对“客里空”。当时还不多见“运动”一词,如果对比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标准,完全称得上一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对新闻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基本建设。“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名剧《前线》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善于“捕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众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中,叶景林和他的“面包车艺术团”无疑是令人难忘的一个。人民日报一直非常重视各种类型的典型宣传,曾经成功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好典型,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相对而言,文艺界的典型却很少。叶景林作为一名忠诚的军队文艺战士,一名“德艺双馨”的人民演员,无论是他的人格和操守,还是他的建树和业绩,都很值得人们缅怀。作为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叶景林何以能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一个仅有10余个人的“面包车艺术团”,何以能够牵动那么多人的情怀?这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