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莱布尼茨的"单子"、朱熹的"理"分别是各自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莱布尼茨以自成体系的单子论阐述朱熹理学,妄图要论证理学与其单子论是一致的,开启了西方以理性精神研究儒家之先河.但"单子"与"理"还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中印两国不约而同产生了"味"论,其中大有不谋而合之处。"味"论在两国诗学体系中的历史地位相仿佛,既源远流长,又据有主导地位,且统领文艺诸领域。其产生的根由类同,均是从生理上的体验推演到诗学领域。虽由味而韵,在中国是"韵味"相联,在印度,"韵"则获得了较大的独立性,但凭借词语的暗示义,两者也有相似处和共同点;而"情"作为韵论的基础,则颇多暗合。两国的"味"论常在相互借鉴中有所发明。  相似文献   

3.
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与综合角度对袁枚诗学作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若干特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朱熹和张载哲学有三种代表性的诠释范式:冯友兰式、牟宗三式、张岱年式.他们难免有以西套中、强求逻辑义理的一贯彻底性所带来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弊病.宋明哲学除了综合佛、道,还综合汉代、魏晋以及先秦诸子思想.多种思想来源和新的"综合",使宋明哲学、理学体系往往呈现内在矛盾,天道观与心性论的矛盾更为突出.理学与心学亦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天道观转到以心性论为主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至朱熹晚年基本完成,到王阳明才彻底完成.如何如实地揭示宋明哲学的内在复杂性及特质,是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应努力的.  相似文献   

5.
儒家传统心性之学是朱熹心性理论的基本来源,朱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中有关心、性、仁的思想,并通过对"情"的张扬与性情对举补充了汉唐儒学心性论的不足,通过《易》、《学》、《庸》等传统经典的心性启示,建构起"性与天道"的圆融体系,为儒家的道德人性论寻找到了形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的世界观是以"理式"为核心的神学世界观。本文从柏拉图内外因综合作用下的诗学、理性神学意识之源,真善美的理性神学——理式论,理性神学观照下的"理式"之诗三方面详细论述、探讨了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7.
翁方纲作为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书法、诗文等方面皆取得了卓著成就。在诗歌领域,翁方纲推崇杜甫、黄庭坚。杜诗在翁方纲诗学中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黄庭坚"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的论书之语,被其奉为诗、书、学等诸领域的共同宗旨。翁方纲以杜甫、黄庭坚等江西祖、宗的诗歌为典范,以他们的言论为基础建立自己的诗学、学术纲领,并极力教诫江西学官弟子继承与发扬"质厚为本"的学风、诗风,从而使其诗文主张与江西派建立了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然而,翁方纲对江西派并非模拟因袭,其诗学理论主张虽主要脱胎杜、黄,但在其创造性的阐释、利用中,翁方纲的诗学理论显示出了更为鲜明的"学人之诗""学人诗歌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是中西古典诗学中两部代表性强、影响力深远的诗学论著。两本论著的共同点之一是均辟出专门章节讨论了作家修养论问题。梳理与比较两部诗论的作家修养论,将有助于从创作主体的角度阐明中西古典诗学在艺术思想价值论与艺术审美价值论层面的异同,从而为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作出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儒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更是对中国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起至今都对中国的社会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而儒家"以善为美"的美学思想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以善为美"的美学观落到诗学上,"善"成为评价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首要标准,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否积极;而对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式以"美"来评价,而内容方面则以"善"为评价标准,并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与此同时,伴随着"以善为美"对诗学的新要求,诗自然开始重视社会的功利价值,诗学的发展与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又产生了不可忽略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