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志永 《新闻界》2007,(2):24-25,13
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无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也是最富争议性的思想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他从技术主义的观点出发进行了对新的交往、信息和媒介技术的研究,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论开辟了新的道路,构筑了一个新的认识现代媒体世界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查理周刊》事件反映了西方新闻自由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对文明的某种恶性嵌顿.从媒介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恶性嵌顿是由媒介伦理的极化引起的,而媒介伦理的极化深植于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本文借助勒维纳斯“他者”伦理的视角,考察了导致期刊所涉媒介伦理极化的哲学深层根源,认为西方哲学传统所遵循的同一性思维,迫使《查理周刊》作为“自我”对作为“他者”的伊斯兰文化进行“消化”,而承认和服从“绝对的他者”是纾缓媒介伦理极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名人书事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224卷之多,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他陪送了满满一箱书稿。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善吃就是咀嚼得法,口味有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6.
影响和支撑麦克卢汉思想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天主教、艺术和技术.在麦克卢汉看来,这三者都是人的延伸,都是“媒介”,因而又都合成一体,形成了麦克卢汉思想架构之中一个几乎完美的“三位一体”.这“三位一体”造就了作为思想家和预言家的麦克卢汉,也成为我们理解他的一条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7.
求助既是常态化的社会行为,也是非常态化的个体行动,呈现了弱势一方的他者与外界的多重联系,而在这一交往情境中,媒介形塑力与主体性之间呈现着怎样的互动?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并借助Nvivo12工具进行编码与词频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求助媒介的演化与新生既是技术自主性的体现,又是外界行动者经协商互动后保护他者以维系整体生存与发展态势的客观结果。一方面,求助行为因媒介而变,经历了“在世存有”“乱象割裂”与“整合再生”的三重变迁。另一方面,求助媒介也因求助实践而延展,一是存在着反向进化的趋势,二是物质性层面的“创造-召唤-生成”过程,三是从媒介应用的“最初理解”出现了反思性修正。  相似文献   

8.
芬兰著名媒介理论家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数字美学与文化专业的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及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客座教授,2021年当选为欧洲学术委员。其代表作为《媒介考古学》(中文版2018年出版)。他质疑媒介历史、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与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解,认为媒介是一种超越社会语境、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力量”。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围绕尤西·帕里卡教授新锐的研究议题,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学术访谈,试图深度挖掘其在媒介物质性研究中较为“激进”的技术理论取向,以及他对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见解。谈及中国本土媒介考古研究,尤西·帕里卡教授阐释了其著名的“媒介生态三部曲”的逻辑关联,认为这些作品都在集中探讨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数字文化的理解和数字文化的物质性被媒介生态渗透得如此之深?他认为中国学术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列举了“媒介考古实验室”这样一个隐喻密集传播的有趣案例,主张用艺术工作和策展工作等“理论”之外的方式思考。  相似文献   

9.
袁义 《大观周刊》2013,(7):237-237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文本,是意义的生产者,其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先从前人对“他者”的研究入手,然后把“他者”概念引入新闻报道领域,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野,从新闻刻板印象、媒介框架、意义建构与解读、符号分析、新闻生产等几个角度切入,分析日常新闻报道过程中形象再现的他者化倾向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理解新闻报道的他者神话.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对于传播研究的启示可概括为:发现媒介。本文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阐发了互联网逻辑与思维对于传播研究重塑媒介意涵的可能与价值,并提出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基于本土化经验,创建中国媒介学。  相似文献   

12.
论中西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婷婷 《新闻界》2005,(3):79-80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在《媒介是条鱼——关于媒介生态学的思考》中将媒介比喻成一条鱼,是把媒介放置于一个“水”的环境中,来探讨媒介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麦克卢汉说“鱼离开了水,才知道水的存在。”他是喻指如果人离开了媒介才会明白媒介对人的重要,如同水对鱼一样。他将媒介视为环境,探讨媒介环境对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从这两个比喻我们就发现中西媒介生态学存在差异了。本文拟通过对两者在研究起源、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分析比较,探讨中西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研究工作和档案馆工作,原本属于同宗的。在我国古代,“史”这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历史”与“档案”,“历史研究者”与“档案工作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代的“史官”既是历史研究者,同时又是国家典籍(包括档案)的管理者。相传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德经》的编修者老子李耳,就曾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档  相似文献   

14.
早在晚明时期我国杰出思想家李贽就提出了“童心说”的文学观念,他认为,“童心者,真心也”,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相似文献   

15.
新媒介技术侵入“日常生活”,破坏了“日常与非常”、“公共与私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这一现象要求彻底修改“日常生活”的理论.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道德的与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媒介的本质是“不同主体之闻关系的建构者”,“联接力”是媒介的本质力量.大众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因其垄断信息传播渠道而成为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间接建构者”,从而扮演着媒体的角色.作为新媒体出现的互联网“传”“联”之力兼具,正在颠覆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主导的以信息“播撒”为特征的“大众传播时代”,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系的直接建构者”,并几乎全面替代了传统媒体作为“关系建构者”的媒体角色.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旧媒体20余年来博弈轨迹的深描与分析,认为“不是传播力的强弱而是‘联接力’的有无”才是决定新旧媒体盛衰转折的关键.在互联社会,传统媒体转型的根本路径大体有两条:要么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成为优质内容的供给者;要么回归媒介的本质,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互联者.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3,(19):1-8
"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是对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流行评价之一。本文阐释媒介研究中对技术决定论的界定,讨论媒介环境学者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的原因,探析媒介环境学主要代表人物格迪斯、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父子、哈弗洛克、爱森斯坦、波斯曼、沃尔特·翁、莱文森、梅罗维兹、林文刚对待技术的思想。认为"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这一说法失之准确。只重视技术和只重视内容的研究同样不可取,对媒介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同样必要,忽视内容和忽视形式都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8.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19.
媒介即信息--人类传播史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而又倍感迷惑不解的论断: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一时间,学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他的思想,褒扬者有之,批判者更有之,争论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MarshallMcLuhan ,1 91 1 -1 980 )曾在西方掀起了一股“麦克卢汉热”。他的姓名被造成一个法文字“mcluhanisme” ,其含义为“麦克卢汉主义” ,“麦克卢汉风格”。但是 ,对麦克卢汉及他的学说在西方尤其在美国 ,却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 ,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有人说他的新思想是“一派胡言” ;有人讽刺他“出尽风头 ,赶时髦 ,追风潮 ,迎合新潮” ;还有人说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 ,巡回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