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东华侨中学普通高中港澳生校本课程以“凝聚家国共识,培育文化自信”为课程理念,按照认知—实践—研究—担当的文化自信生成逻辑,运用“专题式统整贯通法”和“融合式学科渗透法”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实施上,提出了“知—探—辩—践—悟”的文化传承与习得路径,为港澳生搭建起坚实的成长之桥。  相似文献   

2.
以前面相关论文中阐述的“文化”、“体育文化”定义为理论前提,对“传统”、“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定义和辨析;进而论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质态,并作界说;再进而评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指出其症结及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从武术的技击技术入手,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武术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文化进行分析,发现:“由技入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精神文化追求,习武者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不断追求与宣扬,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文化特质,即:以“自强不息”为终身教化的刚毅精神;在习武过程中所形成的“侠义精神”;传统哲学环境影响下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特质的突出表现.在当下喧哗不已的表层文化争论不休时,以传统武术文化的物质追求来深入地剖析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今后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射礼以其独特的竞赛文化形式承载了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从文化阐释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解读和认识射礼竞赛国家治理的文化逻辑,旨在从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把握射礼在国家制度下存在的逻辑起点及其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智慧。研究认为:因“君与”,射礼从外显的“权贵圈与核心技术”、制度的“伦理化规则与等级化组织”、核心的“和谐理念与民族精神”三个层面构建了对权贵施行“在场”管理的竞赛文化,并在“君不与”后由地方乡绅承国家意志在射义儒家化、伦理仪式化、礼制符号化的“国家在场”话语中持续发挥社会治理作用,展现了以“君—权贵—乡绅—民众”为治理路径的寓“教”、寓“圣”、寓“德”于赛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日益突出。文章认为,中国当前存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诗学:一种是“文化诗学”,一种是“文明诗学”,其中前者较多地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影响,而后者则更能代表中国诗学的本质特色,它是一种以历史文明为基础的诗学理论创造。未来中国诗学的建立也应当是一种文明诗学。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了探索当代中国体育魅力的文化内涵、特性及其对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金”、“木”、“水”、“火”、“土”文化特性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传统文化因素,体育文化的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魅力的内涵特性,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从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构想。研究结论,认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性,决定了在中国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体育人文精神的建设,以体育文化引领解决体育发展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道德精神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为中国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条件。研究价值,认为在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强调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者人文精神塑造,引导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向正确方向发展,以高度的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国体育强国梦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秦文化与中国企业精神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深层关系。周文化中以“德”为“天”的普世主义为企业文化提供了“意义”资源;秦文化中以“法”为“制”的理性主义科层管理为企业文化提供了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8.
摘要:武术不仅是“术”,而且是显学和玄学的文化复合体,蕴藏着复杂而深奥的话语符号及精神意义。为了探骊武术文化的本真渊源与精神,对于武术及其高级阶段的内家拳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文化形态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哲学和体育学等视角,运用格尔茨的文化“深描”理论,对其学术范式及认知图式进行文化阐释。研究认为,武术是生命科学所涉,武术文化是觉醒的文化;武术文化的原初属性,是其“观念—意义”、“武—道”的符号—结构—编码系统,更多地依赖道德直觉、本能体悟等符号解码系统;内家拳是武术的代表和精髓;道家修真文化和隐逸文化促成了内家拳的原初精神——返璞归真,内家拳进而传承和践行着道家、道教的精神和价值——悟道蓄德;以武入道是武术文化的终极意义。研究价值在于构建系统的武术文化深层分析体系,厘清内家拳丹道武学的机理,挖掘武术背后“道德直觉”的隐形文化式样,还原武术的原初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促进国粹民粹的内化传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析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以“生态范式”构筑的文本移植性、生态平衡性及适应选择性特征,结合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的“完全空缺”和“部分空缺”现象,深入剖析具体的翻译策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东盟区域优先,文化先行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术文化的东盟传播具有新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华人华侨的迁徙历史推动着武术文化在东盟传播的脉缘,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给武术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传播理念缺失、模式单一,文化差异仍是现阶段的发展困境。 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应从技术“走出去”向文化“走进去”转向,树立“溯本与开新”的传播理念;以文化差异性为切入点,加强武术文化交流,树立“亲善共享”观念;传播模式从“游离性”的宣传到“整体性”传播;以“武术人”为纽带,落实中国面向东盟传播“三步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发展主脉可以归结为“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转化的目标是以建立现代性为核心的“文化重构”。这个转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启动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阶段,但不能忽略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人和发展这条主线。五四后形成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三大思想流派并行竞秀的文化格局,而这些不同思潮都力图从五四思想中寻找活水源头,开发五四思想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化学“雅俗”理论审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结合古代体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具有创新性地探讨了古代体育文化“雅”“俗”之分的原因、现象、特点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伟人,自古以来被誉为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仁”的思想。“仁”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更是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正确的科学理论武装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先进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把文化建设与校园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已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加深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助于我国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基于此,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为切入点,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进而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观念游戏“,“现代性文化“观念内蕴着”理性“向“合理性“转化的症候。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代性文化“开启了大众或公众基于“合理性问难“的文化批判向度。立足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视阈,“于丹现象“毋宁说是对”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别样呈现。它的“粉墨登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中国站在在民族文化更新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的“普遍理性启蒙”。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派或现代群体的置换;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是当代文化再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开发资源。加速人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加快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自觉呈现却是关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无论是以“人世”观为代表的竞技武术还是以“出世”观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艰辛与困难重重.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发展中两难抉择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其一,异质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武术精神层的散失;其二,文化模式的变异导致中国武术传承场的缺失;其三,“文化滞差”导致中国武术发展目标的迷失.  相似文献   

19.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法,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倡导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变化”原则下的扬弃、继承与融合。研究认为,发展中国特色体育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坚守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基因,建设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从延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使当代中国体育文化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从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翻译法中,可以对应地引出翻译中一般对文化因素处理的两种方法,即主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异化)的翻译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的翻译。尽管两种方法都有其存在价值,但归化翻译扭曲了被翻译文化的文化身份,而异化翻译法对于保存文化“异质因素”尤为重要,且有利于彰显多元文化,从而确立翻译中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对中国文化中令人瞩目的古诗翻译时,异化翻译是保留中国古文化特质不二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