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感一词对于人们而言并不陌生,但是人们对它却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等的感知,感觉甚至是感悟。《数学课标》中将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标准,本文就对认识数感和发展数感提出了明确想法,数感的认识和发展要以实践为手段,以生活为背景,以学生为关注主体进行。数感的建立是一个建构过程,需要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上进行补充,因而这是一个持续性、长期性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小学一年级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是培养学生数感良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3.
季彬 《广西教育》2014,(13):37-37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的理解数和运用数及数量关系的态度与意识,简单说是感觉,深层说是感悟。正如球员要有球感、歌手要有乐感、演讲要有语感一样,数感是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重要的数学素养。在教学时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认识数,把握数量关系,进行合理的估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4.
数感是指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估算的感悟,学生建立数感后便能很好地理解数的意义,能描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要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和估算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数量表征是个体对数系统的理解,它的准确性为个体理解具体和抽象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个体使用该表征进行数量操作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但目前来看,对个体数量表征的形式以及它的发展过程仍有较大争议.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能力结构,数感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为基础,从而与数量表征紧密联系;数感的不同维度对数表征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为理解数量表征研究的分歧和探讨该表征的全貌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在数感的一系列外显行为能力上都体现出文化差异,数量表征的研究则从心理机制的角度为文化差异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蔡国香 《成才之路》2014,(36):27-28
小学数感的主要表现是: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使用多种方式表示数;根据不同的情境比较数的关系;大致估算出数的结果,并能解释这种结果。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那么,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有什么策略呢?  相似文献   

7.
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表示生活中的数,萌芽数感;通过学生间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形成数感;通过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及估算加深对数的理解,发展数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把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提出并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相似文献   

8.
数感是学生对数与数量的关系、数量运算、数量结果估计等的内心感悟。通过数感的建立、动手操作中数感的体验和实践训练中数感的应用等方式,从学生的习惯和态度入手,促进学生丰富数感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数感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等方面的感悟,是学生对数学的直接感觉,良好的数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教师要紧扣学科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文章从联系生活经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巧借数的运算,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开展实践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数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刘长安 《考试周刊》2013,(84):86-86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  相似文献   

11.
数感是对数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抽象数概念时以形思数,在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时以形想数,在理解数量关系时数形结合,使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增强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数感是眼下数学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它对于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数一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数字游戏活动,通过将数与形、拨、估相结合,让学生"数"出感觉,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4.
邵文川 《考试周刊》2015,(41):68-69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为了实现数与现实的连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沟通联系、情境体验、多元表征、算法多样、建构模型等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白正军 《考试周刊》2014,(54):78-78
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的感悟,把实际问题与数字联系起来,它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感作为核心词提出,并且明确界定了数感的内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是学生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改"用心地教"为"自主地学",有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养成和学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数感这一概念的内涵来看,它是一种感悟;从数感所具有的功能来看,它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数感是国外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数感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在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数感是一种对数量非精确、快速的知觉过程。在整合国外数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数感四面体结构模型。未来需要注重数感的本土化研究,完善数感的测评方法,优化数感的课程设计,开展数感的教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19):71-72
数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学生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自己实践中总结的有效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