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用哲学的方法和语言来研究教育问题,对教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不同的哲学取向影响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对课程背后的意识形态和哲学构想的讨论直接影响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本文作者从现在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口语改革谈起,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讨论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开设的理据、定位和教学内容等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应从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以培养"全人"为目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英语人才的培养。文章总结了嘉兴学院通过适当减少基础英语课程课时、增开拓展课程等举措,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进行的有益尝试,提出了构建立体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进一步课程设置改革措施,一是课程目标立体化:制定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二是课程设置立体化:把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必修课、素质提高课和专业英语课三个层次来设置,将基础英语、通识英语和行业英语等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叙事探究方法,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的身份转变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在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评估实践故事的基础上,分析该教师在评估改革中的“实际身份”与“目标身份”,及其身份转变过程。研究发现,教师身份是个经历“变”与“不变”的复杂过程。本文指出,教师身份是在社会和历史两大维度的交织影响下,在专业自我和个人自我两大力量的冲突、协商与调和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基础英语教学定位基础上的,已不能满足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推广通识教育的要求,应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开放式的、以内容为主导的、多元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全国中小学正在思考、讨论英语课程改革的问题,中学也正在全面实施新英语课程标准。高校英语教师也正在紧跟形势,修改英语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以培养符合新世纪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英语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换角色,改变教育模式,更新语言知识。改善能力结构,以适应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涉及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作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大学英语应重新审视其课程目标。通过对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分析,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学生专业方向,这一目标应具有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特征。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病,亟待改革。通识教育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以通识教育为模式的课程综合化改革。本文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实际,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大学教育课程中,英语学科被赋予了为国家建设与国际交往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意义。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互结合,使得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中也有涉及,也应用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整合之中。社会发展需要与改革目标标准对于英语课程的特色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学与英语课程相互整合,有效推进了英语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热点和今后大学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该文分析了高职高专医学生具体情况、研究了高职高专医学英语课程的具体特征,探索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定位、词汇教学要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资源的构建等问题。旨在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医学英语的应用能力,使医学英语教学更加有效服务于高职高专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境。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课程如何继续生存,以何种方式生存,成了每个高校都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个大学英语教师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很多高校针对目前的情况进行了课程改革,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便是改革尝试的办法之一。本文在此背景下,针对工科专业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以实现后续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论为依据,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从语言和内容两个维度来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连续谱。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学生的英语能力及其对课程内容专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不同要求,开设相应类型的大学英语课程。同时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形成定位准确、结构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扭转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痼痰。  相似文献   

12.
高校本科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现在阐述化学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基础上;分析了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材料学概论双语教学为案例,从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明确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和发挥立体化教学方法在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的配合使用;将案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展开网络交流和主题汇报等多种形式的课堂交互,从专业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有效利用聘用外籍教师资源等。通过对材料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结果表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主要应该包括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创造生命、超越生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传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倾注,在各专业课、公共课、教学管理中渗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加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中维护。  相似文献   

15.
博雅教育是21世纪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博雅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要素。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大学教育新生力量的辅导员们,首先要领会博雅教育所要求的人文精神,将其融入到平时的工作中,从点滴入手,于细微处44新,把服务学生作为工作宗旨,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我校“建设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创造性的开展高校学生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两门课程,但目前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两者“各自为政”。文章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分析,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要实现两者间真正的渗透与融合,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外语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胡丽萍 《教育研究》2012,(1):125-129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意蕴,但这种通识意蕴被现实中的工具主义和技术化英语教学所遮蔽。为此,需要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通识指向,充实、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价值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探究审断,以促使学生通识精神的形成,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意蕴。  相似文献   

18.
浅析确定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目标的依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语教学是通过在学科教学中部分或全部使用外语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前沿性、国际性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水平的一种教学活动。实施双语教学的直接依据只能是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而确定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目标的依据是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双语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金融学类专业本科双语教学是经济金融全球化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类专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金融学类专业较宜在二年级、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中英语授课比例应适当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主要障碍是自身外语水平限制和没有足够的语言环境,影响双语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对本校双语教学总体评价为中等,其中,对双语课程内容安排合理性和教材的选择评价较高,而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和教师口语水平评价较低。文章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is ethnographic study of a third grade classroom examined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learning as a sociocultural accomplishment.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how a teacher helped his students acquire psychological tools for learning to think and engage in scientific practices as locally defined. Analyses of classroom discourse examined both how the teacher used mediational strategies to frame 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 science as well as how students internalized and appropriated ways of knowing in science. The study documented and analyzed how students came to appropriate scientific knowledge as their own in an ongoing manner tied to their identities as student scientists. Implications for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are discussed. John Reveles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in 2005. Before pursuing his Ph.D., he worked as a bilingu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for 3 years.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literacy in elementary school settings; sociocultural influences on students' academic identity; equity of access issues in science educa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Within the Michael D. Eisner College of Education, he teaches elementary science curriculum methods courses, graduate science education seminars, and graduate research courses. Gregory Kelly is a professor of science education at Penn State University. He is a former Peace Corps Volunteer and physics teacher.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Cornell in 1994.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lassroom discourse, epistemology, and science learning. This work has been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Spencer Foundation,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He teaches courses concerning the uses of history, philosophy, sociology of science in science teaching 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in secondary schools. He is editor of the journal Science Education. Richard Durán is a Professor in the Gevirtz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His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have been in the areas of literacy and assess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nd Latino students. He has also conducted research on after school computer clubs,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as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UC Links Network. With support from the Kellogg Foundation, he is implementing and investigating community and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 programs serving the educational progress of Latino students in th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gr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