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新闻界老报人、海内外著名记者、编辑和评论家徐铸成(1907-1991)曾在<报海旧闻>记载:"邵飘萍、黄远生诸先生富有采访经验,文笔恣肆,而不长于经营.史量才、张竹平、汪汉溪诸先生工于筹计,擘画精致,而不以著述见长.在我所了解的新闻界前辈中,恐怕只有胡政之先生可称多面手,文、武、昆、乱不挡."①他对前辈胡政之(1889-1949)如此推崇,让人心生好奇!细究缘由,原来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伯乐相马的民国报坛佳话.  相似文献   

2.
在党报具体经营过程中,党报经营必然要涉及到经营"目标"、"人"和"权力"这些经营运作中的普遍性因素,只有对这些党报经营中的诸要素加以有效管理,才能使所有这些经营要素都得到最佳的搭配和组合,才能进一步通过健全的组织程序进行有效的经营运作。  相似文献   

3.
周瑾 《青年记者》2006,(1):35-37
“《环球时报》是一份非常棒的报纸,新闻不但及时,而且多是独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娱乐。每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语言严肃但不死板,评论鲜明而不偏颇,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内容加上多角度的深度报道,让我想起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这是一位读给((环球时报》的评价。据说,这种读来信《环球时报》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  相似文献   

4.
"扒新闻"比假新闻更可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程 《青年记者》2006,(17):62-62
在刚刚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杜邦公司中国公共事务经理徐俊先生致辞中的一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在2004年7月到8月,媒体关于杜邦公司的报道有8000多篇,而真正咨询采访过的媒体却不到100家,“众多的报道都是借助别人的报道来加以评论的”。  相似文献   

5.
当年在创作《梁祝》的时候,我和陈钢先生(那时候是陈钢同学)两个都是年轻人。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习小提琴,我不是学作曲的,当时,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吕其岑(香港的指挥家)与我都是同班同学,现在都成为教授了。我是从浙江越剧团来进修的,他们是从附属中学上来的一年级学生,我们因为拉小提琴,学习的是西洋音乐,用的教材更多是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大师的作品,我们也学得很起劲。  相似文献   

6.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07,(15):63-63
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范敬宜先生是我非常敬仰的新闻界前辈和名家。我一直想读到他的著作,但跑了许多家书店都未能如愿,直感叹他的书为什么这样难  相似文献   

7.
值得商榷的“妖魔化”———评李希光先生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再论“妖魔化”中国》□焦国标我很关注李希光先生这两年努力经营的“妖魔化中国”理论,每有大作大著面世,我都认真拜读。先是《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上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  相似文献   

8.
由于诸多偶然和必然的原因,我有幸成了冯友兰先生的“再传弟子”,而且所做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所以各种有关冯友兰的“研究文章”、“口述历史”或者凡是称得上相关材料的,我都很想了解。新近有朋友告诉我,何兆武先生的口述历史《上学记》中有一段“冯友兰先生”的文字,建议我找来读一读。我读了一遍之后,觉得有必要就这段文字也写点东西,权叫“笔记历史”吧!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百县馆长论坛"总结发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刚才大家听了三个分会场精彩的总结发言。在我所参加过的会议中,像今天这样水平整齐、内容丰富、效果热烈的分会场总结发言,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为少见。因此,首先我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向三个分会场的全体主持人,以及作为主持人代表的分会场总结发言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奉献给大会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精彩的总结源于精彩的讨论、充实的内容,而这就是大会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陈喜儒 《传媒》2002,(6):57-58
藤山纯一先生邀我去喝酒,我虽然滴酒不入,但还是答应了。 藤山先生是经营日本和中国书画的老板,与我本来相隔如山,是野间宏先生介绍我们认识的。 野间宏先生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真空地带》、《阴暗的图画》、《脸上的红月亮》都有中文译本。野间先生对中国友好,远在中日建交之前的1960年,就率日本文学家代表团访华,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当年是这个团中最年轻  相似文献   

11.
走上档案工作岗位后,我深感到自己业务知识贫乏,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我走上档案专业自学考试这条路,开始了艰难的求学历程。丈夫自封为“陪读先生”,说我是“两耳不闻家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进了自学考试的“无底洞”。每天晚上,不是去单位加班就是在家看书学习,记笔记或者做作业。双休日更不例外,因为那是上辅导课的时间,万万漏不得。当我奔波于单位和学校之间扮演一个好职工和好学生的角色时,当我为争取那一门门功课考试成绩合格而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时,再想演好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多少已有些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广播电视界正在进行的整合,都高举着频道专业的大旗,有人甚至把频道专业化看作是中国电视二次创的主攻方向,看作是各电视台的又一次发展机遇。在专业的麾下,一批专业频道诞生了,由此,也就带来了关于频特色经营的议题,不少介绍频道经营方略的文章也频繁诸报刊。其实,频道经营真如有的人形容的一样,从前的电视频是综合型大商场,而现在的电视频道就象是专卖店,经营好的专业频道就是名牌专卖店。所以,专业频道的经营就该象经营专卖店一样,做出特色、做出品位、做出品牌来。我国电视节目的整体状况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初级阶,虽然…  相似文献   

13.
在期刊研究方面,张伯海先生是我的坚实引导者,影响至深的当属第一课.那是1991年深秋,他在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任上,我在河南郑州谋饭.有一次,我陪同有关领导到署里办事,他留我在他办公室单独谈了一会儿.所谈其他内容都忘了,但那句"期刊是要死的"是永远记得的.他语调轻缓、舒徐,于我则无异于晴天响雷.  相似文献   

14.
叶安然 《图书馆杂志》2005,24(11):91-92
高大的旧书库里昏暗阴森,书墙木梯边,一位穿着背心短裤的青年斜身蹲在书堆中,一手持书,一手向摊在地上的薄本摘录,表情陶然,灰尘扑鼻的环境和令人手腿酸麻的姿势他仿佛浑然不觉。这就是王亦秋漫画“虎闱蹲在书库地上摘资料”中的情景,熟识虎闱先生的人都说此画传神,正是他钻在旧书堆里的模样。二十多年前,虎闱先生还是旧书库里一名爱书如痴的工作人员,二十多年后,他成为同行称道的旧书业老法师,而那副传神的漫画,出现在他的新著《旧书鬼闲话》正文首页,展卷如见其人。  相似文献   

15.
古旧书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知识资源,也是我国古典藏书楼和近现代图书馆所关注的珍品。2005年9月10日上午,北京市中国书店在琉璃厂东街15号海王村组织了徐雁先生为《中国旧书业百年》(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周岩先生为《我与中国书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签名售书活动之后,在中国书店三楼会议室举办了“2005年古旧书业发展研讨会”。其中《中国旧书业百年》分为九个单元,共107万余字,问世以后被评价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近现代中国古旧书业发展历史和经营业态的原创型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6.
信里的江南     
因撰写《蒋经国传》而遇难的江南,即刘宜良先生,其人我从肤浅了解到比较熟悉,都缘于摇笔杆子的兴奋,摇笔杆子需要用心采访,用心积累。没有见过江南的我,慢慢地,竞让他挤进进我私人的“想念名单”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我国近年来文学翻译每年都维持在千种以上,外国小说的版权引进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与此同时,对翻译界的批评声不绝于耳。季羡林先生甚至用了“危机”二字。我在旧书店淘得一部近十年前北京出  相似文献   

18.
早些年我出过两本书,一本<两副面孔>,一本<拎出新闻眼>,凡读过这两本书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我与梁衡先生有过一段交往.<两副面孔>的序是由梁衡先生作的,许多刊物都登了,有些影响.<拎出新闻眼>里有我撰写的长篇文章<梁衡:愚溪桥畔与柳子对话>,该文被收进好几本集子,读者也爱看.梁衡是著名的大记者、大作家,能得到他的鼓励,确实颇感荣幸.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倪墨炎先生最近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说:"在现代出版家中,成就显著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格外受到冷落的,我以为有两人:一个是李小峰,一个是吴朗西."(<发人深思的出版家:吴朗西>,见<中华读书报>2001.4.4)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曾出版过包括鲁迅先生著述在内的新文学作品.因拖欠过鲁迅先生的版税,被鲁迅先生告上过法庭.吴朗西先生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与晚年的鲁迅、巴金等交往甚密.  相似文献   

20.
"生无所息,日有所进"——忆于鸣镝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6年10月16日夜,我突然接到了于鸣镝家属长途电话通知,惊悉于先生於是日上午10:15在大连病逝的噩耗!而此前一天(15日)夜我还与其夫人通过电话,询问于鸣镝先生近况,得知其因脑瘤复发已住院近一月之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