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太效应”是对荣誉增强作用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形象概括和称说。①《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穿过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默顿(R·K·Merton)在研究了一些科学家的生手资料后发现,科学家的社会活动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当重大的科学成就给他们带来应得的荣誉、地位和报酬后,由于崇拜和迷信名人的心理作用,许多额外的褒奖仍会接踵而至。因社会的荣誉是有限的,所以对已有名望的科学家荣誉的加量,事实上就是对训…  相似文献   

2.
迪尔凯姆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是同他一贯的社会学思想紧联在一起的,同时也是他的社会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把教育从“起源”上和“功能”上看作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并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予以研究,这就使得他对教育的研究带上了他所倡导的那种社会学的特点。由上述观点出发,迪尔凯姆批判了斯图尔特·米尔(Stuart Mill)、康德以及詹姆斯·米尔  相似文献   

3.
沃伦·0·哈格斯特龙(WarrenO.no.Hagstrom)是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他是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同巴伯(D.Barber)、斯托勒(N·W·storer)等人一道极大地发展了默顿创立的功能分析学派的科学社会学思想,使之成为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尤其是他在1965年发表的《科学共同体》(The scientific Communitr)一书,更是一部被人们广为引用的经典性著作,E·C·休斯(Hughes)称它是“对学术共同体和专业共同体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的促进和指南.”(转引自[1]扉页.)在这本书中,哈格斯特龙对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家行为的相互影响作了精辟的分析,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科学酬劳制中的所谓“交换理论”,即科学家为了获得承认而互相交换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科学中的社会控制机制.本文试图对哈格斯特龙的“交换理论”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4.
国际能源奖评选委员会日前决定将首届“全球能源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尼克·奥隆尼亚克、扬·道格拉斯·史密斯和俄罗斯科学家根纳季·麦夏茨,以表彰他们在能源技术发展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尼克·奥隆尼亚克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他发明的晶闸管可以将直流电和交流电进行相互转换,从而可以进行能源存储,并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目前世界上30%的电能通过晶闸管进行转换。他还发明了半导体光辐射二极管,与传统的白炽灯相比,其使用寿命更长,不久后有望取代传统的照明方式。俄罗斯科学家根纳季·麦夏茨与美国科学家扬·道格拉斯·史密斯在强脉冲能…  相似文献   

5.
200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奖金的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以表彰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另一半授予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  相似文献   

6.
超人(SUPER MAN) 1938年6月,第一集“超人”漫画出版,由杰瑞·席格执笔,乔·舒斯特绘制。超人是”氪”星科学家乔·埃尔的儿子,他的父亲预感到氪星将要毁灭,可是却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乔·埃尔只好把自己襁褓里的儿子用飞船送到地球,以保留氪星  相似文献   

7.
10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2000,(3)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藉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 埃及负责科学研究的国务部长穆菲德·谢哈布说:“这是埃及和所有埃及人的骄傲。”他又说:“泽维尔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毕业并到美国  相似文献   

9.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基因在其发挥了什么作用?对它们的研究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相似文献   

10.
谨防『马太效应』平等对待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成果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的“相对论”建立了新的时空观,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革命。然而,爱因斯坦的童年生活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2.
声纳的发明     
声纳,作为海底“顺风耳”,也许是无人不晓。然而,关于声纳诞生的幕后故事,却鲜为人知。声纳是许多科学家呕心沥血的产物,而其最早的发明人,却是大名鼎鼎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达·芬奇之前,人们不知道水也能传播声音。1490年,达·芬奇发现了声波在水中的传播。他在科学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使船停止航行,  相似文献   

13.
点点荐书     
《天使与魔鬼》丹·布朗著朱振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描写了虔诚的上帝信徒——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科学家维特勒毕生致力于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他研究出能力强大的“反物质”后,在实验室里惨遭杀害,“反物质”也不翼而飞。罗伯特·兰登应邀前来调查神秘符号,却  相似文献   

14.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解读一质谱分析法是化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英国科学家阿斯顿首次制成了聚焦性能较…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位富有活力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他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第三次刻上中国人的名字;他的13篇论文发表于《科学》、《自然》和《物理评论快报》,并被引用超过1300次——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诱惑”,他矢至不渝——岁末年初,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年仅34岁的封东来好事成双:2005年12月31日,旨在升华大学氛围、褒奖奉献、支持创新的复旦大学“校长奖”颁奖,封东来作为最年轻的教授榜上有名;2006年1月4日,复旦大学又为刚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的他举行庆祝大会。接连而来的荣誉…  相似文献   

16.
艰难的审判     
“9·11”恐怖袭击已经过去两年多。涉及“9·11”一案的惟一嫌疑,一个叫穆萨维的人,却还没有能够正式展开法庭审判程序。这个由美国司法部长阿希克洛夫特亲自过问的刑事案件,在联邦法庭上搞得司法部头痛之极。穆萨维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美国司法的蔑视和仇恨,他公开表示不接受美国法庭的审判,拒绝法庭为他指定的辩护律师。他承认他是恐怖分子,忠于奥萨玛·本·拉登,是基地组织派来从事恐怖袭击的。这一点他从来就直言不讳。可是他也从一开始就说,他和“9·11”事件没有关系,和在“9·11”死去的那19个恐怖分子没有关系。和“9·11”事件有没有…  相似文献   

17.
魔法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褚老师,具有无穷的魔法:他能使我们笑,他能使我们哭笑不得,他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把全班同学牢牢地吸在他的身边。我们都称他为“魔法”老师。褚老师的魔法之一:常常逗我们笑,叫你笑破肚皮。有一次上课,老师一本正经地问我们:“要是有人在一双眼睛里各插一把刀,那会怎么样?”“那会瞎呗。“”傻瓜才会这么做。”“太残忍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可你们就在我的眼睛里插了两把刀。”我们听了,都感到莫·名·其·妙·:老师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褚老师又神·情··庄重·地对我们说:“昨天有同学在写‘老师的…  相似文献   

18.
6月15日,芬兰总统哈洛宁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首届“千年技术奖”颁奖仪式上,将100万欧元的奖金和名为“顶峰”的纪念奖品颁发给“万维网之父”——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今天,世界几十亿人得以坐在个人电脑前自由翱翔于网络世界,就是因为伯纳斯·李发明的万维网。与互联网领域有不少大名鼎鼎的先驱人物不同,只有伯纳斯·李是凭一人之力孕育了万维网。因此,当伯纳斯·李在78位候选人中毫无争议地胜出的消息公布后,几乎所有评论众口一词:他的获奖当之无愧!众所周知,人类的知识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石之上:数学和语义学。在数字计算方…  相似文献   

19.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 10月 10日电 ,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宣布 ,将 2 0 0 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美国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和杰克·基尔比 ,以表彰他们“通过发明了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为现代信息技术而奠定的基础 .泽罗斯·阿尔  相似文献   

20.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于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并在生活中导之以行,便成了众所周知的“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是最早提出“马太效应”之说的。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