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一条16名记者遭公安局“封杀”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2002年7月26日,一封题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情况的函》从兰州市公安局发出,函中称:“今年以来,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今后以上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次“封杀”记者行动共涉及兰州市6家都市类报纸共16名记者。(见2002年8月8日《南方周末》) 据笔者所悉,此事件只是记者遭“封杀”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例证。某一政府部门或组织拒绝接受某一或某些记者采访的“封杀”记者现象发生已经有一段历  相似文献   

2.
论文缩微     
“新闻报道失实” 的法定界限 王泽华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撰文谈到,根据法律解释,新闻失实报道,是特指那些基本事实失实、有侮辱性内容的报道.而基本事实准确,没有侮辱性内容,即使存在个别细节与词句不当,也不宜轻易称之为新闻报道失实而扣上“新闻侵权”的大帽子,除此之外,在采写报道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采访中问被批评单位与个人讲清楚,正确的新闻评论与正当的新闻批评报道,同样是受法律保护的。(2)进行重大新闻采访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把一些新闻事实材料搞得更准确。更充分、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3.
俞浙前 《新闻实践》2011,(10):50-51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多种,除了作者主观造假之外,最为常见的恐怕就是信源失实。很多人以为,这类失实多见于“负面报道”或“突发事件”,但笔者认为,这些领域并非“重灾区”。因为在做这类报道时,绝大多数记者会异常警惕、如履薄冰。相反,更需要重视的是“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4.
“宁可不见报,不搞假报道”,南京政治学院办的全军首届新闻大专班两年前提出的这个口号,已在学员中深入人心。新闻学系针对报道中存在的失实现象,联系实际对学员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使学员树立了“真实是新闻职业道德第一信条”的观念。南京政治学院新闻学专业自1984年9月开办以来,学员们坚持边学习理论,边练笔写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已在报刊,电台发表了3,000多篇稿件,未发现严重失实的报道。但也有个别学员采访不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4月15日出版的沈阳日报上,引起读者注目的是一组有关失实报道的公布材料,它具体地列举了本报在去年发生的7条失实报道的题目、时间、失实内容和失实原因。这是我们编委会自我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而采取的措施。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从1983年起,每年4月15日,在报纸上把前一年度比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求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平时,每当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我们及时地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读者对个别情节、  相似文献   

6.
六、兰州市公安局“封杀”新闻记者 2002年8月1日,兰州市公安局将一纸“公函”送到兰州市内6家都市类报纸负责人手中,宣布对16名记者予以“封杀”。公函称:由于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公安局以后将不再接待这16名记者,这些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这纸公函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新闻界关于记者的采访权、公民的知情权及信息公开制度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报刊上失实的虚假报道给社会和新闻界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为什么这些“病症”久治不“愈”呢?我以为有三个原因: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面子风”、“人情风”;二是动乱年代的“虚假根”;三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杜绝”失实报道并非易事。我感觉较好的如《人民海军》报,发现报道失实或抄袭之作,马上追回稿费,并将作者的真实姓名公布于报端进行批评,停止半年用稿资格。当然,这只是报社方面采取的措施.只是一种对失实的惩罚办法,毕竟是在发现失实之后。那么,如何使作者自觉不搞失实报道,怎样克服这个顽“症”呢?看来很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六、兰州市公安局“封杀”新闻记者 2002年8月1日,兰州市公安局将一纸“公函”送到兰州市内6家都市类报纸负责人手中,宣布对16名记者予以“封杀”。公函称:由于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公安局以后将不再接待这16名记者,这些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这纸公函引起了全国广泛的关注,引发了一场新闻界关于记者的采访权、公民的知情权及信息公开制度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界     
《纽约时报》7月1日报道,美国软件巨头微软公司正在考虑投标得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拥有者西屋公司否认了这种说法,说《纽约时报》的报道“失实”。该公司说:“我们的意图是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建成最杰出的媒介公司,而不是卖掉它。”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陆定一语),这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懂得的起码的常识。为什么又提出一个“原坯”呢?这是从一些失实报道引出的思考。现在有些报道之所以失实,就是因为我们的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声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青年工人,也是一名通讯员,酷受新闻写作。前不久,我发现本县小报上,有一则会议报道两处失实,因我亲自参加了那个会议,出于一名通讯员的责任感,及时向报社反映总编同志深为表示感谢。可却得罪了会主单位的个别头头和该版的责任编辑,他们对我非常恼怒,并挖苦道“有水平就写,没水平,又何必患‘红眼病’”为此,我感到很气愤。真不明白,难道揭露失实报道。就是患了“红眼病”吗?  相似文献   

12.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位科研人员反映,某些报纸在报道她的科研成果时严重夸大和失实,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纷纷议论,影响我国和她本人的声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严肃地指出,报道严重失实,又不给本人看,“这是政治上极不负责任,职业上不讲道德的行为”。科技成果报道是科技宣传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使命在于向广大读者传播科技知识和信息,以利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我们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准确地、科学地报道科技成果。经常有这样的事,报刊的科技成果报道出了差错,人们首先不是议论记者、编辑的过失,而是认为研制者在“吹牛”。因此,失实的科技报道影响了科技工作者的声誉。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本来希望通过科技新  相似文献   

14.
李楠  廖亚平 《大观周刊》2013,(11):140-140
保证报道内容的客观真实是舆论监督避免新闻官司,提高监督水平的有效方式。真实不仅是内容的整体真实,细节也要真实。“由于新闻亲权不是靠数量来接顶,不是80%事实失实才侵权,20%失实就不算,所以有些被批评者是有一些问题,但(新闻)每体用词重了,结果被判侵权。这些对新闻记者是有教训的”。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失实是新闻采写的大忌。然而,失实的报道却常见诸于新闻媒介。对于失实报道,常听到人们谴责采写者。实际上,除了采写者应受到谴责外,更应受到谴责的足责任编辑,因为鉴别、核实稿件的真实性,是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一篇报道,从采访到发表,需要过许多关卡,但最终又是最重要的关卡就是编辑关。可见,根治新闻“失实症”对于责任编辑来说至关重要。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总结出根治“失实症”的几种技巧:一、逻辑推理法大凡失实的报道都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因此,做为编辑应当养成善于推理的职  相似文献   

16.
把好“事实关”这是编辑在修改稿件中的一条重要职责。那么如何把好“事实关”避免失实?我们觉得除了把住出入比较大的失实外,更多更重要的是把住报道事实的程度要恰如其分。有些通讯员在来稿中,为了报道某一事件,往往字里行间自觉不自觉地扩大了报道事实,编辑稍一粗心,就会出现差错,乃至发生失实报道。去年,我们收到了河北省武邑县薛庄乡乡政府一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沈阳日报》公布了1986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并发表编辑部文章《公布失实报道的制度一定要坚持下去》。该报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要把前一年度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以求得群众的监督。《沈阳日报》每当在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都及时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对个別情节、地名、单位名称、人名、职务、性別、数字等方面的差错,通过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和内部刊物《读者之声》,随时反馈  相似文献   

18.
2月9日,新华社发了一条不寻常的新闻,它不是报道什么新人新事,而是公开说明自己发的一条消息失实。事情是这样的:2月5日,新华社曾报道河南省著名劳动模范阎建章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其实这个研究所并不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而是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农民合办的。新华社对上述失实报道作了更正,指出“这  相似文献   

19.
2月9日,新华社发了一条不寻常的新闻,它不是报道什么新人新事,而是公开说明自己发的一条消息失实。事情是这样的:2月5日,新华社曾报道河南省著名劳动模范阎建章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其实这个研究所并不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而是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农民合办的。新华社对上述失实报道作了更正,指出“这  相似文献   

20.
最近,河南省信阳制药厂厂长、党委书记李庆勋向新闻界呼吁:震惊全国的“贵州印江县中小学生服药中毒事件”(以下简称“印江事件”)早已真相大白。新闻媒介应停止对这一事件的失实报道和转载失实报道,不要再使我们厂受到伤害了。李庆勋指出,“印江事件”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可是至今一些报纸中还出现关于这一事件的失实报道。他无奈地说,记者先生,请饶了我们厂吧!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12月10日贵州印江县有关部门对该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