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的意象常以指称事物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为载体来展现“物象”,表达诗意,是用概念化的语言表达非概念化意义的一种认知方式。在“意”寻“象”的心智活动中,意象图式通过映射机制把抽象的意象结构投射到外界的“物象”形成原型意象或新创意象,以达到借“象”以尽“意”的感知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意象指称蕴涵的界定,存在着“作品客体说”“主体心象说”“主客合一说”三类不同见解,尽管其间存在着分歧,然其皆认为意象中包括四个要素:属于意层面的情与理和属于象层面的物与事,而意象研究即是一个通过破解存在于作品中的具有“符号”性质的“着意之象”而去探求主体所附加在“象”之上的多重蕴“意”及其它相关因素的过程。从发生学角度看,“意象构成”问题乃是为文之关键,亦是读者进行审美批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新诗都注重意象的运用,中国新诗也常常借用古典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思。新诗中古典意象的运用遵循古诗的审美原则,然而在意象的内涵、作用以及用法上却又与古诗的意象有所不同。新诗中的古典意象与古诗中的意象相比,不重视固定意义而重视彼此间的联系,不追求“立象以尽意”而追求“具体化的感觉”,不从“兴象”中显现“隐”的含义而用词语对意象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意象的选择、组合及内涵入手,对《乡愁四韵》诗歌中所吸纳的原型意象及创新出的新意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对乡愁的“醇”、“痛”、“遥”、“久”进行了分析,体悟了余光中诗歌中所蕴涵的深广的民族意识以及对母体文化的归依感。  相似文献   

5.
“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见于中国古典诗论,但又为各种传统艺术门类品评时所共用。与学和绘画结缘极深的书法艺术,“意象”的营造则贯穿其萌生、发展的始终和创作、批评的全过程,大凡论书,都没有离开对意象的研究和评说。当代书法理论对意象的本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意象”是“意”在物象上通过比喻、象征、寄托而获得的一种具象表现,将书法艺术史中“自觉”和“自然”阶段列入“意象”范畴,其“意”偏重于客观字所包含的具体“含义”之“意”,其“象”偏重于字的符号图像;一种认为“意象”就审美心理角度说是心和物的同一,就艺术认识论角度说是意和象的契合,就作品表现审美特征说是情和景的交融,意象不是比喻、象征和寄托,应从书法“自觉”阶段开始,“意”是书法创作主观思想情感的表露和反映,“象”是被完全抽象了字符号原有实用性质之后的艺术之“象”。笔较为赞同第二种认识,并认为“意象”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学艺术思想等深层次的综合反映,具有不系统而深刻、不全面而广泛、不具体而抽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基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在西方,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批评方法——意象批评。这里,我们不想一般地介绍有关意象的种种理论观点,而是结合具体诗词作品,来看意象运用和组合在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的一些突出表现。一、原型意象:以《君子于役》为例“原型”一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世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话、…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有限性与表现的无限性是一对矛盾。语言的出路在于突破困境,显身躯的艺术表现功能,激发读的联想力和感悟力,通向广阔无垠的“意”的世界。“立象”正是语言通往玄妙形上世界的必由之路。魏晋时代开始自觉探索学自身的规律,《世说新语》中的“象”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全新体验。其中的象喻性描写是“立象尽意”说在学领域的一次具体实践,确定了“表现性意象”在本中的重要地位。作品中大量生成的“表现性意象”在审美取向上与以往的“象征性意象”风貌迥异,它们之间类似于“兴”与“比”的差别。本中生成的诸多表现性意象与此前的象征性意象相比,更接近于学的审美本质,其审美特征对后世意象论、意境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哲学《周易》中的“象”、“数”、“理”阐述了意象的审美特征,以及在形态、空间、色彩、韵律等层面上的意象性,其所赋予中国绘画的审美与艺术构思表现的特色,即意与象的统一说。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心物统一思想的展现,它囊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成为中国绘画不可动摇的法则。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然而关于审美意象的诸多问题,理论界至今理解不一,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审美意象的本质及其思维特征等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究。1、审美意象的来源。审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论及诗论中统称为意象,《周易》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象”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道之象”和“易象”等不同层面。易象就是意象,但意象却不限于易象。艺术形象也是一种意象,但意象却不一定就是艺术形象。严格地说,专指艺术形象的意象,是一种具有审美品格的特殊意象,即审美意象。2、审美意象的特点:审美意象作为意象的一种,它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审美意象和非审美意象之间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以情感为特质,是审美意象区别于其它意象的基本特征。3、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审美意象和其它意象的思维方式主要都是直观思维,但就其思维的心理机制及其功能来说,却有着质的区别,审美意象的直观思维实质上就是情感思维。  相似文献   

10.
翻开《传奇》 ,人们最初得到的审美愉悦 ,也许来自小说中层出不穷的审美意象。“意象”是什么 ?意象的涵义是表意的象 ;特殊而言 ,它的涵义是意和象。在文艺学和美学领域使用意象一词都取一般涵义 ,而不取特殊涵义。这里的意 ,包括整个意识的活动和下意识的活动 ,同外来的“形象”“具象”互相作用 ,通过艺术家主观的想象、陶冶、经验、知觉 ,从而造成意象 ,显现在心中 ,出现在笔下。在《传奇》中 ,作者运用得最多的是比喻意象。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 ,比喻是修辞学的三大原则之一 ,世间唯比喻大师最为难得。在《传奇》中作者能把不同…  相似文献   

11.
“象”之概念最初出现在《易传》中。随着文学创作的积累,文人主体意识逐步觉醒,“意”之意味越来越强化,“象”之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愈突出。“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在文论家们不断地认知和圆说过程中,逐渐明晰确立起来。意象论体现着中国人重心性、重抒情的意象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2.
从《文心雕龙》理论观照《文选》所收《招隐士》,它行文用字符合《练字》篇观点,有着肥瘠磊落的审美效果,它用字之“奇”并非“诡异”之类,它所用包括“联边”字在内的“桂树”主体意象,草木意象、山石意象、鸟兽意象等烘托意象,与“归”“留”主旨意象一起,形成“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的骚诗风貌。结合古文字考察,它自有字象与诗象融合的另一种解读意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词的意象丰富,就一般说,有普通意象和特殊意象。本文着重分析特殊意象。这一类意象,往往携带着特定的情感意绪,织淀在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而成为一个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原型。欣赏中国古典诗词首先得把握好原型意象,其次是注意诗词的多维审美效应,造成这种效应的因素有多种,但主要的有“原型意象的复旨重义、双关意象的模糊功能、暗衬性意象的独特效应”三种。另外,还应把握意象的组合,分析各种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讨与“三美”的张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意象”说: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意象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形态 ,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两次大的哲学理论建构和三次自身的理论提升 ,到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 ,才形成为系统化的学说 ,《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对意象的类型和本质的问题 ,不能局限于古人的认识 ,而要根据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文艺理论建设的需要作出切合实际的分类和科学的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老庄哲学中的“道”是意象说的本质 ,这实际上是把意境说的本质误解为意象说的本质。《周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是意象说最基本的思想 ,因此 ,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审美意象的本质就是用语言或其它物质材料塑造艺术形象时显现于人脑中或物化为作品中的含蓄蕴藉性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这是对意象和审美意象本质的科学解答  相似文献   

16.
关于《庄子·天下》寓言中论及的“象罔”,宗白华先生将之归为“艺术形象”,叶朗先生则进一步认为“意境”正是“象罔”的对应概念。然而,考察“象罔”的工具属性以及“意象”这一命题的产生、发展、演化,可以认为“象罔”所对应的是“意象”而非“意境”。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贾宝玉的一偈一曲和他的参禅悟道,红学界历来是众说纷纭,本文从意象学的角度重新解读宝玉的参禅诗,挖掘出富于“原型意味”的禅学意象、老庄成分、情感流、命运谶语等内涵,试图破译曹雪芹写宝玉少年时期参禅悟道之艺术用心。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们可以从意象出发走上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一、意象的含义和认识。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一般来说,诗人多取大自然的景物借以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20.
大量地使用典故、圣经和神话原型意象是艾略特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诗歌《圣灰星期三》中,艾略特运用意象、原型、典故、象征和残缺的情节等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诗歌图画,传达了渴望宗教救赎和精神复生的心声。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庞杂繁复的原型意象,解读了瑰丽的诗歌图景下诗人的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