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是主体性"在场"的对立面,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虚假性。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包括"主体性意识逃逸"、"主体性意识壁垒"、"主体性选择性‘在场’"、"主体性‘实践空场’"等几种情形,且各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都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唤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主体性是当前迫切的一项任务,具体可以通过"经营课堂"、"教师提升"、"教材建设"、"改善外部环境"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是我校校本研修的主要研修方式,"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专栏是我校校报的一个固定的专栏。我校以"关键教育事件"为抓手,在专家、教育科研人员指导下帮助教师发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关键教育事件案例及反思,培养教师的专业自觉。一、内容选择——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校本研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各种教育事件,经由专业判断、理性思考,就能有助于研修效能的提  相似文献   

3.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虎门镇大宁小学完成了教师"校本研修"策略的系统化建构,即"营造一种氛围"加强二项管理"、"搭建三大平台"、"实施四大策略"、"落实‘五个一’"。  相似文献   

4.
校本研修重心下移势在必行未来十年,校本研修重心下移势在必行。学生、教师和学校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是校本研修的起点,人人是问题的提出(发现)者,又是研修者,人人可参与研究。评价校本研修以"研讨是否开放"为导向,倡导人人开口说话,把缺失的话语权和自主权还给教师,培养教师"乐学"、"向学"的意识。在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不同层面,构建多元的学习型组织。积极倡导案例分析式研修、反思式研修、诊断式研修、信息网络式研修等校本研修模式,激发参与,肯定创新,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陕西省农村中学物理教师校本研修的现状进行调研之后认为,校本研修未得到足够重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不强、研修内容的适切性不强等是影响校本研修效果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应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同伴互助、注重专家引领等方面来进一步推进校本研修工作。  相似文献   

6.
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实施主体,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改进专业行为、修正专业认识、提高专业能力。目前教研组建设现状令人担忧,教研组的行政化倾向增强、教研组自身特有的专业功能逐渐弱化等问题都影响着校本研修的效果。究其原因,既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也有教研组层面及教师自身的原因。要充分发挥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就应该寻求校本研修的改进对策,创建研究型合作团队,探索教研组建设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袁晓东 《现代教学》2012,(Z1):53-54
针对区域内学校校本研修规范性缺失的问题,我区以校本研修"使用手册"作为区域性学校校本研修的基本规范,并据此对校本研修进行适时监控与评价。我区要求各校结合校本研修的实际,认真填写我区教育局和我区教师进修学院颁发的三本校本研修手册:《管理手册》《教师手册》《评价手册》,并要求各校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校本研修的三本手册,开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校本研修工作。这三本"使用手册"规定了校本研修基本规范,用于适时监控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学校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发展决定于学校良好教研文化的构建。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进行了以"构建‘和谐共进’的校本教研文化"为主题,以校本管理文化、校本研修文化、校本研究文化以及校本活动文化四方面为内容的实践研究,"和谐共进"体现的是一个团队互助共进的精神需求和工作需求,它的核心指向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和谐共进"的校本教研文化在有效提升教师素养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一、农村小学"校本研修"现状教师发展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支持,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础。我校是农村中心小学,学校教师敬业踏实,安静内敛。目前学校以读书活动、主题式研修、教师论坛、校际研修等四大培训模式为基础,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做到有制度、有安排、有主题,正努力探索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二、农村小学"校本研修"存在的普遍问题1.校本研修模式比较单一,落脚点还是以上课、磨课、评课为主,缺乏对研读教材能力、研究课堂能力的系统培训。  相似文献   

10.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深度教学研究,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校教学研究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武汉市解放中学的校本研修活动以其"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质量,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独特理念、服务为本的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维对话式"建模及保障等方面,为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成为了武汉市校本研修示范校。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师研修是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运作中,校本教师研修往往步入误区,呈现出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局面。因此,中小学应做好教师研修的规划,开发菜单式的研修内容,注重教师的个人研修,同时对校本教师研修的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反馈,从而提升校本教师研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师研修是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运作中,校本教师研修往往步入误区,呈现出低效或者是无效的局面。因此,中小学应做好教师研修的规划,开发菜单式的研修内容,注重教师的个人研修,同时对校本教师研修的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反馈,从而提升校本教师研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我校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重点课题“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实验学校,也是浦东新区首批校本研修实验校。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校已逐步形成了“树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标杆——打造教学研究的‘学习一实践’团队——搭建整合优质资源的平台”层层递进的工作思路,着重从“激发研修动力,积聚研修能量,形成研修合力”这些突破口入手,扎实提升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发挥校本研修的作用,学校有必要构建实践取向的校本研修模式。实施实践取向的校本研修要求学校根据教育实际确定研修主题。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以案例为支撑的情境学习和以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是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学校要通过建构校本研修理论、解构校本研修实践、收集校本研修成果等环节,对校本研修进行系统反思,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形成教学风格等实施校本研修的"行为跟进",养成教师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5.
张秀丽 《现代教学》2012,(Z1):51-52
校本研修需要学校校本化地组织开展研修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分析我县"十一五"校本研修的现状后,我深感任务之艰巨。如何有效地推进区域校本研修工作?怎样让一线教师真正地在研修活动中获得专业成长?我们在整体部署校本研修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加大校本研修方案指导力度,夯实校本研修基础"的工作策略,使校本研修工作入轨道、求实效。  相似文献   

16.
校本研修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强化校本研修的作用,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尤为关键。而当下很多学校现有的教师校本研修多是零散的、局部的、碎片化的,没有形成一定体系。琢玉式校本研修模式是深圳市坪山区中山中学基于学校实际而自主探寻的一条校本研修之路,能够有效地将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五匠"价值追求、"四环节八项目"操作模式、"四化"策略的校本研修模式,旨在使学校的校本研修有统一的价值追求、可行的操作模式、系统的研修策略,并为学校校本研修提供可借鉴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校本教学研修缺失操作与管理的规范,至少应依据校本研修实践的发展变革和成人教育培训的国家标准,以当前教师培训的政策为导向,更新目标内容、变革模式方法,在国家标准的指导下,围绕确定研修需求、设计策划研修、实施支持研修、评价研修结果和全程性监控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操作与管理,进而重构及改进校本教学研修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教师培训的常态,要保持校本研修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开展有效校本研修,必须落实以校长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必须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和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必须遵循针对性、自主性、灵活性的基本原则;必须具有校本学习、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个维度的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19.
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存在教师网络研修不受欢迎、校本研修质量不高和两者貌合神离的问题。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与教师常态化学习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以明晰整合培训制度、机制、策略、方法的完善路径,提升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质量:坚持实践立场,用在学先、学以致用,激发教师内在成长动力;进一步下移培训重心到中小学校,走向师本研修,促进教师自觉学习与自我更新;建立研训一体化的"自组织"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20.
采取"校地共建"的模式,协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校本研修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师范类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主体作用,为全面推进校本研修提供学术引领和专业支持。校地共建实验区有利于强化地方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果,切实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促进中小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与质量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