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人为本管理已成为管理的有效手段。高职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面对的培养对象不同,教学方法要相应改变。现代管理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倡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其关键是组织成员的全员参与管理过程。教师是信息的发布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管理过程。现代管理理论同样也可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是教学中的“沟通”与“情感投入”。  相似文献   

2.
<正>"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一、以人为本是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现代教学体系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学校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抓好课程与教学两个环节是核心。建立什么样的教学体系,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直接影响素质  相似文献   

3.
刘海英 《考试周刊》2015,(18):63-64
"以人为本"是现代组织管理当中重要的管理原则,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管理中,也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重视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推进"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将这一原则落实到教学准备中、教学关系维护中,落实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水准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趋势。在服装教学中,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学文化。服装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以人为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活力和职业竞争力,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而精神关怀又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人又是教育的出发点、核心、目的和归宿,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因此,社会及教育界对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也越来越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入的过程中,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及班级管理的感受,认为应该把加强中职学校"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班级管理模式作为优先目标,选进教学目标及模式中,以此实现我国中职学校班级人本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学管理应该从社会本位价值观中走出来,实现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平衡,并将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而"以人为本"就是高校教学中根本的指导思想,学生和教师是学校发展与生存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阐述"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在现代高教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高校教学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为了给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一个相对融洽、宽松的学术氛围。而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就是把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上,是推动高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因此,制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显得十分必要,建立正确的管理机制与理念是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教学保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成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关爱人、理解信任人、完善发展人. 众所周知,学校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的,学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如何充分发挥图书的文化育人功能,培养造就有知识、有道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个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一、"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以人为本"管理的特点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软管理.软管理是相对于硬管理而言的.硬管理是指在一套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然后由管理者去监督执行,保障规章的宽松和谐的气氛,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以人为本"由于是以"人"为中心,因而必然是软管理.在硬件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图书馆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软件因素的优越.  相似文献   

8.
邓涛 《教师》2011,(35):30-31
“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也是现代教学管理的趋势。在服装教学中,“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学文化。服装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以人为本”,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活力和职业竞争力,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路线,体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注和长远发展的有机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认为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主体,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主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0.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社会观及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思想,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与管理工作。以自己工作经验为基础,探讨了"以人为本"思想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克勇 《职教通讯》2019,(11):54-58
追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应从职业教育的办学、育人和评价三个环节入手。办学环节要注重标准引领,强化职业教育办学与育人的起点规范;育人环节要注重过程管理,以教学诊改为载体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评价环节要设计多元评价,打通纵横两大评价体系把关育人质量。江苏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闭环能够有效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教育体系构建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进行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教学方式是否坚持"主体性"教学;三是教学效果是否注重学生的智慧开发、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思想道德素质、哲学素质、政治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当以人本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网络化管理为取向。人本化管理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灵魂与主导理念,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全部策略与方法上,具体表现在全程服务、民主管理、亲情激励三个方面。规范化管理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它具体表现在制度约束、过程监控、协同运作三个方面。网络化管理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手段。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开放电子公务系统等管理系统,实现远程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相似文献   

14.
人本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鼓励对真理的追求。人本精神在大学教育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当代大学教育仍需追求人本精神的思想,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崇高理想并致力于服务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当代大学教育申的"人本精神"体现为: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教学、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和总结了以人为本的现代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理念,论述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应在坚持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方法手段和教学管理研究方向等四个"适时改革"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导学群是山西电大在开放教育试点实践中创造的针对开放教育的专门性教学、服务、管理体系。在导学群支持服务体系下的“导”与“学”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开放教育导学工作的开展,导学群必将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失范”现象,这些“失范”现象形成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文章对此进行客观、准确的透视,为“瓶颈”的路径释放提供了根源与奠基。  相似文献   

18.
成立  魏静  赵慧 《高校教育管理》2012,6(3):104-108
在高校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投入不可观测、教学产出不可衡量和评教难以标准化的属性.在分析上述教学活动过程本质特性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务处行政管理和现代的师生共同管理两种方式分别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所分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任何单一的高校教学过程管理方式都具有其局限性,因而建议按照现代教育管理的思路,构建“教务行政管理与师生共同管理”相结合的复合模式,以发挥出不同的教学活动过程管理方式之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物组织胚胎学》教学实践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物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中,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结构--定向"现代教育理念,采用行为研究法,立足于教学资源整体优化配置,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手段进行了改革,以探索"学教并重"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便有什么样的生活形式。生活过程是保证人成为人的重要场域,如果离开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人类的发展都很难想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教育史上出现过“教育生活一体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建构说”、“教育交往说”等,都是针对某一个时代教育与生活关系所表现出的问题而言的,都在尝试走出教育与生活脱离的困境。现代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我们理解新时期教育与生活、教学与生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课堂生活的构成出发,变革课堂生活的样态,进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育“专业世界”回归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