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评价的行政化际遇与专业化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评价是一项具有专业特质的课程工程,用行政思维来审视抑或干预课程评价,其结果必然使课程评价误入歧途。抛却行政思维,转向专业思维,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与生成、专业实践的磨砺与凝练、专业机构的培育与扶持、专业精神的内化与提升,建构起基于专业思维的课程评价体系,方能更好的回应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所提出的众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考核评价中脱离能力本位的弊端,依据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和课程实施的特征,确定了考核评价改革思路,构建了专业素质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与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托民航电气自动化专业《机型电气系统》课程,对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相关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课堂教学方式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快乐教学;在教学评价体系上,依据学生英文实际水平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局限性,在分析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并结合数控专业《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改革进行了课程评价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对普通高中教师参与学校课程评价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对于课程评价制度的理念认识基本正确。但是,理念与实践之间仍然存在很大距离。使教师成为课程评价者的制约点就在于教师的评价专业性不足。因此,必须通过专业学习,使教师形成作为课程评价者的专业认同。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挥棒。通过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文本分析,明确课程思政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评价方向是学生发展效果,并提出"大学生专业精神"的概念,作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联结点。然后,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两阶段六维度"的专业精神动态测评模型,在学段中期评价专业情怀,包括专业认同感、专业学习投入度和专业心理契约等三个维度,学段终期评价专业信仰,包括专业知识获得感、专业志向和科学道德责任感等三个维度。本测评模型是一种理论尝试,其有效性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7.
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实践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评价,可以打破传统课程评价的管理主义倾向和主体单一化倾向,同时也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新路径。教师可以从理解的角度评价课程标准;从对话的角度评价课程内容;从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实施;从反思的角度评价课程绩效。教师一般经历从独自的缄默式评价到个人的表达式评价,然后到集体的对话式评价,最后走向内化评价阶段,最终实现教师在评价中成就自我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8.
孙静 《职业技术》2015,(2):88-89
工艺美术专业项目课程的设计以工艺美术职业行动为导向,本文通过调研掌握工艺美术岗位需求、工艺美术岗位行动及工艺美术工作人员知识结构需求,从实际出发,对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进行的项目化改革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在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课程往往支撑着多条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基于数据合理性、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论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实践类课程,从学生、教师、课堂、企业等多维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的课程达成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构建课程体系意义重大。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课程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主体单一和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对此,可通过构建课程标准评价、科学认识教学过程评价、丰富学业评价内涵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内容,要构建结果考核性评价与教学过程性评价、单一指标评价与综合指标评价、课内评价与课外开放评价"三个结合"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立体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教学评价更加适应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发展、教学思想,按照学校的文理基础、服务城市、工程教育三大专业群,分类编制学科与活动课程、实验与实训课程、实习与实践课程的督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公共课程分为五大类,编制督导评价、同事评价、学生 评价相应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内部再分为教学思想与态度、教学方案与目标、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活动与方法、教学效果与评价,简称为33535 教学评价体系。经过几年实验证明,这种分类分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更科学、更实用、更客观的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指导活动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文理分合争论全面升温.对高中课程设置、高考评价改革和高校招生体系的关注与日俱增。一种新的图景——“专业分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专业分化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学力的形成;其课程形态应是共同基础+专业导向的选修课程,体现综合化与精深化的统一,立足于多元形态的课程设置;学业评价应走向灵活性、多元性与寻求环境支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职校的发展,职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课程评价是其中很有效的一条。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设计、实践和效果进行的一系列综合评价的过程。农村职校英语教师参与课程评价能更好地用发展的眼光,根据农村职校的状况和学生特点关注英语课程的实施,帮助自己加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应重视职业学校办学的专业特点,这是无须争辩的。需要我们探索的是,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既要有专业特色,又要具有实用性和发展性。所以,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以分析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在学校所产生的作用。这就要求,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课程论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上,代表认为:对课程本质的再认识,是课程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功用和价值取向需要同时关注两方面的需求,既能科学分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形态,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知识形态,两者之间倒是可以用“整合”一词。在课程设计方面,代表们提出两种设计观,即体现课程根本属性的课程设计观和校本化的课程设计观。课程实施在内涵和外延上比教学宽泛,课程实施受课程制度和课程意识等隐性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不应在一种取向下探讨不同取向的课程实施问题,重要的是要依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标准来对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针对课程评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课程评价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做好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评价、制订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对话和协商等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理性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深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科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难以衡量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也不足以反映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本文采用数学的方法衡量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展效果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基础之上,结合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目标和要求,建构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评价的各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建...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湖南工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考核评价的实施情况、考核评价的构成要素即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等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湖南工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考核评价改革与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使用后评价是设计者向使用者学习的有效途径,是设计回归理性与实证的有效手段,将其有效融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能为课程提供理性、实证的教学方法和视角,能促进未来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能为我国使用后评价理论研究发展提供实践积累。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运用使用后评价时,课程的设置需遵循由小到大、由室内到室外的原则,以课题形式,多次、系统运用使用后评价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与完整的设计流程,促进设计朝科学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合理构建其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学效果的真实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金融专业为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为重心,就如何设置专业实践课程框架体系、构建多元化专业实践课程评价方式和切合课程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思考,提出了具体的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化学实验课的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产出导向为出发点,构建课程评价设计的基本思路,并以《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为例,具体阐释了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分析与反思改进等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