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基于“知识社会中的学术职业”调查数据,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层次越高,其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越长,科研合作对象范围越广,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的数量越多;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高校教师个体内在的科研兴趣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在的科研导向不仅没有促进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反而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以及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对其科研产出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34名学术型硕士毕业生的就学体验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查导师支持影响学术型硕士生科研获得感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导师支持可以显著促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科研效价和科研投入在导师支持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导师支持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的促进作用有近一半是通过提升学生对科研效价和科研情感投入实现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教育者对导师支持影响学生科研获得感这一过程“黑箱”的理解。为进一步提升科研育人成效,应努力提升导师指导水平,促进学生对科研的情感投入,提高学生科研效价。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生和专业型博士生在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上的不同。研究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型博士生教育在学生群体特征和院校培养过程上存在明显不同,两者在学生录取形式和学生课题参与数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术型博士生在总体科研产出和国际论文产出上均显著高于专业型博士生。在控制院校、学生群体特征及培养过程等条件下,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对总体科研产出有正向显著影响,对国际论文产出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读博动机与期望对学术型博士生的总体科研产出与国际论文产出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培养过程中的课题参与对两类博士生总体科研产出和国际论文产出均作用明显。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型博士生教育要根据各自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升博士生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术投入对于学术产出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当前基于学术时间投入影响效应的研究并不丰富。文章基于2017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质量监测"调查数据,分析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科研活动和自主学习方面的时间投入,以及学生的时间投入量和时间投入偏好对其期刊文章发表量的影响,探讨了时间投入的累积效应和分配效应。研究发现:(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时间投入及偏好类型在不同院校层次、性别、就学学科专业和就学年级间存在差异;(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时间投入与期刊论文发表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时间投入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还要重视其分配效应,配置得当也会给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带来积极的产出结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博士招生规模的扩大,博士生教育质量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导师作为博士生培养中最直接且关键的因素,对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影响,但鲜有严谨的实证研究阐明其影响机制。基于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控制学生选择导师的内生性后,估计了导师对博士生科研发表的影响。研究发现,导师的学术指导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科研产出,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作用于博士生科研参与实现,而导师的社会资本对博士生的科研产出存在负向影响。导师学术指导的正向影响更多体现在理工类博士生群体中,导师社会资本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中。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科学院大学23161名博士研究生以及4574名导师的实证研究表明,导师年龄和担任行政职务情况对学生科研绩效有显著影响,导师主持国家级项目数量、项目经费和近年来学术成果与博士生科研绩效显著相关,导师学术地位显著影响学生科研绩效,百人计划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学生科研绩效质量更高。研究结果证明了导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有关键作用,导师的科研活跃度和学术地位对学生的科研绩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疆高校硕士生培养师资力量整体配置不平衡。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新疆高校研究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训练不足,学术视野狭窄,学术交流欠缺。管理方、导师和学生本人三方的共同努力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基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内容,利用1322份学术型博士生样本数据,对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博士生对导师在学术方面的指导比较认可,但在博士生职业发展建议、科研补助等个人关怀与支持方面的评价偏低。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导师在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优化培养条件、注重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表现均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研活动投入时长和科研项目参与数量也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在科研创新工作中肩负着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使命和责任。研究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是创新的生力军,研究生在读期间50%以上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导师科研项目,占国家级课题人员配置的20%-45%,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占到了30%以上,部分学校可高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推免作为硕士生选拔手段之一,其有效性备受关注。基于2021年全国硕士毕业生(学术型)调查数据,发现推免生的科研参与、课程参与、科研产出总体显著优于统考生,两类群体读研的学术动机与是否读博没有显著差异,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推免生读研的学术动机显著高于统考生。进一步区分推免方式,发现内推生的学业表现总体优于外推生,但外推生读研的学术动机显著高于内推生,且人文艺术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东部地区外推生继续读博的概率也显著高于内推生。据此,建议继续坚持推免政策,适度扩大推免比例;改进推免复试标准,强调考察学术志趣;入口、过程、出口联动,保障人才选拔效果。  相似文献   

11.
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科研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某高校520位研究生的调查,发现目前人文社科研究生在科研活动的参与等方面总体上表现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利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提高研究生科研参与的数量和深度以及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产出。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促进研究生科研参与及产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是博士生获得学术共同体承认进而获得学术职位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解不同群体特征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是否存在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课题”的8207份博士毕业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从院校类型来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及中科院和社科院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其他高校;从学科类别来看,自然科学类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高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博士生;从生源类型来看,男性、非普通招考以及跨学科的博士生在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方面表现更加突出;从培养过程来看,具有境外留学经历以及科研参与经历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状况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2年北京高校学生发展研究生调查的数据,通过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比较保送硕士生与考试入学硕士生的在校表现和教育产出水平及其性别差异发现,保研和考研这两种入学方式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产出具有显著影响。保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显著高于考研学生,而考研学生发表论文数明显高于保研学生,尤其是考研女生论文发表数要显著高于保研女生。其可能的原因是考研女生与导师学术交流的时间更长;读研学术动机越强、经济动机越弱、本科成绩越好的学生硕士阶段成绩越好且科研论文发表越多;本科成绩对于硕士毕业生的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保研女生的起薪显著高于考研女生;无论是保研学生,还是考研学生都应当认真规划学业,合理安排时间,更加重视与导师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4.
分析导师制自实施以来学生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并进一步讨论导师制对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方法:对陕西中医药大学135名参加导师制的影像本科生与367名非导师制学生在三学年内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进行比较。对所有导师制内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主观和客观地评价导师制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结果:①导师制学生参与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互联网+”项目等均取得优秀成绩。②问卷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效果,且超过98%的教师认为学生在三年的培训中,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结论:学生参与导师制后,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该制度是不只对参与学生有积极影响,同时也使带教教师的科研能力间接提升,值得广泛应用于其他各院系及专业。  相似文献   

15.
从学生个体、导师和培养环境等因素出发,以全国412名学术型研究生为样本进行调研,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严谨性人格、延迟满足、导师的学术地位、师徒指导关系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学生性别、本科毕业院校类别、导师指导量、培养环境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认为可以通过在研究生复试中关注研究生的主动性等个体人格变量以及完善师徒指导关系来提升研究生群体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模式中的高层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发展。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课程、培养平台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与科研化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参与科研训练与传授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化、规范化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苏洋 《复旦教育论坛》2023,21(4):114-121
高校教师学术创业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争论的焦点。通过收集我国四所“双一流”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法探究高校教师学术创业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高校教师参与学术创业后,科研产出数量不会发生变化,但科研产出质量会有所下降;不同学科教师学术创业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工科类教师学术创业对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无显著影响,而理科类教师学术创业对科研产出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了减少冲突,实现“研创”共生,建议建立“支撑保障”与“边界限制”并行的学术创业管理体制,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数据,分析了海归教师在我国高校的分布特征及其国际化表现,以及他们在科研产出、教学内容与方式、国际交流三个维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与本土教师相比,在科研产出上,海归教师调整科研生产策略以达到更高的国际化水平,偏重发表国际期刊论文,较少发表国内论文和申请专利;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他们更注重课程的国际视角和国际化内容;在国际交流上,他们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出国研修的次数更多。留学经历奠定了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国际化的比较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他们促进科研、教学国际化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主体作用,加快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陈沛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1):86-92;104
跨学科教育经历在科研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重点财经院校教师个人简历及其15年内的期刊论文发表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跨学科教育经历与教师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科研产出质量以及科研生产偏好均具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教育经历对教师在非本学科期刊上发表论文具有促进作用;与“硕博跨学科”经历相比,“本硕跨学科”经历更有助于教师探索新学科领域,增强跨学科研究与发表能力;CSSCI与SSCI期刊数据均证实了跨学科教育经历在教师跨学科论文发表中的影响效应。在深化科研评价改革背景下,研究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科研人才评价以及一流学科建设具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科生科研是令所有专业本科生受益的“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经历之一。对259位完整参与过至少一次科研活动的人文社科本科生的科研效能分析发现:不同背景的学生,科研效能存在显著差异。控制学生背景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是否团队负责人和参与科研次数对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技能影响最大;与导师的接触程度和是否团队负责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影响最大;对读研与从事科研的意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与导师的接触程度和导师风格。为了提高人文社科本科生科研效能,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学生科研参与次数;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可尝试建立团队负责人轮换机制,丰富科研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