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语中,“剑”和“箭”是指古代的两种兵器。剑是古代的一种短兵器,由“刺兵”矛演化而来。长刃两面,中间有脊,尾部有握柄。初形较短,类匕首,为防身之  相似文献   

2.
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及引申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如“兵”词.本指“兵器”,引申之,又具有了“兵士”、“兵事”义,使“兵”具有了多种意义,变成了多义词.问题是,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是随意的吗?仅从词义引申的途径、从词义引申的方式,从逻辑事理方面探讨词义引申的规律,至多让人知道某些条条框框,死记一些词的引申义发展的情况而不能让人举一反三,更没有能够回答上述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都缺乏深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我在教学中引进或强调了词义的“引申线索”、“引申方向”的概念,实践证明这对学生整体把握词义系统、加深学生对汉语字词的理解都是事半功倍的.如“兵”本指“兵器”,兵器是战士打仗用的,所以它又指“战士”、又指“打仗”.三种意义是相关联的,“兵器”战士用来打仗.“战士”用兵器来打仗,“打仗”战士要用兵器.贯穿三个意义的线索是“战士打仗(的)兵器”.这就是“兵”一词的意义引申线索.说它是词义的引申线索,就是说只要把握住了它,就可以融会贯通“兵”的所有意义和用法;把握了它,就可以把“兵”的所有意义串连起来,加深对其词义的综合认识程  相似文献   

3.
趣话汉字     
兵字是个会意字。古体字兵从字形上看,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是个斤字,斤在古代代表斧头,下半部是一双手。组合起来,就是双手握着锋利的斧头。兵的本意是武器、兵器,手握兵器的人是参与作战的,所以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  相似文献   

4.
考证历代文献可知,"和"的本义指唱歌时候声音相应,引申为不同事物的协调统一。"和谐"首先被使用在音律上,用来指乐器和音律的协调相应,也指自然万物的协调统一。古代对乐理与自然和谐的阐释,被进一步引申,应用到家庭和国家等社会政治领域中,其词性有名词、动词两种:作为名词是指各种事物"各安其位、不相凌越、各得其理、相互配合、相互回应",作为动词是指使家庭、社会、国家和谐。  相似文献   

5.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古汉语也是如此。古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义的引申形成的。无论词义多么丰富,它都往往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古汉语词的本义,而其他的义项都是由此而产生的引申义。词的本义应该是这个词最初的原始意义,但是,应当看到:语言产生远远早于文字,在文字产生之前,古汉语词的本义是无从考知的。因此,讲“本义”这个概念时,值得注意的是:它指的是依靠古代文献作证的古汉语词的本义。在古代文献之前,一个词它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是不能妄加猜测的。但是,由于汉字中有不少表意字,形声字当中也有表意的成份,所以,凭借汉字的字形,更加上古代文献的印证,我  相似文献   

6.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门”是一个新兴词缀,它来自英语后缀“-gate”,本义是“政治丑闻”。在引入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其使用范围大为扩展,意义也大大泛化,一般表示“对当事人不利的事件”。现在,名词性或动词性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加后缀“-门”新造的名词性词族成员越来越多,并出现了进一步发展为普通名词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戊、戌、戍、戎这四个字,外形看起来非常相似,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稍不注意还真会弄混淆呢。它们都是“戈”部,“戈”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因此这四个字最初的本义应该都跟战争有关系,所不同的是左半边或点、或横、或叉,因此有人编了“横戌点戍戌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这个顺口溜,来帮助区别和记忆。戍(wù):戊本来是一种兵器,  相似文献   

10.
释"尹"     
“尹”作为治理、董正讲时,常表示治理政事。但据“尹”的甲骨文和古文形体看,“尹”的本义应为治兽,引申为治理政事,又引中为治理政事的官吏。“尹”在古代的常用文献义是职官名,作为职官名,“尹”与“君”在音义上有密切的联系。“尹”又假借为“筍”字,表示诚信之义。“尹”作为姓氏与“尹”的意义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一)“莫”字,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甲骨文写作(?),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太阳落入草中,天近黄昏.以日落草中形象地表示其本义是日落傍晚之时.由其结构,可见“莫”是会意字,其基本词性是名词。但是古代汉字少,为表达多种意思,一字承担多项内容,因而从本义扩大词义,产生引申义是常见现象.因而“莫”引申为“年岁将尽”或“晚上”,仍是名词。《诗经·小雅·采薇》:“岁亦莫止。”当然从“莫”的本义中,还有其他引申义,不管是直接或间接引申,大多数引申义都是名词。  相似文献   

12.
“羊”说     
“羊”是个象形字,小篆的“羊”字象个弯曲着角的羊头形。中华民族的先民离不开羊,可以从汉字的构造上获得旁证。“美”,从羊、从大会意。《说文》:“羊大则美,故从大。”“羡”字下半原来是三点水,即“涎”的本字,也是会意字,表示羊肉味美见之欲食而流口水,义为因喜爱而欲得、羡慕。“义”字的繁体字从羊从我(古代的一种兵器)会意,表示祭祀用羊做祭品,有兵器用干仪仗,本义即为仪式、仪礼,引申为公正合宜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中,由于词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大量的兼类词,即一个词兼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如: 《说文》:“军,圜围也。”即古代军队作战,在临时驻地用战车围成圜形的军营,这是本义,后引申为驻扎,再引申为指军队。于是,“军”便兼有名词与动词两种语法功能。甲骨文中有(吉丷一)()字与鼓()字。前者为名词,是钟鼓的“鼓”的古字,后者是动词,击鼓的“鼓”字。后来,“”字废除,“鼓”作为“”的分化字,兼有名词和动词的两种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4.
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京”字本义为“人所为绝高丘”,分析甚为牵强。马叙伦、郭沫若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观点缺少有力的佐证。本文根据“京”字的甲骨文形体,根据元代王祯《农书》所绘制的作为古代农具的“京”的图形,根据古代的文献材料,根据“京、囷、廩”三字的同源关系,从形、义、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京”字的本义应该是“方形的大谷仓”。  相似文献   

15.
代词"人家"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人家”是由两个词根语素构成的偏正式短语,经历了“短语——名词——代词”的语法化过程。“人家”在唐代演变为名词;元代始见确凿的旁指代词用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第三人称用法,并由三称而转指一称。在演变过程中,“转喻”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是“视角”和“会话原则”。“视角”决定了“人家”所指对象的转换,会话原则解释了“人家”指说话人自己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一节”与“一截”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数量词。“节”(繁体为“筛”)的本义是名词,指竹节;泛指草、禾茎上生叶的部位或植物枝干相连接的部位;引申为人或动物骨骼连接的地方:又引申为互相衔接的事物的一个段落、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等。“截”的本义是动词,割断;引中为长条形的东西上割取下来的部分,相当于“段”,如“一截铁丝”“两截木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自然没有符号学,但在中国古代对“文”符的论述中却能发现丰富的符号学思想。最初,“文”是标示“人”的一种符号形式。就“文”的本义来看,除了指文身外,还指正人之身,以使人心、人的情感符合宗教的要求。可以说,在远古文化中,文身就是一种符号活动,意味着按照社会生活、宗教观念的规定与要求将人的自然身躯加以改变,体现了自然人向社会人,或谓文化人、氏族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既然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往往记录一个词呢?不能这么说。有的字只记录一个词。例如“戈”,本指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长柄;“讣”,本指报丧,报告人死了的消息;“兮”,是古代的一种语气词,  相似文献   

19.
幅辐【请你判断】例句:自从手机走入千家万户后,手机的幅射问题便成为了人们日常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错误辨析】这里的“幅射”应写作“辐射”。“幅”是“巾”字旁,其本义是指纺织品的宽度,可组词:幅面、幅度等。而“辐”的本义与古代的马车有关,是指马车车轮上的木条,后引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语文《卖柑者言》一文中,有两个词值得注意: 1、干城。课本注:“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 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牌(《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音伐>,或谓之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