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2.
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以构建以《西游记》文化为主框架的连云港城市文化为主线,深入分析了连云港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关系,认为连云港是《西游记》的重要创作背景地,是新时期《西游记》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  相似文献   

4.
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以超凡的降妖本领和鲜明的个性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了一个卓越的英雄形象。细看孙悟空从"出世"到最终修成正果的过程,会发现很多有关他的情节离不开一个"偷"字。本文从《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偷"的情节入手,简要分析其人物性格和《西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张锦池先生在《西游记考论》中,就《西游记》的创作本旨——即主题思想提出了"人才说"的观点。这种观点似乎不足以概括《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因为单从作者角度推究《西游记》主题似乎不妥,而孙悟空并非"治平"人才,大闹天宫的故事并未反映"英雄在下,小人在上"的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6.
相较于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研究,《西游记》的研究较为薄弱,《西游记》续书的研究则更为寥寥,文章以明末清初的三本《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和《后西游记》为研究对象,拟从《西游记》续书对原著在主旨、故事建构等方面的继承来对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善恶果报观的影响在明清之际发展到极致,在许多明清小说中都见其渗透痕迹。从《西游记》文本分析,小说的整体框架结构及某些具体章节都以此建构。《西游记》众多人物形象均经过"抑恶向善"的历程,尤其是孙悟空形象更是因"性恶"而受惩戒,再因"抑恶向善"到臻于至善,修成了正果。我们根据《西游记》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再结合前人于《西游证道书》《西游原旨》中的多处点评,可以进一步挖掘与探讨《西游记》以善恶果报而"淑世辅化"的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8.
正出品过《绝命毒师》、《行尸走肉》等剧的美国AMC电视台日前宣布,将把中国名著《西游记》改编成一部功夫题材的新剧《Badlands》(暂译《穷山恶水》),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和一个小男孩寻找极乐世界的冒险旅程。尽管AMC为其配置了豪华的制作阵容,但此剧还是激起了国内网友的争议之声。有网友担心《西游记》被恶搞,"毁了原著,毁了经典,毁了那份童年记忆";也有网友对这版"西游"充满期待,"美剧凭借精良制作、多元表达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吸引了全球观众,不妨对美剧版《西游记》抱以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猪八戒",经考证这些都来自于小说《西游记》而不是杂剧《西游记》或其他,《金瓶梅词话》中还出现了一副对联及一句俗语,也极可能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小说《西游记》现存最早的刊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则受小说《西游记》影响的《金瓶梅词话》不太可能早于此年,由此可得出《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10.
正"小西游"微课程,是我引领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过程中逐步开发形成的。因为切入角度体现了"微"的特点,阅读指导强调针对"小"学生的需求,所以名之曰"微习作"。"小西游"微课程是从妖怪切入的。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又切合《西游记》的内容线索;引领着孩子一起来玩"妖怪",也恰好体现了《西游记》滑稽意味与游戏精神。"小西游"微课程,以"妖之文"选文阅读为基础,带领学生走进《西游记》原著,再以"妖之卡""妖之像""妖故事""妖之乐""妖之剧""妖之辨"为序展  相似文献   

11.
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自称以明代世德堂本为底本校点整理,然事实充分证明,其正文标点皆袭自1921年的亚东图书馆本。"人文本"《西游记》侵犯汪原放的权益,长期误导广大读者,堪称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典型,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7,(4)
太好了,我们"跨越时空"电视台的王总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经过大家的一致赞同,我将以主持人的身份去采访《西游记》中的唐僧《、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  相似文献   

13.
认为《西游记》和《红楼梦》都受到了"石生人"的神话传说的影响,是按照"石生人"的模式来结构故事的。《西游记》比较严格地套用了"石生人"神话的故事模式,而《红楼梦》则由于创作时间晚,更由于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和其本身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这一故事模式有较多的变形。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以奇幻的题材开辟了我国小说的一个门类,它的魅力不仅在国内无人能敌,甚至远播东洋邻国。以《西游记》为框架创作的《最游记》虽然在形式上把《西游记》仿照了个十成十,可  相似文献   

15.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的祖本平话《唐三藏西游记》的面貌如何,一直是学术界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者把已发现的两种材料的平话《西游记》佚文当作元本,也有的认为是明本.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材料的研究,新发现两段平话《西游记》佚文,认为不能笼统地把大典本和谚解本一律视为明初的版本,也不能将《朴通事谚解》正文所据的平话《西游记》和注解所引平活《西游记》一律视为元本,它们彼此至少是内容完全不相同的版本.《朴通事》所据为元本.注解所据则为明本,吴承恩《西游记》的祖本应为明本平活《西游记》.  相似文献   

17.
在《西游记》研究史上,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的存在主要与《西游记》作者的探讨联系在一起,人们几乎忽略了二书相似的命名.不过,由于丘处机的西游使道教地位遽升,从而激化了佛道二教的矛盾,导致了数次佛道大辩论,并以道教的失败告终,引起当时对《道藏》的大规模禁毁,于是,《长春真人西游记》长期未为人所知,所以虽然二名相近,但似并无因袭关系.梳理唐僧西天取经故事的源流,第一次以“西游记”为名的是元人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此剧孙楷第先生曾指为杨景贤之作,实不可信,仍以吴氏为当.从《西游记》杂剧现存孤本中可以看到将此剧与《西厢记》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记录,可以推测,《西游记》一名实为吴昌龄仿拟《西厢记》而成,然后,取经故事也被纳入到这个命名之中,直到最后《西游记》小说使这一命名成为取经故事的总名.  相似文献   

18.
王文娟  刘芹 《文教资料》2007,(25):83-84
以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翻拍好莱坞版《西游记》为话题展开,通过分析原版《西游记》与当今欧美流行的《魔戒》三部曲中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阐明这种差异在当今媒体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好莱坞版《西游记》拍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圣诞节,今何在获榕树下原创文学大赛最佳人气奖,其作品《悟空传》是全国第二届网络大赛获奖作品之一,赢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悟空传》是从《西游记》的框架下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的,虽取材于《西游记》,但主题却大相径庭。作者站在当代人的立场,写了一出属于当代人的"西游记"。本文从《西游记》与《悟空传》出发,探讨"西游"内涵的变迁以及该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绿野仙踪》在艺术创作上借鉴、模仿了《西游记》,是比较有价值的神魔小说。《绿野仙踪》中的主人公冷于冰和《西游记》中的唐僧,都具有"内儒"的性格特征,他们是深谙儒家思想且付诸以行动的现实人,两者"人"的地位与身份有着相似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放大了现实的真实,也放大了寄托彼岸世界的虚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