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历史教学中,我注重利用专题教学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国近代史”专题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一专题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牢记国耻;还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从“民主、科学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到“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探索中,中国终于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 ,把现代化认定为主题是不恰当的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内容应从内在结构、外在表现、外延等几个层面加以考察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演进的基本线索是多重的 ,主要是专制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演进迈过了三个逐级进步的台阶 ,因此应以甲午战争、“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近代史主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在近代中国集中表现为革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就要正确认识这两大历史任务或两个主题与革命的关系,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相似文献   

4.
一、独立和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多线条的,历史认识不能简单化和单线条。传统的“两个过程”说,固然不能全方位的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丰富内容;时下“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主线”说,似乎也失之偏颇。我们需要的是从历史事实出发,勾勒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和基本体系。我认为,把独立和近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主线,比较能贴切地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跌宕起伏的态势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从更大的历史跨度  相似文献   

5.
张海鹏先生的新著《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选编了他自1978年以来所写的24篇学术论文,可以说是作者在新时期孜孜不倦探索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心血的结晶。该书观点鲜明,理论性强,命题多有针对性,集中展现了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的成果。所收文章,既有对中国近代史上民族独立与现代化这两个重大主题的集中论述,也有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剖析、探讨。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不同前人的独到见解,“道出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心路历程。”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民主政治是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它仍是治国的主要形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也把民主政治作为政治现代化的内容而孜孜以求。至于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更广泛的民主。现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改革中力求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远在1948年以前,当中国还深陷在苦难之中的时候,毛泽东就说过,“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长期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用以号召人民的口号,就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直到现在的宪法,都明确写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缘起西方,现代是西方社会区别于自身传统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则是现代性进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近代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的现代性扩张进程的各个阶段。从现代性概念内涵的生长发展以及她在中国发展阶段的表现形态来看:现代性的中国化其本质还是人的现代化;新时期深圳特区现代化的发展根本上依靠深圳人精神层面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帝国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不能对其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和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水平有所了解,将难以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诸多现象、史实和问题.有鉴于此,通过从帝国主义概念的历史生成、内涵演变、入传中国及近代各时期国人对它的认知水平等角度对近代中国视野中的帝国主义形态做一简要探析,以期对人们正确认识近代史上的帝国主义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在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下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正>学界划分的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到1949年,凡109年。中国近代学校历史教育史从1904年到1949年,凡55年。显然,中国近代学校历史教育史与中国近代史并不完全同步。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历史教育史则的确与其并行演化,可谓同呼吸、共患难。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①显然,中国近代学校历史教育史与中国近代史并不完全同步。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历史教育史则的确与其并行演化,可谓同呼吸、共患难。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带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此等民族主义,既是国人直抒爱国情怀,追求民族独立,争取国权和世界地位的民族主义,也是在摸索中适时地混杂军国民思想和世界主义等复杂元素的民族主义。审视近代学校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化”于吉文一、关于中国近代教育主流的问题在近代史开端之外再设一个近代教育开端,从现有资料来看,始于20~30年代。如舒新城先生在“近代中国教育史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必要拘泥于历史学上的时代划分,并把1862年(同治元年)同文...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把现代化认定为主题是不恰当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内容应从内在结构、外在表现、外延等几个层面加以考察;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演进的基本线索是多重的,主要是专制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演变;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演进迈过了三个逐级进步的台阶,因此应以甲午战争、“五四”新化运动为标志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理论并非西方的专利,把借鉴和创新统一、把一般现代化理论与中国近代史的本质特征结合,就能形成我们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一系列变化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但又是低层次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早期现代化过程。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和先进阶级反帝反封建斗争含有推动而不是反对现代化发展的意义;同样,中国近代任何早期现代化因素的出现和发展,也具有推动革命斗争前进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发生的思想变革,使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的政治主题获得了新的认识。“五四”后三十年,中国获得了独立和统一。但尔后的40年,在民主和富强这个主题上却走了曲折的路。启蒙运动与主题认识的深化独立、民主、富强,是中国近代三大政治主题,三者不能并行解决。而从何者入手,成为近百年来困扰爱国者的难题,为此,他们一代接一代探索着、奋斗着。在上世纪中叶,中国先进分子从世界看到西方国家的富强和“船坚炮利”,从而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理为 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中国近代史,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湘军对于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功不可没。湘军及其杰出领导者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及军事实践标志着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开端。欲实现军事现代化,核心是“人”与“器”的发展:通过考察湘军在近代中国军事人才的培养(人)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器)两方面的成就,可了解到湘军对于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经济近代化和思想启蒙等内容。中国的近代化方式是中国历史选择的结果。近代志士仁人不断地以农民战争、变法维新以及民主革命等手段来救亡图存;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规模或大或小的启蒙宣传和启蒙运动,以求得全面的近代化。可以说,救亡和启蒙相辅相成且互相促进,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日趋活跃,但有些学者却以一种非历史的、片面比附西方近代化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18.
民权的概念是中国近代思想家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过程中承接中国传统的民本观念的同时,吸收西方究政文化中民主与人权的因素而创造出来的.中国近代民权观念经历从君民共主到君主立宪,从民主共和到民主人权,直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演变过程,民权观具有工具性、集体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涵又不甚相同.  相似文献   

19.
自从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中经现代革命领袖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初步概述,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表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根据毛泽东的概述,人们对中国近代史还有如下几点基本认识:一、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这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二、“半殖民地”与“半封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史学界一般认 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笔者认为把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界定于鸦片战争的观点,尚值得商榷。 一、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看近代史开端 标志的内涵 所谓近代史,应该说是近代社会的历 史。在世界史的研究中,史学界一般把资本 主义社会史称为近代史。如周一良、吴于廑 云:“世界近代史,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是资本 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为 什么说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近代社会呢?考资 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之时,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因而促进了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改革,使资本 主义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 展。”“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比封建制度的优越性。”“废除任何形 式的人身依附关系,从法律上确认和保障公 民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 大进步。”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力大发 展,法律制度对天赋人权的保护,民主、自由 和崇尚科学的思想合法地广泛传播,这些都 显著地标志着人类社会由闭塞、禁锢愚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