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耿红卫教授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以独特的视角,在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分期中大胆启用“今代”一词。而且在编排体例上规范、严谨,在内容上学术性与应用性二者兼顾,非常适合作为语文教育学习者的学习用书,可谓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部拓新之作。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专业化建设需要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研究。本文将《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和《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比较分析,突出《简编》的研究成果并分析成果成因。从"语言的个性化"、"科学的历史分期"、"实践性较强"三大特点进行评析。并着重分析其"强调构建本学科自身特点"的立足点。提示当今语文教育应以史为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丰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顾黄初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的辛勤开拓者之一。他发掘并整理了现代语文教育史料,建构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体系,其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为当代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教育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有关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合理地划分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有助于把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判定特定时期教育的变革与性质和合理地编排教育史论著体系。20世纪中国的教育理论界先后有过依据朝代更换、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教育实践、阶级斗争等多种中国教育史分期法的探索,展现出面貌各异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合理的中国教育史分期应以教育实践为主要依据,也对历史年代、社会形态等外部变化因素有所依据。  相似文献   

5.
已往的论著给中国教育史分期,都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期相对应,因忽视了教育相对的独立性,而不能清晰地描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且使对一些教育家的评价不够中肯,甚至于失之偏颇。本文试图以教育学理论,从教育自身的变化发展,按"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形态"--"现代学校教育形态"重新给中国教育史分期,探寻中国教育史发展的轨迹,并以孔子和张之洞为例,以新思考给他们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教育史多依据朝代更替或者社会形态的分期方式对中国古代教育进行分期,这两种分期方式所带来的共同弊病就是主观上割裂了教育史自身的发展脉络。教育从一产生就与政治、宗教裹合在一起,与政治的关系更是贯穿于古代教育的始终。因此,从教育与宗教、政治的关系角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史进行分期,能够更为客观地展现教育在古代历史中的发展状态与趋势。以此为标准,中国古代教育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古至春秋,是古代教育从孕育到产生的阶段;第二阶段:春秋至西汉,是教育的成长阶段;第三阶段:西汉至隋唐,是教育走向成熟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教育虽然已经脱胎出母体,但是尚未成形,仍然孕育在宗教与政治结合的体系之中;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教育虽然已经摆脱宗教的羁绊,但仍需附庸于政治体系之中;第三阶段的特点是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并从政治体系的附庸地位,挣扎着走向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已往的论著给中国教育史分期,都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期相对应,因忽视了教育相对的独立性,而不能清晰地描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且使对一些教育家的评价不够中肯,甚至于失之偏颇.本文试图以教育学理论,从教育自身的变化发展,按"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形态"--"现代学校教育形态"重新给中国教育史分期,探寻中国教育史发展的轨迹,并以孔子和张之洞为例,以新思考给他们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黄耀红 《湖南教育》2003,(16):26-29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伴随着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曲曲折折地走到了今天。半个多世纪来,语文教育改革的宏音从未有过片刻的消歇,这种因不满而思变的历史印痕留在语文教育的煌煌史论中,更留在一些“过来人”关于语文课堂的回忆里。我们且以十年为期,在对建国后各年代语文教育思想理念扫描的基础上,再切入语文名师、编辑记者当年学习语文的点滴回忆,试图整合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议论与叙事,以期为我们认识当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历史视角,增添一份时代使命感与历史厚重感。普遍的理性…  相似文献   

9.
曾毅 《教育史研究》2009,(6):42-45,67
二十世纪是一个富于怀疑与批判精神的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是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界一个普遍而鲜明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二十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演变,依据语文教育批评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自身发展逻辑进行分期考察,剖析不同发展阶段语文教育批评的主导思想、焦点闸题及其文化实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二十世纪语文教育批评演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欲知大道,必先明史;溯其渊流,才能察其流向,研究语文的方法很多,如果我们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出发,梳理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明确其中的标志性事件,给予客观的解读和评价,对于掌握语文教育发展规律,指导语文教育实践,都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是国内较早出版的一部研究现代语文教育历史的理论著作。这本著作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传统进行了科学反思,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轨迹进行了科学分析,总结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历史的发展规律。对20世纪20年代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展开的大讨论做了准确评价,对20世纪前期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材的改革做了系统评述。并对20世纪前期有影响的13位语文教育家的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重点评介。这本著作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史上具有开创和奠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是耿红卫教授又一新的力作,全书重新梳理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当代、今代等九个阶段。本书勇敢地提出“今代说”。是对中国语文教育史阶段划分的一个尝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关于赏识教育,有不少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发表了不少专业文章,语文学习尤其是小学语文学习还需要课堂外更多的延伸和积累,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实现家校联动,从而积极引导孩子的语文学习,文中笔者力图从家长的视角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革命史"和"内部史"两种研究范式都遇到了学术发展的瓶颈,要摆脱困境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研究范式。现代化理论为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在现代化视域下,近代教育史的主要线索从革命斗争走向教育实践,断限分期从外部观察走向内在观照,研究视角从宏观立论走向微观叙事,历史评价从他者立场走向主体关怀。这些探索将成为创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关键课程。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教学焦点集中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上,重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需要持续优化教学手段,深刻理解和发掘语文教育的重大价值,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从多个视角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技巧。基于此,文章研究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并给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不断落实和渗透,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要在教学中发挥中华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渗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学习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本文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作用,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措施,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历史文化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富国 《教育》2015,(10):75
人的视角与视距决定着人的成就大小,当一个人的视角多元、视距宽广时,这个人的工作肯定是不断出新而有成效的。如果这个人就此停滞不前,则他的工作水平与工作成就也会就此停滞。反思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就让笔者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学"视角"与"视距"的问题。"为什么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为什么误尽苍生?""为什么是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笔者认为教师传统的语文教学的视角定位太单一,语文教学的视距太窄,其结果是极大地降低教师辛勤努力的成效,极大地损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想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视角、拓宽视距、构建语文新视界。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中专语文教学研究会于8月1日至14日在秦皇岛市举办了一期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习班。这次讲习班以学习、宣传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为宗旨,采用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较广泛地交流了学习和实践叶老教育思想的经验和体会,并就今后如何开展叶老教育思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课程知识观和学习观.它将学习过程的核心由知识传播者转移到知识学习者本身,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导,对于深化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语文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分析了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的分期线索、分期原则和分期方法,并论述了以数学教育思想为主线,兼顾数学教育机制变革的分期原则;还对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史的分期进行了尝试性的构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