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现象学教育研究作为质的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现象学、阐释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秉承“朝向事情本身”的研究立场,以“体验—表达—理解”作为其方法论基础,力图在概念抽象的把握方式之外,寻找一种对教育主客体、教育现象、教育经验的新的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方法单一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现象学教育研究作为质的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体验-表达-理解”作为其方法论基础,力图在概念抽象的把握方式之外,寻找一种对教育现象本质的直观把握方式,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开启了一种“面向教育实践本身”的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方法单一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现象学教育研究作为质的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体验——表达——理解”作为其方法论基础,力图在概念抽象的把握方式之外,寻找一种对教育现象本质直观的把握方式,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开启了一种“面向教育实践本身”研究态度。  相似文献   

4.
"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那么,作为身处教育现场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是否可能有自己的研究教育的方式呢?现象学教育研究力图在概念抽象的把握方式之外,寻找一种对教育现象本质直观的把握方式。现象学教育研究方法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开启了一条面向教育实践的、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表达的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态度"或"思维方式"。现象学作为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方法被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打破了比较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实证论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走向多元融合的开放道路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需要有一种知识论基础作为内在结构支撑.不同研究范式规定了不同的致思理路,形成了对同一教育现象的多元研究视角.教育现象学提问方式从教育事实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灵活地"看"教育和"问"教育的方式.教育现象学的问题意识引导研究者对教育现象的意义追问,教育现象学问题域则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研究范式.教育现象学透过对问题的表述、分析与理解,实现教育意义的重构.以实践取向为基础的教育现象学,通过对教育现象"是其所是"的追问,形成一条深入"教育实事本身"的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反思沉淀期。一切反思行为都是需要以普遍哲学原理作理论基础的,作为一种普遍哲学原理的现象学也有可能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反思的理论基础。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而存在的特性.使其在理论上具有成为教育技术反思性研究方法论基础的可能性,而胡塞尔对现象学方法作出的详细论述,对教育技术反思性研究的指导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现象学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更为其与教育技术的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因此,将现象学方法的两种还原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技术反思性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现象学     
正教育现象学是源于二十世纪前期的现象学运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的构成过程,以获得有关规定性的实在性的明证。"而教育现象学是以理论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现象学为研究方法,以回到"事实本身"与"生活世界"为理论基点和研究背景,最终以运用现象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体系。把现象学理论较早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德国海德堡大学校长克里克。在1944年,荷兰乌特勒支学  相似文献   

9.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方法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我国教育学界受到现象学的影响后,出现了三种学术形态:学科学形态、教育学形态、哲学形态。"学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只是介绍"现象学教育学"或"教育现象学"的内涵、特征、方法、范围等,并不直接利用现象学资源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教育学形态的研究是接受现象学的基本结论,以此为前提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现象学教育学";哲学形态的研究是直接操持现象学的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可以命名为"教育现象学"。  相似文献   

10.
生活体验研究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学研究方式,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师以主体身份进行生活体验研究,关注自身的生活体验,然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反思,可以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视角看教育问题及其研究现象学作为方法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以现象学的精神、观念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把现象学方法引入教育研究,将使教育研究呈现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哲学思想、现象学、解释学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后现代哲学的否定性、多元化和差异性思维方式影响下,教育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是教育叙事研究直接的理论来源。解释学关于“理解”的观念,对以“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景 《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75-177
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种焦点的特色。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理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代知识论等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郭莹 《中学教育》2013,(1):19-25
教育现象学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植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和"生活世界"到范梅南将"悬置"这种现象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现象实践研究,教育现象学经历了从内在理论生发到实践应用的发展历程。作为当前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理论研究者和实践研究者对教育现象学关注的焦点存在着一些差异。教育现象学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也必将实现于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范兵 《教育导刊》2010,(12):16-18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探讨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对我们深刻把握教育叙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中,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生命·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现象学教育研究领域里,范梅南的学术思想宏阔,其研究的主题内容新颖、方法独特,堪称质性方法学研究的典范.主题内容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实践性智慧;教育研究中儿童的价值及定位.其研究的特征为:1.寻求对儿童真实生活的体验;2.现象学教育研究中的"现象"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3.重视对生活经验的意义进行描述;4.范梅南现象学教育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系统分析教育技术常用的两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哲学史的梳理,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对现象学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象学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三种范式。在方法论层面,现象学范式的创新性突破在于穿透了“一般”和“个别”的割裂;在研究方式层面,现象学范式遵循质性研究的模式,擅长对微观体验的揭示;在具体研究方法层面,现象学范式综合运用访谈、体验报告等手段,使研究结论具有建构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对教育技术研究特征的分析,明确了现象学之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论价值在于贯通融合,即有利于教育技术研究的定位融合、视域融合和研究取向融合。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的教育现象学,以对教育现象的反思为根本目的,在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在教育实践中行动的机智。该研究以一个教育现象学文本为个案,经过文本写作、反思效力研究及对反思的反思三个研究阶段,展示出文本能够有效地把读者拉入到对某一教育现象的关注之中,继而催动读者对该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以期在教育实践中获得实际经验和机智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生态学范畴路径和生态学原则路径是教育生态研究已探索使用的两种研究方式.生态学范畴路径是把生态学核心范畴直接或创造性移植于教育研究,以"范畴"为核心的研究方式.生态学原则路径是概括生态学的核心命题,将其作为指导教育生态研究原则,以"命题"为核心的研究方式.两种研究方式各有利弊.提高教育生态研究水平需要坚持教育学立场、拓展生态学资源和创造教育生态研究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