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李贤为《后汉书》作注,注重文字的训诂,成就很大,但疏漏驳杂之处仍然难免。通过对《后汉书》李贤注中的十个注释进行商榷,以期更深入地推进《后汉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说文》是《后汉书》李贤注引用较多的一种文献。李注所引是大徐本和段注之前《说文》的一种重要写本,与魏晋南北朝及唐人注释中所引《说文》有一定的一致性,在许多方面优于大徐本和段注。掌握这些材料,对《说文》文本的校理及《后汉书》的整理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运用训诂方法 ,参稽《后汉书》与《汉书》等典籍 ,考释《后汉书》中的四词条 ,或解释原书之疑义 ,或纠正李贤注之错谬 ,或有补于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是研究东汉史的基本史料,自问世后历代皆不乏研究者和整理点校者,并且取得不菲的成就。中华书局1965年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点校本,虽然广泛吸悔前代诸家之校证成果,但《后汉书》中原有的错误亦未得到校勘和清理。  相似文献   

5.
运用训诂方法,参稽《后汉书》与《汉书》等典籍,考释《后汉书》中的四词条,或解释原书之疑义,或纠正李贤注之错谬,或有补于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后汉史书有12家之多,但除晋袁宏的《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完整流传至今外,其他10家均已亡佚。迄今为止,除刘义庆、萧子显所著二书已无从考见,暂置不论外,还有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晋司马彪的《续汉书》等8家后汉史书还可从相关文史之注,以及种种类书中,略窥一斑。只有建立在查考大量征引已佚后汉史书文字的原始文献、参考其他相关史料,并在先贤们已取得的诸多成就的基础上,对各家后汉史书继续进行辑录,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已佚古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7.
对中华书局整理本《后汉书》李贤注称引《史记》材料所存在的校点问题,结合有关资料,提出12则作讨论辨正。  相似文献   

8.
《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与《后汉书》李注均为名注,然亦有张冠李戴、倒误、以引文之注语当为引文、以引者所引当为原文、据本文改引文及误合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晓明 《文教资料》2011,(28):83-85
范晔《后汉书》与袁宏《后汉纪》行世日久,同时代其他诸家后汉史书逐渐被淘汰。但范氏和袁氏之外的诸家《后汉书》亦有特点,保有珍贵史料,可补《后汉书》与《后汉纪》之不足。有鉴于此,清代辑佚学家开展诸家《后汉书》的辑佚工作,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10.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第六子,自幼容止端雅,聪敏异常.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永隆元年(680)被废为庶人,光宅元年(684)武则天执政,通令自杀,时年三十二岁;唐睿宗即位(710)追赠为太子,谥曰章怀,史称章怀太子.新旧《唐书》有传.李贤在立为皇太子期间,与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纳言等共同注释了范晔的《后汉书》.其所注释,名物训诂,考据详实,堪与颜师古之注《汉书》媲美.特别是注中有一批音切,为我们研究初唐的语音情况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值得我们的重视和研究.李贤《后汉书》注是随文作注,其音切散布全书,注音方式多种多样,并无一定体例.因此,要研究考订《后汉书》注的声类,首先就要对这批音切进行一番董理工作.经过董理,我们使用了以下的语音材料.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园林之中,有两株相互辉映的东汉史著作的奇葩。那就是《后汉纪》与《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优秀的纪传体史书;《后汉纪》则是一部早于《后汉书》的优秀的编年体史书。《后汉书》由于被列入纪传体的二十四史之中,因此大受人们的重视而《后汉纪》的史学价值却往往受到忽视。我们应深入对《后汉纪》的研究,以使其史学价值得以正确的认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后汉书》与中外史著比较,指出《后汉书》的史学特色,阐明(后汉书)的革新、求真精神。在史学体裁、内容、方法上都有某种新意。范晔《后汉书》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一部优秀的史学作品,在中国史学史上应占一席之位。发掘研究《后汉书》史学遗产,对于我国史学的现代化建设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乐羊子妻     
(一)题解: 本文是从《后汉书》卷八十四的《列女传》里节选的。 《后汉书》和《史记》、《汉书》、《三国志》并列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史实,是南北朝时代史学家范晔(ye)撰述的。范晔(公元398年——445年),南朝宋代顺阳山阴人。《宋书》说他少年好学,博通经史,善为文章。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十几种有关后汉历史的著作,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后因事被害,他原拟写的十志未成,由西晋梁代刘昭选补。《后汉书》在思想倾向上比《汉书》进步,书中倾注着较多的批判精神;编次周密,文笔简洁有力。但它的人物描写却没《汉书》细致生动,故事性也没《汉书》强。  相似文献   

14.
一、容易混淆的作品 1.《汉书》与《后汉书》 两书均为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作者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南北朝史学家范哗。  相似文献   

15.
一、《后汉书》中的歌谣范晔的《后汉书》有许多特点,如增加专传(有《党锢传》、《宦者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以及边地民族之传等);撰写长篇序、论;文辞的清新华丽;而大量的采收歌谣更是其一大特点。《后汉书》采用的歌谣,涉及面很广,大多是反映当  相似文献   

16.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襄阳耆旧记》,旧时或称《襄阳耆旧传》,或简称《襄阳记》。这部杂传类的史书,大约到南宋以后已经散佚,它的零篇碎简今见于《后汉书》李贤注、《三国志》裴松之注、《文选》李善注以及《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之中。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五卷本,是宋元以来众多学者搜集佚文、递相增补的辑本。至于不久前出版的《襄阳耆旧记校注》(舒焚、张林川校注,荆楚书社1986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汉书》、《后汉书》、《两汉纪》与《资治通鉴》中关于昭君之子的记载,发现《后汉书》记载的"昭君之子被杀"与其它三部史书存在差异。通过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及其儿子们即位情况的分析,发现"昭君之子被杀"记载有误;通过王莽拜单于、《后汉书》成书背景也得出昭君之子没有被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陈蕃传》载:“前梁氏五侯,毒遍海内,天启圣意,收而戮之,天下之议,冀当小平”。梁氏五侯,李贤注曰:“五侯谓胤,让、淑、忠、戟五人,与冀同时诛,事见冀传也。”此说从唐至今广为流传,不但为一般史籍所沿用,而且为《辞源》、《中文大辞典》等权威性的工具书所承袭。检阅《后汉书》的有关纪、传,笔者认为李贤注似乎有误。梁胤,又名梁胡狗,是梁冀之子,封襄邑侯,食万户,任河南尹,可称为梁氏五侯之一。但梁让,是梁冀的叔父,曾任陈留太守,以贪污臧敛著名(《后汉书·杜乔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记东汉近两百年的历史,作者范晔相当自许,曾在给他的甥侄的信中特别说到他的(后汉书)体大思精,其中的传论、序论、赞语都是奇作杰思。虽然他同时表示欲为贯古贱今的人真正知晓,故意纵情狂言,但这部书能够在当时众多的东汉史书中独占鳌头并流传于后,自有它的贡献,使它成为研究东汉史乃至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必读之作。(后汉书)的今注今译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要做好这件工作也并不容易。这不仅是说《后汉书)今注今译)524万字的工作量巨大,力量的组织不易;而且在这古典今注今译浪潮奔涌的时候,以什么态度、什么方式来把…  相似文献   

20.
张衡所撰《思玄赋》除收入张衡别集外,《文选》与《后汉书》均保留了原文。胡刻本李善注《文选》中,《思玄赋》旧注下小字云:"未详注者姓名,挚虞《流别》题云衡注,详其义训,甚多疏略,而注又称愚以为,疑非衡明矣,但行来既久,故不去。"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中,相同篇目注下虽题名"衡注",但依然保留了李善的观点。两种版本中,李善只简单辨析了其所引旧注并非张衡自注,而《思玄赋》旧注何以"行来既久"以及到底出自谁手,都需要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