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合东西方面子理论,通过对小说《喜福会》中母亲和女儿的具体分析,发现母亲们坚守东方的面子观,而女儿们则选择西方的面子观。东方的面子观包括"脸"和"面子"两个概念,具有道德和能力两个层面的内涵;西方的面子观包括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  相似文献   

2.
《实话实说》节目中模糊限制语的维护面子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限制语概念自提出以米,吸引了不少学者的注意。本文借助于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选用央视一套的《实话实说》节目为语料,从维护"自我面子"、"对方面子"以及"听众面子"这三个维度探讨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维护面子的有效策略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国学者布朗(Brown)和莱文森(Levinson)沿用了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面子"概念,于1978年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与之相应的语用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但该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其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质疑.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交往中的障碍,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正布朗和列文森认为,正因为礼貌是一个具有文化普遍性的价值观,所以才成为交流中最为常见的目标。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礼貌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人们都有获得的别人的欣赏和保护的欲望,学者们将其称为面子需求(face needs)。积极的面子(positive face)是指获得别人肯定、欣赏、喜  相似文献   

6.
面子是当今社会支配着人们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日益凸显的社会现象,面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产物之一,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国外及国内专家和学者对面子和面子文化提出的概念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提炼出面子和面子文化的核心内容加以概括和总结,得出面子及面子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公共知识分子",是"准公众人物",其言行对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职业的面子是国家和社会的面子、是面子职业。"自古书生爱面子",爱面子是教师的"类"属性,教师爱面子有其原因和典型的群体表现。置身于面子文化中的教师,通过国家、社会给足教师"实面子";"桃李满天下"的教师才有面子;提高境界提升面子等来不断满足面子需要。  相似文献   

8.
“面子”作为礼貌原则的一个分支,时时刻刻规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它实际上是礼貌原则的延续。许多专家,学者对“面子”作了许多详细的论述,从面子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如面子和权势的关系)和面子实施的方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试从面子与自然条件,面子与伦理道德、宗教间的关系两方面来分析一下面子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都会引发学者们的研究。从研究角度上来说,有的学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年"十大流行语"的来源、结构、特点、词义、心理等;有的学者则把历年的"十大流行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历年"十大流行语"的共性特征。从研究方法上说,学者们分别运用了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些研究对深入剖析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影响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流行语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对于历年十大流行语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温芸 《母婴世界》2010,(2):68-69
如果说产后臃肿的身材让新妈咪们没有面子的话,那么产后乳房的严重变形让新妈咪们也失去了"里子"。身材还可以光明正大地去修复,乳房问题该找谁去诉说?狙击产后乳房变形,"不为外人道"的问题也可以修复!  相似文献   

11.
旧中国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生前曾感叹说,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情面、场面。情面则是这三碗面中最最难吃的。而所谓情面,究竟应如何辟解,"情"与"面"到底含藏着多少可待发掘的中国文化元素?"情面"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现象学作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的重要运动,为解释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此,通过解义、辨义、立义、判义四个维度全方位地呈现国人"情面"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人间词话》的学者多注重西方思想对王国维"境界"说产生的影响,本文从王国维与庄子的主体形象、思想中"真"的追求以及"物化"与"观物"的具体概念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庄子》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美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人"脸面"观念的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个问题的解决是研究中国人脸面问题的必要前提:一是“脸面”的分类问题,二是“脸面”概念的定义问题。很多学者认可“脸”和“面子”的分类,或者与其类似的“道德性脸面”和“社会性脸面”的分类。学者们对“脸面”的定义则是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脸面”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成分的分析,提出了“脸面”的全新定义。根据这一定义,将“脸面”划分为“评价性脸面”和“互动性脸面”。“脸”和“面子”的区别也得到了合理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学习策略的概念,但有关学习策略的思想与实践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据归纳,我国古代学者所涉及到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质疑策略、循序渐进策略、熟读精思策略、深造自得策略、八面受敌策略、提要钩玄策略、触类旁通策略、博约结合策略、熟能生巧策略、与师友切磋策略、主一法与煮肉法等。将这些策略置于现代心理学视野中也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特色与价值。从现代学习视角解读和应用这些策略,对于我们丰富现代学习理论,建构学习型社会仍然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说文解字》部首的研究,前代学者在分部缘由、字序排列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近些年有学者开创了从部首出发,系联同义字和相关义字,从整体意义出发来研究《说文解字》的新方法。通过对24个许慎在释义中使用"持"字的手部字加以分析,从本义出发、系联引申义,比较了被释词间的词义异同和引申方向及规律,同时显示了汉语复音化的早期形态,为复音词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7.
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之风十分兴盛,学者们主要通过以儒解《庄》和会通《易》《庄》的方法来阐释《庄子》,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独特的学术文化特色。同时方以智、钱澄之等人,又因遗民身份,借《庄子》研究来表达故国之思、爱国之情,使明代桐城《庄子》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为庄子学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8.
学界多认为子产改革具有进步意义 ,本文通过对《左传》有关史料的疏理分析 ,最终认为子产改革是保守的。文章认为要确定子产改革的性质必须把握住两点 :子产以大族利益为先 ;子产认为处理政事要“行无越思” ,即以不损害大族利益为限度。文章还分析了子产改革成功的各种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20.
道是《老子》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对天下万物进行抽象之后对宇宙做出的哲理化解释。这一抽象过程经历了从天下万物到有、从有到无、又从无到道的过程。《老子》认为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生化万物的终极根源,但就其实质说,道是物质与精神的混合体。道是《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理解《老子》本体论的关键,也是开启《老子》哲学体系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