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一词最早存在于先秦文献中,与"小人"相对举而具有"在位者"的本初涵义.<论语>则在保留"君子""在位者"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了"君子""德性我"的深层内涵;而自孔子之后,后世更多沿用了孔子对"君子"德性内涵的解释.梳理"君子"在<论语>中的"德性我"的具体内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给予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应该看到,孔子在他的乐教思想中特别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要用音乐来"和民声""治民心".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确实是具有"兴邦定国"的积极作用.当然,现在看来,孔子的思想是站在贵族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并且,孔子过分强调了音乐为政治服务,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音乐的其他功能.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教育精神:"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词,原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在记述孔子教育言行的《论语》中有此一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南怀瑾先生曾解释道: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  相似文献   

4.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本文旨从“天一人”转向而确立人学和自我之人与社会之人的合体-人之挺立两方面去体悟孔子的德性生命的确立以及人之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5.
孟子"成人之道"是在继承发展孔子"成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求主体兼具"仁义礼智"四德,在生活中自觉效仿圣人人格,主张通过存心养性、尚志养气、反身而诚等具体方式塑造理想人格.研究挖掘孟子"成人之道"的内在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侍坐章"以异乎寻常的生动记叙.把孔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老师问志"、"学生言志"和"教师评志"的结构安排娓娓道出,使读者于循循善诱中领略和品赏这位圣人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孔子"哂由",与其说是"其言不让",毋宁说是子路的性格使然.子路"好勇过我"导致的偏执、狂躁,在思想方法上很难做到贵"和"而尚"中". 因为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实践和谐以达"礼",就要"贵和"以"尚中",即"礼之用,和为贵".曾点言志的宇宙快乐观,其中洋溢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境界,符号般地象征和代表了经典孔门的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以及由社会观、价值观、和谐观所高度凝练的哲学观.这是孔子"哂由""与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形上概念,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解释.对于仁的多样性理解,恰恰体现出"仁"超越而内在、抽象而具体的理论特征.在孔子思想当中,"仁"是人道,不可形、不可名、不可象,但落实于人的生命之中.因此,实现"仁",必须要志于仁,欲于仁,通过"克己复礼"的自我修养而实现.同时,"仁"还是一种生命境界,仁作为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是由道德境界进至超道德境界,由有限进至无限.  相似文献   

8.
孔子之前,"礼”是一个核心范畴,成为春秋时代思想和社会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层次.但在<论语>中,这种"礼”的中心地位已经逐渐转换成"仁”中心.对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来看,具体包含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是一个生命本体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述而不作"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谦虚治学的态度;述而又作、以述为作的诠释建构的方法;重述轻作、以作维古的因循守旧的理念.孔子"述"与"作"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忠恕"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贯之道,是通往"仁"之桥梁.本文仅就孔子的"忠恕"思想作一探讨,旨在批判继承孔子"忠恕"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以丰富当前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当今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与德育的契合及其对当今大学德育的启示与借鉴: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励学生实现生命的完善与超越;建立和谐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成人自身特点和英语学习心理的分析,作者阐述了孔子学习思想对成人英语教学的启示与影响,说明了妥善而实效的教学方法在成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视古乐为一完整的文化生命,主张借音乐之教化而挺立道德人格的自我.他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担当起古文道统的传承与延续.然其乐教思想亦有形上之维度,从文献解读中,人们不难窥见其以乐证道、对精神家园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17.
也说"拼"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对"拼"的解释: ①合在一起;连合.②不顾一切地干;豁出去. 义项①是指某人把零碎的物体合成一个整体,如"拼图""拼音""拼布块""拼积木"等.义项②是指某人努力地做某事,如"拼命""拼死""拼搏"等.在当前的许多报纸、时尚杂志以及网络传媒中,常见到跟"拼"有关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都没有收录到词典里.我们把这些新词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X 拼"式,一类是"拼 X"式.(本文的例句均来自百度网)  相似文献   

18.
从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仁""礼""孝悌""信"几方面入手,分析其对培养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所起的重要作用,阐述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借鉴价值。并从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正确观念、提高育人效果等方面,阐述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为反"复古"而"骂人",体现了进步的社会发展观 鲁迅"骂人",主要是着眼于社会的,尤其是针对封建传统意识中抱残守缺、停滞保守思想而发,是为了社会的进步,体现了进步的社会发展观.我们先来看他"骂"圣人孔子.在鲁迅笔下,孔圣人的形象不佳,不但"伪""巧""滑",而且是个碰壁的人物.谈到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活动的,是他"祖述尧舜,欲以治世弊",可见他对待"治世弊"是主张向后看的,是希望回到尧舜那个时代去:而结果是"道不行",他的主张并没有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人生高度,盖源于他的思想高度.他研究的对象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孔子关心的是现世,是百姓,是人的发展.孔子的人生追求是"修己以安百姓"."仁者,爱人."只有德才兼备,方能堪当此任.所以要"修己",就是培养"仁"的品格,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和可能性,尽可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安人"以至于"安百姓"."修己"是手段,"安人""安百姓"才是目的.不"修己"则无以"安人",更无以"安百姓",所以,孔子教导弟子勤奋好学,特别反对虚度光阴的人.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理想,有效地扩展了他的生命宽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