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主要介绍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及核酶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酶是新陈代谢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催化剂,没有酶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进行.因此,研究酶和发现新酶无疑将推动生物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使之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抗体酶、核酶、脱氧核酶的发现,阐述其功能,并对其应用前景作适当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除了核酶及脱氧核酶以外 ,其他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酶蛋白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遇热变性并失去催化活性。可是有些酶能在 80℃以上的条件下发挥功能 ,这类酶叫做嗜高温酶。嗜高温酶主要存在于嗜热菌与超嗜热古生菌中 ,它们之所以能在 70~11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 ,关键在于这类细菌的类脂、蛋白质、酶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热稳定性。由于嗜高温酶在高温发酵、PCR技术以及钻井采油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开发潜力 ,所以研究它们的结构特点及其耐热机制 ,寻找或设计新的嗜高温酶是生产与科研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彻底…  相似文献   

4.
起酶作用的RNA和DNA正不断被发现。本文说明酶性DNA和RNA概念的确立过程以及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脱氧核酶     
198 1年 ,Cech等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 2 6SrRNA前体具有自我剪切功能 ,引入了核酶 (ribozyme)的概念 ,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些具有酶活性的RNA分子。核酶的发现 ,对酶的传统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995年 ,Cuenoud等发现了具有酶活性的DNA分子 ,并命名为脱氧核酶 (deoxyriboxyme或DNAzyme)。脱氧核酶的发现又一次丰富了酶学 ,是人类对于酶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1 脱氧核酶的发现科学家通过对核酶二级结构的详细研究 ,利用实验证实核酶中的核糖磷酸骨架并非严格必需 ,这个发现为DNA具有…  相似文献   

6.
人体内的抗氧化体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微量元素方面研究了人体内的抗氧化体系-酶性体系和非酶性体系,以及它们清除自由基的机理,旨在为人类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不育症等疾病的治疗及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抗癌防肿瘤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具有RNA剪切活性的DNA分子称为脱氧核酶。它是经过体外选择技术经多次筛选获得的。脱氧核酶在切割与其互补的RNA底物分子时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和切割效率,有望成为新的RNA灭活工具,因此,在一些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与传统水浴箱两种仪器在使用相同诊断试剂条件下,分别对标准品血清、阴阳性对照血清、43份随即抽样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并进行对比试验,判断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的线性、特异性、灵敏度和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酶联免疫反应加速仪在大幅缩短反应时间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较好的线性、重现性、灵敏度和特异性.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锰对大豆膜脂过氧化及POD和CAT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锰浓度(0、0.003、0.03、3、3.0、30mg/kg)对浙春2号和浙春3号大豆膜脂过氧化和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30mg/kg)和缺锰胁迫将显著增加了质膜透性,大大降低了POD和CAT的活性;而适量的锰(0.03—3mg/kg)对于提高POD和CAT的活性,降低质膜透性都有积极的作用。2个大豆品种对锰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浙春2号对缺锰和高锰胁迫的抵御能力大于浙春3号。  相似文献   

10.
崔贞 《生物学教学》2003,28(7):26-27
有关“酶”的实验包括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和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不妨将其称为“酶系列实验”。酶系列实验既是验证性实验,又是探究性实验,首先它是对已经存在的定论的验证(如验证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其次在验证定论的同时,课本提供的一些实验设计方法,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又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出更加完善、合理和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案。这是一组很有探讨价值的实验内容。我们的学生在完成酶系列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与教师共同商讨之后,提出了如下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基于酶响应性肽分子自组装行为和肿瘤细胞杀伤性能研究的探究性综合化学实验。通过将疏水氨基酸片段与阳离子穿膜肽片段连接制备两亲性肽分子,在分子中引入可酶解基团,赋予分子酶响应性自组装行为,并进一步对该两亲性肽分子的肿瘤细胞杀伤性能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肽分子可以在蛋白酶作用下发生断裂,释放具有强自组装能力的组装基元,从而有效调控体系的自组装行为。分子中穿膜肽片段的引入,一方面调控了分子的亲疏水平衡,另一方面增强了分子与细胞膜的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从而更有效地破坏细胞膜,实现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理念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体内有在千上万的生化反应需要酶来催化。其中在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中酶起着关键性重要作用,主要的营养物质如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必须要由消化酶分解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及氨基酸等才能透过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供身体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HC)发病与血源、体液的传播有关.HC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汇管区淋巴细胞聚集,淋巴滤泡形成,小胆管损伤,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等.目前国内外以干扰素、核酸及核酶治疗为主.干扰素通过抑制HCV复制改善症状,减少肝细胞损害,减轻肝细胞炎症,降低ALT及TB,减慢向肝硬化、肝癌的演变而发挥重要作用.核酸治疗通过合适的载体将核酶导入细胞内,再在细胞内转录产生核酶从而发挥更稳定的抗病毒作用,其疗效也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核酶的主要功能及结构特点,介绍了核酶作为基因剪刀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Flavourzyme风味酶水解鸭蛋蛋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lavourzyme风味酶水解鸭蛋蛋清,测定其不同水解度水解产物的特性,包括水溶性、热稳定性和乳化性。结果表明:随着加入酶水平的提高和反应时间延长,水解度不断增加;水解物的可溶性氮含量随水解度的增加而增高,受到溶液pH变化影响逐步减小;水解物的热稳定性增加;蛋清蛋白经过适度的水解,其乳化性稍有增加,但是随着水解度的增大,乳化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吴诗光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2):109-112
以两个大豆品种(周豆11号和豫豆2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i^2+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膜脂过氧化水平、细胞膜透性及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Ni^2+浸种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具有低浓度下的激活效应和高浓度下的抑制效应;(2)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在低浓度Ni^2+处理下略有降低,尔后随着镍浓度的提高其质膜透性和MDA含量逐渐增大,体内保护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大豆品种对NP的反应存在霉鼻与抗氢化系统的整体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Paenibacillus sp.MY03菌株是从柏树根部土壤中分离的1株具有较高胞外琼胶酶活性的细菌。为深入开发该菌株的胞外琼胶酶资源,结合酶的活性测定,进行了最适产酶温度、诱导型底物的起始浓度、起始pH值和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的单因子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条件下,添加质量体积比为0.05%的琼脂粉、培养基起始pH值7.0、37℃培养60h后,MY03菌株的胞外琼胶酶产量进入稳定状态,测得粗酶液的酶活为123.50 U/mL。  相似文献   

18.
以两个大豆品种(周豆11号和豫豆2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i2 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膜脂过氧化水平、细胞膜透性及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Ni2 浸种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具有低浓度下的激活效应和高浓度下的抑制效应;(2)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在低浓度Ni2 处理下略有降低,尔后随着镍浓度的提高其质膜透性和MDA含量逐渐增大,体内保护酶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大豆品种对Ni2 的反应存在差异,与抗氧化系统的整体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肺性脑病并高粘血症42例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抗栓酶-3号加常规治疗)21例。用抗栓酶-3号1.0单位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一次。二组为对照组(常规治疗)21例,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均测定血小板集聚率、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57.4%,两组相差显著,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RNA和DNA一样,都是由糖和碱基排列起来的遗传信息载体,但过去一般认为,RNA不过是DNA的配角。自20世纪80年代由Thomas Cech发现某些RNA具催化活性称为核酶后,RNA研究飞速发展,有关RNA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 1 RNA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长期以来人们努力寻找催化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过去认为酶就是蛋白质。直至2000年,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核糖体大、小亚基的晶体,发现在肽键形成处2纳米的范围中完全没有蛋白质的电子云存在,说明蛋白质合成只与RNA有关,不需要蛋白质参与,RNA自身就能身兼两职,即编码蛋白质和控制蛋白质合成,核糖体实质是一种核酶。这被美国《科学》周刊评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的第二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