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洁  杨木生 《出版广角》2016,(23):60-62
"互联网+"的兴起、发展与普及,给中国的政治生态、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网络空间治理体制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完善和网络安全技术不发达等问题,对政府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问题日益突出,党和政府对网络空间治理也愈发重视.网络空间的治理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并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文章总结并分析"互联网+"下的网络空间治理出现的问题,旨在寻找创新型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周锡生 《传媒》2021,(18):8-10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和巨大的福祉,但互联网的"双刃剑"作用也在日益显现,网络诚信问题便是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痼疾问题.对此,社会各界反应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一些企业也受害不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高层次的个人、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离开其佐助,就会渐入举步维艰之境。当然这也有另一层次的思考,网络随着人类对之依赖性的加大,逐渐悄无声息的锁定了人类的咽喉。是的,人类创造了网络且受益良多;是的,我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日渐丧失人类的独立行为。互联网的确是人类伟大的创造,若干年前,它的存亡发展取决于人类,若干年后,这种状况的反向发展早已初见端倪。随着互联网深领域和广领域的发展,人类正由现实社会日渐走向网络社会,网络群体也越来越多,个人的信息也随之越多的留在网络空间。于是,我们不仅是网络人,还是一定程度上的透明人、"裸体人"。这时,网民信息安全问题再也不得不被重视了。本人并非网络消极论者,始终坚信随着对互联网认识的加深,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网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际间诚意合作的深入,互联网的发展必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网络暴力就是当下的一大"奇观"。女性作为现实社会的弱势群体,尽管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她们往往在自由、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网络空间更易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女性遭受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这不仅给更多的女性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并且也恶化了网络空间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固发展。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公民意识低下、网络技术难以把控及社会性别意识主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已经进入以社交媒体等应用为主的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阶段,具有开放性的社会结构、共享性的服务方式、互动式的网络管理、协作化的共创模式等特征.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新变革,人际交往的新变化,对社会组织建构、社会治理带来了新冲击与新问题.网络空间治理需要从政府、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民和公民各种形式的自组织,坚持"依法治网,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形成网络空间治理"三维一体多元共治"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网络为首的科技给人类带来新质的生活样态,逐渐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网络空间,网络的触角深入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反映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2020,(1):42-43
背景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演讲,深入阐述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首次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高度关切,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为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2019年10月20日,习近平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强调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的网络空间。目前,世界上互联网络人口已达21亿,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群。计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开启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第三次浪潮",或者说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对传播、繁荣一个国家的文  相似文献   

9.
<正>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第50次大会6月23日在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形成七点共识,推动互联网治理迈向全球共治时代。鲁炜在演讲中指出,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互联网发展程度不同,带来了治理模式和方法的不同,存在着一些分歧和争议,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愿望是一致的。正如ICANN愿景所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网络"。鲁炜指出,基于这样的共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互联网的全球化发展与渗透,使人类社会信息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网络正日益成为信息竞争的重要阵地。在网络信息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信息环境本身带来了污染,从而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受到负面影响。对此,业界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对网络监管的人认为,互联网的网址之多及其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空间释放出的新闻信息传播自由权,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信息的知晓权,媒介的接近权,给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平台。政府对网络空间的管理本着沟通与输导的精神而操作,这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理性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空间释放出的新闻信息传播自由权,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信息的知晓权,媒介的接近权,给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平台。政府对网络空间的管理本着沟通与输导的精神而操作,这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理性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已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活动空间.新媒体作为一种网络化的媒介环境,其匿名、自由、开放、交互的特点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要实现新媒体的引导和规范,互联网治理势在必行.文章主要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角度来探讨新媒体视域下网络空间治理的新维度: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立法,构建多元合作协同治理机制,提升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技术,以期为新媒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4.
陈茜  刘芳男 《新闻知识》2012,(10):64-65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媒体在社会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强势媒体,空间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对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国内一些学者对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扁平化、网络舆论空间特点的论述,多集中于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命题的网络建构方面。本文借鉴相关理论研究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网络空间公私领域现状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影响及公众应有的认知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社交娱乐,在互联网时代都以新的呈现形态出现.我们的时代与互联网结合得如此紧密,以至于互联网就是我们的生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等,网络的"双刃剑"效应愈发凸显,这对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危害.为此,做中国好网民,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空间,正是这个时代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17年9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并于2017年10月8日起正式施行.两个“规定”的出台,旨在促进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和群组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广大网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助于维护国家公共领域安全和个人隐私领域的保护.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给国家安全、社会生活和个人隐私带来各种压力,分析信息平台的传播模式、传播属性和传播特点,有助于促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智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日常生活的媒介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党媒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力.党媒应把握社会共识及话语要义,对网络空间非主流社会话语形态及其实质进行梳理分析,从社会共识及其话语规律、党媒传统经验、日常生活媒介化新特征等入手,建构好党媒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力.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发展早期就有学者关注到了互联网技术对网络空间治理的影响.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公共政策和法律层面的网络空间治理,并对网络空间治理模式产生了分歧,尤其是"互联网自由"和"政府管制或法律规制"方面的争议.弥尔顿·L·穆勒的《网络与国家》提出政府-国家主义、网络-国家主义、政府-全球主义、网络-全球主义四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数字时代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向。当前,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存在着网络空间发展不平衡、秩序不合理、文化不协调的现实困境。因此,各国要坚持发展优先战略,构建更加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要强化安危与共意识,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要加强文明互鉴对话,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盛瑨  张殷博 《出版广角》2015,(15):32-3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主阵地的信息传播时代.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和交互性较传统媒体有了极大的提升.互联网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媒体只有积极寻求改变,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优势,改变原有思维模式,把互联网思维融会贯通于自身的发展之中,才能在新的信息传播时代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