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贵港市区域建设用地为评价对象,选取利用强度指数(UII)、增长耗地指数(GCI)、用地弹性指数(EI)和管理绩效指数(API)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区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贵港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总指数为72.70,土地利用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建设用地消耗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还有待提升;贵港市所辖5个县(市、区)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状况最好为平南县,依次为覃塘区、桂平市、港南区和港北区。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及措施,以期为促进贵港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2.
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在城市存量土地的基础上,对现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测算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在增加面积.城市土地利用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微观评价.本文在济南市城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理想值修正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合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合理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用地功能区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工业区的评价结果出入较大,大部分宗地评价结果修正后提高,即其潜力增加;商业区的结果大部分降低,即潜力减少;住宅区处于二者之间,但潜力增加的量大于商业.基本结论是:城市建成区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用地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可作为城市规划、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等的主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济南市城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在城市存量土地的基础上,对现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测算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在增加面积.城市土地利用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微观评价.本文在济南市城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理想值修正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合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合理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用地功能区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工业区的评价结果出入较大,大部分宗地评价结果修正后提高,即其潜力增加;商业区的结果大部分降低,即潜力减少;住宅区处于二者之间,但潜力增加的量大于商业.基本结论是:城市建成区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用地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可作为城市规划、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等的主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研究一种改进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通过低碳节能区域规划,设计土地集约利用数学控制模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传统方法的模型无法定量刻画土地利用的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属性特征,利用效益不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反馈约束分析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根据不同区域内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环境容量,实现功能分区调整,有效预测和规划今后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趋势。对集约利用要素进行有机结合,设计反馈约束算法,进行土地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交流控制模型设计,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出发,以土地利用数据的测定为基础,按利用现状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实现模型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收益,对降低生成成本,改善生态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顾湘  姜海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土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等方面出发,构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对江苏全省及65个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指出其区域差异和变化趋势,提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从粗放扩张向集约利用转变;②江苏省虽然整体处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前列,但与上海等省(市)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③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差距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内,不同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文章指出,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用地特征,设计区别性的用地政策,能够从宏观上指导不同类型地区的用地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协调利用。本文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各类效益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状态,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协调。全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土地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是解决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边境地区城镇具有特殊性,对土地利用具有特殊要求。文章以凭祥市为例,基于凭祥市边境特色构建评价模型,结合凭祥市2008-2016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以熵值法客观计算指标权重,使用综合评价法对凭祥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障碍因素分析法发现,近年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可持续性对凭祥市土地高效集约利用障碍较大。最后,结合凭祥市当地土地利用情况针对生态及利用程度方面提出模式创新和实现途径,为凭祥市的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聂艳  于婧  胡静  叶宗达 《资源科学》2009,31(11):1934-1939
本文利用1998年~2008年武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从状态、时间两个层面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其中1997年~2002年处于初等集约利用水平,2003年~2007年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2007年接近高等集约利用状态,综合指数和5个子系统都朝有序方向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和土地利用强度集约两个子系统.2001年、2002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复合环境系统协调度为负.系统出现无序化发展的征兆;1997年~2007年,Moran's 1值表明武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7年的值最高,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而2001年的值最低.该结果对指导武汉市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深刻分析城市主体风景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阐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风景区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投入水平共三项评价因素层和十项评价指标层,并以长春市莲花山和净月潭风景区为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特征,本文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1个县(市)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总体评价结果由2006年的"临界可持续性"等级(II)提升至2010年的"可持续性较好"等级(III)。但在空间差异上,2010年与2006年相比,处于土地利用不可持续阶段的县(市)完全消失,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的由1个增加至5个。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状况,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新常态,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以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构建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法对其主区和发展方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以此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对其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评价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提出了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抚顺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开发区可进一步挖掘的集约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之一。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盘活和合理利用县城存量土地,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保护耕地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在分析县城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约节约利用存量土地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浅谈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与土地是开发区的相互互动的基本资源。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与评价体系有助于鉴别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效益,从而推动开发区的政策导向,促进我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从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产业集聚发展程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系列策略,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开发区土地开发进度、投入产出效果、工业用地效益三个方面科学构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应用及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对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李牧  郝晋珉  陈丽  顾恬玮  管青春  陈爱琪 《资源科学》2019,41(10):1897-1910
本文基于脱钩理论与方法,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区,对中国各地级市城镇、乡村、城乡人地脱钩状态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基于脱钩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探究了不同用地分区模式下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策略。研究表明:①国家尺度下,中国城乡人地关系整体处于不协调状态,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同向增长态势相对稳定,乡村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和乡村人口快速持续减少的反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②市级尺度下,不同维度各地市的人地关系脱钩类型各有不同,74.2%地市的“城-乡”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36.2%地市的“城”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状态;81.6%地市的“乡”人地关系处于非常不协调状态。③中国土地利用可以划分“城-乡”双集约、“城”集约、“乡”集约、“城-乡”双控4种类型区,“城”集约和“城-乡”双控两种类型区地市个数占到97.9%,不同类型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方向和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最终目标均是要通过对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引导和管控,实现“城”、“乡”以及“城与乡”的人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严竣的土地利用压力。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耕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减少,相对于紧张的土地利用局面,城市的存量土地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用地格局存在着不合理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城市土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则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对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及合理性,是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的重要标志。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更是显得迫切、重要。通过对土地利用的调查及其图件的编制,可摸清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各类用地分布,评价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和存在问题,探讨和规划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并为农业区划、区域规划、国土开发与整治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所牵头,组织全国45个从事土地利用和测量研究的有关单位300多人参加的大型协作项目。  相似文献   

19.
王康伟  尉海东 《科教文汇》2012,(19):204-205
临沂市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致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结合临沂市城市建设实际土地利用情况对当前的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生态建设用地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存在着城市规模增长过快,利用强度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主要包括努力提高对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等等。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与效益等。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竟虎  郑凤娟  杨东 《资源科学》2011,33(4):684-689
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甘肃省1997年-2006年间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重心模型和ESDA分析了市域土地经济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度。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甘肃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除1998年外,市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差距不断增大。从空间特征看,经济发展水平地域上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状态,而土地经济集约利用则以兰州为中心向外递减。土地集约利用重心表现为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而经济发展水平重心则由西向东迁移。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协调度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