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把个人和祖国利益一体化而历史地形成并巩固起来的热爱、忠诚、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生命情结。它以思乡恋土的乡土情结为情感心理纽带,以祖国的生存发展为根本,以自强不息、贵和执中、群体至上为精神,是一种文化统合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熊峰 《九江师专学报》1995,14(1):57-60,67
作家肖红一再咏叹的思想与情感的主轴是“忆旧情结”,肖红的忆旧有三个精神支点;即忆旧情结中的家园意识,历史意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3.
路善全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4):54-56,68
艾青诗作表现出浓浓原土地情结,阳光情结和宗教情结,这三种情结相互映射,相互渗透、互为因果、和谐统一,共同贯穿受祖国、爱人民、爱世界、爱真理的母题,体现出艾青诗作的精神取向,具体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霍桑以饱蘸情感的笔触展现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传奇和风土人情,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浓郁的恋乡情怀,并通过回归、人性等主题的哲学思考展示了渗透在作品中的乡土情结的表征和底蕴,以及这种情结与浪漫主义创作倾向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5.
忧郁是一种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很多充盈着悲苦的忧郁情结和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晚唐时期,诗人的这种悲苦忧郁情结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显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情结是指在人们心理活动中经常起作用的情感、思维、意念等,是支配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种心理力量。对学生写作来说,情结其实就是生活的结晶,尤其是生活中的不幸、痛苦、劫难和震撼心灵的人和事,更容易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情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当代小说"单位情结"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结”作为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意念倾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与情感方式。中国当代作家对单位及其体制所具有的情结,以及这种情结对作家思想与创作的影响,是个富有意味的论题。  相似文献   

8.
鲁迅情感心理中的父亲情结决定了鲁迅创作独特的审美选择,构成了其创作的独特的乡土情感和两极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的主要构成因素。乡土情结隐含着作家理想情感和批判情感两种“二律背反”的现象,而这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撞击下的产物。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感喟造化无情、人生无常上,更重要的体现为对民族文化失落的悲伤和重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人的黄昏情结中,蕴含了三种主要情感内涵:深沉悲凉的生命感悟,真挚浓厚的人伦意味,感伤凝重的时代叹息。这一情结的形成起源于先民们对太阳的崇拜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对日落的畏惧。  相似文献   

11.
在表现"俄罗斯"主题的诗作中,伟大诗人勃洛克赋以祖国"妻子"或"爱人"等意象,它们是诗人笔下"永恒的女性"形象的延伸,被用来表达祖国俄罗斯在诗人心目中的完美和神圣的情愫。勃洛克反映"俄罗斯"主题的诗作往往追溯国家的既往历史,同时对其未来又充满着希冀与期望,在这些诗作的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爱。  相似文献   

12.
陈禅心的集句诗具有"诗史"的突出特点,不仅描绘出中国现当代六十年间的时代风云变幻,记载了自己的出处行藏,而且始终洋溢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陈禅心的集句诗是对文天祥《集杜诗》的重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郭小川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诗人,他在叙事诗中客观展现出恋爱与革命的融合与矛盾的复杂关系,在面对这些矛盾时郭小川虽然在总体上服从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规范,但是由于诗人在描述中体现出对个体价值和情感的依恋和尊重,从而使文本显示出诗性的境界和深邃的思想力。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中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诗歌以其理想主义和反抗精神的完美结合,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耸立起一座新的高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白一生饱览祖国奇山胜水,写出了很多著名的的山水诗,而且都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同时体现了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形式自由奔放、语言清新活泼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周继麟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71-73,77
海外著名诗人非马的诗歌以短小精巧,韵味悠长,哲理深奥见长。该文对非马诗歌的现代主义美学特征展开分析,阐述《十二生肖》诗歌中欲说还休的“残缺美”手法、深奥隐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感觉的夸大表现。  相似文献   

16.
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是现代诗歌的根本立场。现代诗歌以沉思为基本状态 ,以边缘本位为先锋品格。其边缘切入的运作过程在两个向度上展开 :一方面是个人话语 ,呈示个体生命独特的情感史 ;另一方面又是人类的共同话语 ,为人类提供一些原型 ,从而指向人类生命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18.
海外中华游子文化作为移民文化,它是海外中华游子社会人们的心态、观念和思想的体现。它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在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有所创新。因而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精神;开放性多元性的文化认同;强大的凝聚力和人和精神以及浓烈的乡土情结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李瑛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不可忽略的著名诗人,在新时期以前李瑛的大部份诗歌创作,大约可以提炼出士兵、火热、花朵(多数时候是红花,一定程度上是火热的一种物象)和祖国等四个词根或基本语象。但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题材中,除了对自然景观的陶醉和咏叹,对历史的凭吊和沉思,对世界友谊与和平的渴望和祝愿得以延伸、接续而外,那经反复刻画和讴歌,而格外光彩夺目的士兵抒情形象,却在诗人的题材疆域里悄悄地淡化甚而是淡出了。而普通的、普遍的作为生命、生存状态的人的形象,更为得到诗人的关注而日益凸现。感怀、凭吊历史,是李瑛又一个动人心魄、引人注目的写作向度。李瑛的写景诗,既与当下不少青年诗人客观化的场景的“小叙事”、“冷抒情”不同,也与前辈不少老诗人过度主观化景观的动辄就“大叙事”、“热抒情”有异。李瑛还写有不少国际题材的诗歌,友谊、和平,是此类题材共享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中英思乡诗中的景与情的表现形式不同,前者以表现、含蓄、微妙为特点,后者则注重再现、奔放与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