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8,(69):127-128
笔者自2006年开始参加生物学科竞赛辅导的活动以来,有2人获得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三等奖,5人获得广东省中学生高中生物学联赛广东省一等奖,6人获得广东省中学生高中生物学联赛广东省二等奖。我认为:作为竞赛辅导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桂西南边境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环境相对较差,人才培养难度大,提高该地区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和边境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分析桂西南边境地区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和生物学教师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认识程度,找出阻碍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因素。结果表明: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对生物学学科教学不够重视、生物学教师欠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能力、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从而阻碍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桂西南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为教师提升生物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形成科学素养提供一些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庄桂 《考试周刊》2012,(77):162+86-162,86
在生物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和强化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后备队伍。而强化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关键是在生物教学中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开放式生物教学模式二是实施探究性生物教学方法;三是开展研究性生物实验课题。  相似文献   

4.
林丽芳 《中学理科》2006,(11):79-79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使学生掌握迁移的本领.下面结合教学实际,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科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要同时从课程、教师、学生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文章主要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建 《考试周刊》2010,(47):186-186
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渗透生物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8.
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也为学生升读更高层次院校的相关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在高中阶段学业修毕,学生可能面临就业或以多种形式接受高层次的生物相关专业或非生物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认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授课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中的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中的第一个问题“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学科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有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为此,本文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期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非智力因素是培养中学生英语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注重中学英语教学中学习主体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构建和谐教学氛围、促进中学生英语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本文初步探索了中学英语教学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及其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内含着成熟情绪的特征。培养中学生的成熟情绪,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为此,学校应当从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认知教育和提高学生情绪管理技能等方面培养中学生的成熟情绪。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记录”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显示着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留下的印迹。教师对学生“记录”的认真解读,不仅是对学生为了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善于教给学生恰当的记录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Engaging in science as an argumentative practice can promo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 However, many do not approach science in this way. Furthermore, the presumed confrontational nature of argumentation may run against cultural norms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sensitive time of early adolesc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middle-school students’ ability to engage in critical components of argumentation in science impacts science classroom learning. It also examines whether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do so attenuates or moderates that benefit. In other words, does one need to be both willing and able to engage critically with the discursive nature of science to receive benefits to learning? This stud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four months of inquiry science shows a positive impact of argumentative sensemaking ability on learning, as well as instances of a moderating effect of one'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argumentative discourse.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s to educational practic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对学习有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想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应该从培养师生情感、创设教学情境、提倡四个优先等几方面着手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影响。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既顺应了社会发展之要求,又保证了大学教育之质量。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应以大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坚持虚拟与现实、自律与他律、绝对与相对、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等原则,围绕基本伦理道德、道德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文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从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来构建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Undergraduates entering science curricula differ greatly in individual starting points and learning needs. The fast pace, high enrollment, and high stakes of introductory science courses, however, limit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self-assess and modify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 Biology Fellows Program (BFP) intervenes through a 20-session, premajors course that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rigor expected of bioscience majors and assists their development as science learners. This study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assess whether the 2007-2009 BFP achieved its desired short- and long-term impacts on student learning. Adjusting for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high school grade point average and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scores, we found that participation in the BFP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grades in two subsequent gateway biology courses, across multiple quarters and instructors. Two to 4 yr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students attributed changes in how they approached learning science to BFP participation. They reported having learned to "think like a scientist" and to value active-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addition, they reported having developed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bioscience communities. The achievement of long-term impacts for a short-term instructional investment suggests a practical means to prepare diverse students for the rigors of science curricula.  相似文献   

18.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 For a sample of 367 middle-school students in the USA, learning environment criteri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wo alternative science curriculum sequences...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出发,对在普通高校中加强科研训练、构建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教育管理的实践和成效进行了总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状况不尽人意。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在总体上受到轻视,由此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大部分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对比了国外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尝试性的对建立适合我国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