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文与新闻     
杂文,特别是现代杂文,作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与新闻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二者又是相互依赖、须臾不可分离的。 杂文对新闻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杂文主要以新闻纸作为载体。现代杂文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在一版或专版上开辟了一些时评性杂文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南日报的《纵横谈》等等,这些专栏发表的文章,均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为据议论说理,所以叫时评性杂文。时评性杂文具有新闻、文学和说理三位一体的特征。一、新闻特征报纸时评性杂文专栏里的文章虽不属新文体裁,但它具有明显现实性和时效性的新闻特征。一是它据新闻事实议论说理,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鲁迅说,杂文是反映“时代的眉目”,就是强调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便捷敏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杂文式”评论大量“挤入”各报开辟的小评论专栏之中,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解放日报》的《朝花》、《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等等。“杂文式”评论的走红和发展,是新闻学与文学、美学、思维学等学科联姻的产物,也是缘事而发的新闻评论与文艺性政论结合的直接结果。杂文式评论具有一般新闻评论的针对性、群众性、论辩性,同时又可以借助杂文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内容更加深厚,文字更加精美,因而更具有可读性,深受读者厚爱。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常有一些杂文名家的笔谈见诸报端,拜读再三,获益良多。鄙人亦好杂文,上学时爱读,后年岁渐长,阅历亦增,由爱读杂文、爱谈杂文,到慢慢地动起笔来写杂文了;起初,发表于地、市小报,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报刊也连连问津,且有幸忝居“省杂文协会常务理事”之列。回顾在杂文创作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足迹,千般感慨,化为一句——“我谢杂文惠赠多!”一谢杂文,教我以坚定的立场。古人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杂文的讴歌光明、鞭鞑腐朽,匡正时弊、移风易俗,比小说更明快,比诗歌更激越,比戏剧更集中……。它象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看准痈疽,用力划去,即  相似文献   

5.
关于杂文的议论慢慢多起来了。这是因为,时代需要思考,文学更需要观念。 杂文可读,有五大特性:一曰时代性,杂文可以从不同视角表现时代,使人深得要领;二曰思想性,杂文对真善美、假丑恶点到要害,观点明确,一箭中的,泾渭分明,富有穿透力;三曰寓教性,杂文的除弊兴利之说,可以触动灵魂,开启心智,深受教育;四曰艺术性,杂文文笔优美,风采横溢,指点河山,激扬文字,无论名家狮吼,还是无名轻吟,都能达到“珠玉落满盘”的审美价值和“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审丑价值,达到艺术美的境界;五曰时效性,杂文作为时代的“感应神经”,短小精悍,随意而发,纵横捭  相似文献   

6.
有违伦理的新闻摄影及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领域里,新闻摄影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而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人们对新闻伦理的研究在不断深入,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说:“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①一图胜千言,图片对受众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要远远大于文字,因此对新闻摄影领域的新闻伦理研究也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杂文与新闻     
二、报纸上的新闻是杂文创作的主要信息源,许多杂文家、杂文作者都是每日报纸的忠实读者。他们往往是看了报纸登载的某一篇新闻、通讯、文章,甚至照片、图画,有所感触,有所思索,便写成杂文。杂文是战斗性文体,鲁迅称之谓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就决定了杂文须和社会现实的脉搏息息相通,紧紧伴随社会前进的脚步,以敏捷的速度,鲜明的风格,简要而犀利地表达人们的见解,揭示和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这就是说,杂文和社会的变革动向应该有着最直接与最迅速的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把报纸文艺副刊作品称为“新闻文艺”,意谓是新闻与文艺结合的产物。报纸副刊杂文也不另外,其新闻的敏锐与文艺的美感二者缺一不可。 杂文,作为倍受现今报纸副刊青睐的一种文体,虽说是古亦有之,但只有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后,由于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其独立的美学品格和文体特征才逐渐明晰起来。在众多的对杂文文体特征的界定中,瞿秋白将杂文视作“文艺性的论文”的观点,因其对杂文文体特征准确的把握和简洁的表述而为人们普遍接受。1933年,瞿秋白在署名何凝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写道:“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先生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阜利通——feuilleton)的代名词……” 对于报纸副刊来说,瞿秋白这一论断更是鲜明地揭示出副刊杂文兼具新闻敏感与文艺美感的特征。笔者认为,党报副刊杂文要达到新闻性和文艺性的有机结合,必须做到敏感、分寸感和美感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读者李木子在第9期的点题,由于“新闻知识讲座”专栏今年第5期发表了专文,从第9期起又新辟了“杂文写作讲座”专栏,我这里就不全面谈论杂文写作问题了,只就报刊杂文与新闻评论的异同问题谈点粗浅看法。先说二者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  相似文献   

11.
党报与时俱进 回答“为什么”比反映“是什么”更重要 新闻学把媒体上的报道分为三个层面:“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早在20世纪中叶,一位美国新闻学者曾经说过,“‘为什么’与‘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时代来临了。”进入21世纪的今天,对于党报而言,我们则要说,“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的时代来临了。  相似文献   

12.
杂文属文学一类,但是由于它的灵活性,知人论世,有感而发,又每每触及时事,故而不仅在报纸副刊和文艺杂志上刊登,而且有时在新闻版面和综合性的杂志里也常见到标明“杂文”的短论。于是报纸编辑也聊备一格,和它认“亲”了。其实,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杂文都不与新闻体裁沾边。  相似文献   

13.
杂文和时评的不同点,我觉得大体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文体不同。 时评在体裁上属于言论。又因它为“时”而著,因“时”而评,借助新闻事件发感慨,所以它属于新闻评论,是新闻家族里的成员。 杂文,不仅内容“杂”,古今中外,天地宇宙,均可入体;就其创作整体而不是就某一篇来看,杂文的形式也很“杂”:既有“外壳”上和时评相类似、但写法不尽相  相似文献   

14.
杂文的选题     
前几年,新闻界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口号:多写“带响”的新闻。“带响”主要就是指的选题。一篇杂文、一篇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关键是看选题是不是“带响”,带响的“选题”引出“带响”的效果。所以,学习一篇好的杂文,也首先是学习它“带响”的选题。选题要“新”。杂文作为社会“感应的神经”,是最直接、最及时反映现实的一种文体,它对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随时遇到和出现的需要褒贬的事物,应该敏感和迅速地加以反映和议论。当然,杂文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来选题,范围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形式的,依据杂文的特性,有的选题看  相似文献   

15.
在杂文界和新闻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杂坛骁将、杂文名家往往出身于新闻记者,而许多记者往往又是既作杂文又写新闻的“两栖人”;杂文和新闻每每又是结伴而行,像孪生兄弟一般出没于各种媒体。这种现象说明,杂文和新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体,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有思考一番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演员有“戏路”的宽与窄,从事新闻写作,也有个“文路”的宽窄问题。我认为,新闻写作者要广开思路、广辟“文路”,“文路”越宽越好,即不但写新闻报道,同时也要兼写散文、杂文、言论,报告文学、小说等.实践证明,文路宽,对所从事的新闻写作无疑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坚持业余写稿,从实践中悟出了这样做的几点好处。首先,能使自己的新闻写作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文风活泼.新闻当然有新闻的语言,但新闻语言千万不能墨守呆板、固定僵硬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要不断改革,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可读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一种鲜明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而又明显不属于杂文范畴的“新闻时评”,在全国各地的晚报、都市报和网络上骤然兴起,风行开来。《南方都市报》不仅每天以两个版面的大容量不间断推出,更创造了“时评社论”这一新鲜形式,赋予经典社论全新的生命和内涵。“新闻时  相似文献   

18.
这个题目,在我脑子里琢磨了很久。平时与一些通讯员交流读报体会、写作经验时,总发现些许不足,在基层通讯员中,不少人读报听新闻联播或看电视,对新闻很投入,从头条到本埠要闻、重要通讯听得、看得很认真。然而,对报刊言论却不太留意。诚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作为一个通讯员,这种读报学习中的“偏食”现象,会导致知识贫乏和眼光近视,等于少了一只发现新闻的“第三只眼”。时评、杂文、杂谈之类,也是新闻体裁的一种表现形式,严格地说,它们都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今日谈”、“漫话”、“时代热评”、…  相似文献   

19.
一、新闻的产生与高校引发舆论关注
  李普曼曾经告诉我们,大众传媒所展现的是一种“拟态环境”,我们通过大众传媒是无法抵达现实真实的。当下这个时代是新闻比小说、戏剧更离奇的时代,各种新奇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且频率越来越高。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新闻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高校如此引发舆论关注。  相似文献   

20.
当了几年编辑,也写了几年新闻评论。每观前辈新闻评论家的佳作,无不体现着鲜明的个性;反顾我们自己写的东西,连词汇、句法、结构都是标准件。报刊评论的观点和立意目前还难以个性化,但文笔的个性化总是允许的吧?后者的不行,只能怪评论员的无能。而学写杂文,实在是练性格文笔的最好办法。杂文是八股的死对头,杂文的“杂”从来是包含表现手法多样化的。我自己的体会,学写杂文就是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写文章,而全不要管无论怎样时髦的拿腔拿调的东西。“唯套话之务去”,才是杂文的生机。写过一段杂文,再提笔写新闻评论,我个人的感觉是手中的笔轻灵得多了。《人民日报》第三版近几年每有以“叶伴”署名的短评,大多数出自敝人手笔。那是在当天晚上对当天的新闻作当天的评论。如果说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