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术水平的不可验证性对科研奖励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容 《科研管理》2014,35(11):146-155
本文基于不可验证性视角对学术水平是否适合作为科研奖励的评奖标准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科学家获奖概率模型,该模型弥补了科研锦标赛框架中未考虑同行评议的缺陷,并使得科研奖励模型更加符合学术水平不可验证的经济学特征。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科研奖励中同行评议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学术水平难以直接作为遴选科研奖励获奖成果的标准;(2)科学家能否获奖取决于同行科学家的推定而与其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没有显著的直接关系;(3)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科研奖励的同行评议难以有效分离学术水平不同的科研成果;(4)学术创新还难以成为我国省级以上科研奖励的主要激励目标。提高同行评议的有效性是本文研究结论最主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2.
李容 《科学学研究》2012,30(1):72-80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激励制度进行了描述,讨论了科学家对公共农业科研机构利益目标的认知,并从职称晋升、学术奖励、绩效薪酬等方面分析了现行科研激励制度对科学家的影响。研究表明争取科研经费是得到样本科学家普遍认同的公共农业科研机构利益目标,为农户服务则被样本科学家认为是公共农业科研机构最重要的价值使命。同时现行科研激励制度并没有有效促进科学家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学术评审中“打招呼”等潜规则的存在则严重影响了科学家的学术信心。  相似文献   

3.
宋伟 《科学学研究》2007,25(1):38-41
认为作为科研组织,在其内部管理权力结构中,学术权力占据重要位置。科研组织内的科学基金支持、科研成果评价、研究人员职称晋升等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通过学术权力进行管理,这也就是学术权力在科研组织中存在的基础。学术自由、专家管理是学术权力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俞立平  周广澜  段云龙 《科研管理》2022,43(12):163-172
研究职称差异对科研成果的影响机制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对于优化职称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在分析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不同科研成果的贡献,并且研究高职称科研人员与低职称科研人员的协调效应,最后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作用机制不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于初中级职称科研人员;研发经费对科研成果的贡献要小于研发人员;高级职称科研人员与初中级职称科研人员协调不佳。最后从优化职称结构和科研经费分配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态度与认知水平,分析学术不端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识别与防范学术不端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调查内容和指标,利用问卷星网站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编辑和审稿专家都认为我国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严重,但对学术不端类型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前者认为主要是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而后者认为是篡改和捏造数据。学术不端的个人成因主要是职称晋升和科研考核压力,但编辑认为职称晋升是主要动因,而审稿专家认为科研考核压力是主要动因,不过两者都认为缺乏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环境因素。在防范学术不端方面,编辑和审稿专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所差异,前者强调编辑加大审查力度,后者强调作者提高自律意识。【结论】 编辑和审稿专家应深入学习学术不端规章制度,严查稿件的学术不端,从而减少甚至杜绝不端稿件的发表。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出台更加明确合理的学术不端规章制度、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和职称评审制度,避免以文章论英雄。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研转化能力与效率是衡量其学术水平的关键因素,更是一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本文以2016年我国6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分别评价有关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转化效率,并探讨高校科研转化能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校间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差异较大,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不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整体偏低;转化能力与转化效率非完全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下海潮”在公司高管团队中形成了学者型CEO的独特现象。本文从这一现实背景出发,基于高层梯队理论实证检验了CEO学术经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CEO学术经历能够提高企业创新约10%,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及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地,当CEO权力越大或来自内部晋升等CEO对创新决策的影响力越大时,其学术经历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越强。作用机理的检验表明,当CEO从海外取得学术经历或具备高层次学术经历时,其所在企业的创新水平更高;同时,有学术经历CEO所在企业更有可能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从而为本文的“创新精神塑造假说”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证据支持。本文在丰富企业创新和高层梯队理论领域文献的同时,对于上市公司制定科学合理的CEO聘任决策及推动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海洋  吴龙  董维刚 《科学学研究》2012,30(8):1134-1142
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存在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缺乏原创性成果等问题。本文认为这种浮躁学术氛围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研究的激励措施得以加强,二是学术质量评价措施没有跟上,因而研究人员被激发起来的积极性朝向数量维度扩张。基于一个锦标竞争模型,本文证明了学术激励的三种力量:科研奖励力度加大、不同职称间的待遇差距扩大,晋升指标紧缩;同时证明了无法准确鉴定学术质量的三种可能性因素:非专家评议、非同行竞争、考评过于频繁。因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出现,有赖中国学术界专家评议、同行竞争、终身教职等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以管理学领域重要期刊《科研管理》为例,运用文献计量学指标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性别作者的发文数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及相关性分析,对不同性别的作者组合以及性别-年龄、性别-职称、性别-学历等二维作者属性组合模式下的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进行分析,探讨《科研管理》期刊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作者在科研产出数量与科研影响力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职称、学历的男性和女性科研人员的学术产出力和影响力也存在差异;异性组合作者发表的科研成果更易获得引用,男性组合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研究结果可以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量化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冯支越 《中国软科学》2003,(11):112-115
本文以博士后进站选拔、中期考核、出站评审等三个环节为依据,探讨如何公正地遴选博士后,如何对进站博士后科研工作过程实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从而对博士后科研工作进行协调和服务。同时,探讨建立以科研成果为依据评定博士后学术水平和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博士后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工作,最终形成促使博士后这一群体中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刘广  虞华君 《科研管理》2019,40(1):199-208
探索激励因素影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机理对于创新我国高校科研激励体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703份高校教师的有效调查问卷,在EFA分析外在激励、内在激励和科研绩效的结构维度基础上,应用SEM的路径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分别对科研绩效的影响。EFA研究结果表明:外在激励包括薪酬激励、考核激励和晋升激励;内在激励包括创新激励、成就激励和社交激励;科研绩效包括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路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薪酬、考核和成就的激励不影响过程绩效,而晋升、创新和社交的激励不仅影响而且能通过它进一步影响结果绩效。第二,通过晋升和社交的激励不能直接影响结果绩效,直接通过薪酬、考核、创新和成就的激励对结果绩效产生消极影响。第三,过程绩效(科研态度和行为)是激励因素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中间变量和关键变量。上述成果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炜  蔺楠  张茜 《科研管理》2022,43(1):14-21
    以1980至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学术创业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内容如下:(1)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常用的学术创业概念和分类;(2)围绕学术创业主体,重点阐述了个体层面学术创业活动的研究成果;(3)对学术创业领域常用的理论及其适用问题进行了诠释;(4)从社会经济和基础科学两个方面介绍了学术创业的影响;(5)提出学术创业的研究展望,即关注数智经济阶段学术创业类型的变化、拓展学术创业研究的理论视角、扩充学术创业的研究主题以及在进一步完善国内学术创业研究体系的同时,深化中国制度背景下学术创业问题的探索,如儒家文化环境中的学术创业动机,不同地区/省份的学术创业差异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为中国学术创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虹  李煜 《现代情报》2021,40(10):73-83
[目的/意义] 从动机、机会、能力3个维度揭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 基于MOA理论,构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搜集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利他动机、声誉动机、社区认同动机、知识获取动机、信息质量、系统质量、自我效能对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影响显著,社交关系动机、服务质量对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影响并不显著。该模型对解释我国学术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和指导学术社交平台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泰瑞  陈渝 《现代情报》2019,39(8):92-102
[目的/意义]探索式学术信息搜索是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一环。结合有限理性理论,探究用户对信息复杂性刺激的应对,进而构建学术信息搜索行为理论模型。[方法/过程]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提炼影响因素,采用线上专家学者访谈方式确定研究采用的具体影响因素,并基于外部刺激(S)—机体认知(O)—行为反应(R)3个层次,通过二阶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显示信息维度和方法维度刺激显著增强期望确认,而期望确认促进学术信息搜索行为,但是感知示能性会显著减弱外部刺激对期望确认的影响。结果证明学术搜索行为不是简单的需求-搜索行为,而是受到认知期望与认知能力影响的有限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学术职业发展中的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职业的发展中,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密不可分,一方面学术创新是获得学术声望的基础和前提,而另一方面学术声望的积累具有马太效应,更有利于学术创新.但是,学术创造力的峰值与学术声望的峰值并不是在同一个人的同一年龄段上同步到达,当一个学者的学术声望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其学术创造的年龄和能力的减衰,其学术声望所具有的马太效应和继续积聚学术声望会影响甚至制约正值学术创造最佳年华的新一代学者创新的生长空闻和创新活力的进发.学术职业发展中的学术声望与学术创新之间既互为条件又互为制约,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将会更好地促进更有生命力和更有活力的学术创造与学术繁荣.  相似文献   

16.
山中伸弥的“论文-专利”二元行为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般认为,科学家尤其是诺贝尔奖科学家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的主要发表形式是科学论文。但近年来的趋势表明,诺贝尔奖科学家也在大量地申请专利,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也表现出强烈的专利意识。日本科学家、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山中伸弥"论文—专利"行为模式,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合理性和行动连续性,值得我国科学家学习。作为驱动力量的日本科技政策,也值得我国科技政策制定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瑞 《科教文汇》2014,(6):41-42
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学术活动创新与学术素质的现实描述,探析大学生学术活动创新与学术素质提升的前径,学术意识的萌发与大学生自生素养的相互推进,学术氛围的熏陶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相互促进,学术能力的培养须实现教师学生“研究共同体”,学术实践的开拓须形式多样化、内容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学术创业是科研人员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方式,其创业特质与创新政策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却忽视了学术创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基于组织生态理论与锦标赛激励理论,本文以高校学术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合作关系对持续合作意愿的“双刃剑”效应,从过程与结果视角分别探讨了任务关系与合作质量在团队可持续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学术创业团队中,合作关系对合作质量和持续合作意愿均具有倒U型影响,合作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削弱合作质量、降低合作意愿;从结果视角来看,合作质量在合作关系对持续合作意愿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并且中介效应随着合作关系的增强而减弱;从过程视角来看,任务独立负向调节合作关系对过程质量的影响,任务依赖则正向调节合作关系对结果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结论解构了学术创业团队的运行机制,为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