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雷洁 《甘肃教育》2003,(1):37-38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一次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话时,要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饱满”这个词造句。有的学生说“麦粒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略一挺,头微微扬起,两眼炯炯有神。接着,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问:“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坐得端端正正。斯霞老师根据词语教学的需要,辅以自然朴素,而又准确的情态,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一次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话时,要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饱满”这个词造句。有的学生说“麦粒长得饱满”,有的学生说“豆粒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来,胸脯略略一挺,头微微扬起,两眼炯炯有神。接着,她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老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问:“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么样?”孩子们一个个挺胸抬头,坐得端端正正。斯霞老师根据词语教学的需要,辅以自然朴素,而又准确的情态,使学生不仅明白了“…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斯霞老师讲“颗颗稻粒多饱满”一句,要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一个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另一个学生说:“豆子长得饱满。”斯霞老师忽然走到门口,转来身来,胸脯稍稍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放光,问学生:“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教师精神饱满。”斯霞老师接着又说:“让我看看大家精神怎么样?”学生一个个挺起了小胸脯,坐得端端正正。就这样,学生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课已近尾声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像青蛙那样坐在井底观天,目光狭小。如果让青蛙跳上井沿,它能看到怎样的天?”有学生说:“能看到很大很圆的天。”有的说:“天不是圆的,是方的。”有个学生问:“老师,天到底有多大?是方的还是圆的?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此时,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天真的孩子们说:“哦!这个问题可够难的,谁能回答?”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天有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天边。”有的说:“不可能只有十万八千里,火箭往天上一蹿就看不见影了,比孙悟空蹿得远多了。…  相似文献   

5.
“倪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老?”张子厦悄悄地问我。“你为什么这么老”,这个问题问得挺有趣,我决定让小朋友们自己找答案。下午小朋友们吃过午饭,我把张子厦问我的问题一说,所有的小朋友都笑了起来,好像他们也早已发现我老了。有的说“倪老师脸上有很多皱纹”,有的说“倪老师的样子像老奶奶”,还有的说“倪老师长得胖”。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教材词汇部分里,词的引申义、比喻义是和词的基本义相并列而提出的术语。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跟引申义、比喻义相对的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基本义有些是本义,但也有的是引申义,或比喻义。可是在现代汉语词汇的教学中,现代汉语的词不能强调讲其本义,所以,人们使用“基本义”这个术语来代替它。可见,将词的引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来画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画许许多多的树,让美丽的绿色美化我们的地球。”有的说:“我要画很多个机器人,让它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有的说:“我要画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游……”这些想法都很好,这些想法自然也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中也常常有另类高见:“我要画很多很多的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他有了很多的钱以后就可…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节识字课。老师让学生用“蜂”字组词,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蜜蜂”,有的说“蜂蜜”,有的说“蜂王”,不一而足。老师对这些回答都一一做了肯定。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用“蜂”组成一个词——蜂鸟。老师有些迷惑不解,便让这个学生把“蜂鸟”解释一下。学生振振有词地说道:“蜂鸟是鸟类中最小的一种,大小跟大拇指差不多,羽毛很细,在日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颜色。嘴细长,吃花蜜和花上的小昆虫,产于南美洲。”老师问:“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学生说:“我是从《科学画报》上看到的。”课后,老师查找有关资料,果真有…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揭丑,你会怎么做?一次,在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就给老师出了难题。上课了,徐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特点,这下教室可热闹了,有的说徐老师身材魁梧,有的说徐老师双眼炯炯有神,有的说徐老师和蔼可亲……总之溢美之词越来越多。不料,一个很沉稳的男生说:“徐老师是个秃子。”一言既出,本来欢快的课堂立即冷寂,空气好像凝结了一般。哎,这个要命的小鬼,这可是有数十位老师观摩的公开课呀。这尴尬的场面叫人如何处理?只见徐老师非常平静,面带微笑地说,这个同学很善于观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这块“不毛…  相似文献   

10.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11.
多义词都有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中衍生出来的。 本义为什么能衍生出引申义呢?这是由词义的特性决定的。 词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特征的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是像摄像机那样把客观现实的特征如实地拍摄下来,而是抽象概括的反映,因而词义都具有模糊性;词义的这种特性使词义富有弹性而能伸张,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拓宽词的用法,即用原本表示甲客观现实特征的词用于乙客观现实。如“口”本指人嘴,后来也指动物的嘴,容器通外面的地方也称为“口”,甚至供出入的地方,裂开的缝隙也都用“口”表示。这样,“口”就产生诸多引申义,成了多义词。  相似文献   

12.
曾看到一位老师板书“悬梁刺股”一词时,错把“股”写成了“骨”,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这位老师微微一楞,故作轻松地说“怎么错了呢?不是刺到了骨头吗?”学生叫了起来:“不是刺到骨头,而是刺到大腿。股,大腿。”教师微笑着改了过来,继续教学。教师怎么对待书写错误?是马上改正,还是引导一番?这位教师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帮着挑错,既很好地解决了“错误”问题,又使学生对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一定会在脑海里深深地印上了“悬梁刺股”这个词的写法。这位教师巧妙地化解了“错误”,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3.
一、说要 “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这个要求有两层意思:一是辨析词义,一是使用词语。这二者间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做不到前者,后者则无从谈起。 “辨析词义”的内涵比较丰富,它主要有:第一,一辨析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在现代汉语中,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构成了该词的固定义项。比如,“原”这个词的义项就有:①最初的;开始的。②原来;原本。③没加工的。④原谅。 ⑤宽广  相似文献   

14.
幽默甜甜果     
模模糊糊康尼对摄影师说:“先生,你怎么把我照成这个样子了?”摄影师头也不抬,对他说:“你长得什么样子,就只能照成什么样子。”康尼大声抗议:“真是岂有此理,难道我长得模模糊糊吗?”心在教室有个学生,上课时不好好听讲,老想着打球,眼睛不住地往球场上瞟。老师让他起立,批评说:“你呀,人在教室,心却在球场上,这样怎么能学习好呢?”学生喜出望外,忙说:“那么,让我把心留在教室,人去球场可以吗?”母鸡的年龄老师:“请你回答,通过什么可以确定母鸡的年龄?”学生:“通过牙齿,老师。”老师:“母鸡没有牙齿,回答错了。”学生:“没错,老师,我有牙…  相似文献   

15.
阎彬老师教学《电》这堂课,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启示,根据一年级儿童特点,从发展儿童语言入手,把孩子的思维拓宽,采用“先说话,后识字”方式,打破了过去一年级先识字的传统教法,立意新,是一次带有创造性的改革尝试。阎老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看图学词、学句,并不是停留在词、句本身阶段,而是很注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鼓励学生充分说话,把孩子的视野扩大,因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到“电扇”这个词时,老师就问:你们家有电扇吗?什么样子?电扇,当今可以说家家皆有,于是学生思路大开,纷纷举手,争着发言。有的说:我家有电扇,是放在桌子上的。老师说:那是台式电扇。有的说我家有电扇,是放在地上的。老师说:那是落地式电扇。有的说:我家有电扇,是吊在房上的。老师先纠正孩子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然后说:“那是吊扇”有的说:我还看见一种是安在  相似文献   

16.
对同源词认识上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有些学对同源词存在着不够正确的认识,例如:如果一个词的两个以上的引申义距离本义较远,就应该看成同源词;如果人们对一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造成了区别字,就标志着这个词分化为几个同源词;如果一个词的引申义分化为新词,就与代表本义的词成了同源词,等等。这些认识都不符合“同源”的宗旨,因而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17.
有的老师问:“学生的作文应该怎样修改才最有实效?”不少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颇伤脑筋。 这里先说一项个案。澳大利亚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他想了解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究竟能不能互相修改作文,学生能不能接受同龄人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于是,他首先让学生们写一篇作文——“自己最近做过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经常遇到的一些重点疑难词,适当运用“以形索义”的方法,能提高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下面试从三方面举例说明。一、溯源清流,掌握规律词的本义是引申义的核心,分析字形把握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词义的纲,并执简驭繁地掌握其一系列的引申义。例:①鄙,形符即“邑”字,甲骨文上部方框代表  相似文献   

19.
词的同一性问题是由于词义的演变而出现的。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是词义引申,而词义引申是一种很复杂的运动。词由本义可派生出引申义,由引申义还可派生出更远的引申义。这些具有联系的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呢?还是不同的词的词义呢?“词的同一性问题就是确定两个词汇形式是不是同一个词的问题。例如《礼记·大学》的‘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一句,前一个恶与后一个恶,前一个好与后一个好,是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呢?还是两个不同的词?” “研究词的同一性,目的在于确定不同的词的界限,”主要是研究确定词的同一性的条件,即根据什么判断某些语言形式是同一个词还是不同的词,标准是什么。由于《现代汉语》中把同一语音形式,同一书写形式表示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意义的现象都看作一个词即多义词,所以过去一般人对词的同一性问题感到很陌生。近年来这个问题已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他们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逐渐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在批考卷中,发现一个学生用“贻笑大方”一词,造了这样一句话——“李老师谈吐文雅,贻笑大方。”看来很清楚,这个同学是想赞美这位李老师“谈吐文雅,落落大方”的,可惜事与愿违了! 不过,这使我们从中看出了问题:学生对“死”的书本知识,没有正确理解,不懂字、词的本义;学生当然更不可能理解活,他企图造句,活用,但由于“贻笑大方”这个词没有变成他的活知识,因此他就活用不了,用错了。结合上例,应怎样把“贻笑大方”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