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由于儒家的人性观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性论的主流观点,而性善论基本上代表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所以探析内容丰富的性善论思想对当今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性的思辩和讨论,其中尤以儒家的理论最具代表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主要有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化性起伪".这些宝贵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对于共产党员提高道德修养,保持先进性,具有十分宝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儒家注重修养,而人性论又是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性论最早由春秋末年的孔予提出,孔子对人性的简单表述在学术界引发了很大的分歧,也为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先秦人性论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背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先秦人性论产生的背景基础上,通过分析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的“性”的含义和道德本质,着力梳理出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并以此为线索剖析性善论和性恶论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孔子人性论蕴含的是孟、荀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作为儒家思想的忠实代表,其人性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样的,即善。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对立仅仅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实际上二者相辅相成,以一种理性的张力,共同构成儒家人性观的理论双翼。  相似文献   

6.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孟子和荀子入手 ,纵向上对先秦儒家学派人性论进行梳理和浅析 ,横向上与古希腊哲学进行一定对比。孔子提出“性相近 ,习相远”的命题 ,在后世孟子与荀子的发挥中 ,分别得到了强调 ,得出了重仁重反省内求的性善论和重礼重文理隆盛的性恶论。但二者结论却未脱离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的伦理学模式 ,其宗旨都是希望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改造世界 ,治理天下。从更高的角度看 ,东西哲学某种程度的契合更具有那个时代的回响性质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法人性论对教育思想之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讲性善,法家讲性恶。性善性恶把儒法两家的教育思想从内容到形式区别开来,同时也把儒法两家教育思想的矛盾联系起来,正是这种区别和联系使儒法两家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材、教育方法以及教师的选择上都具有所不同。从而构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为封建道德教育取得成效提供了可能性(性善)和必要性(性恶),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对后来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学界对儒家文质观的研究都基本上忽略了其与儒家人性论的关系,并认为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从而又忽略了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质观的差别。究其实,孟子主张性善,所以他重质不重文,主张先质后文、要以质救文;苟子认为性恶,所以他重文不重质,注重以文灭质;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因素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具有,所以他主张文质彬彬,既主张先质后文,又主张以文救质。  相似文献   

9.
中西不同的人性论设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治国路径。一般来说 ,中国的人性论虽然多种多样 ,但总体是以性善论为主 ,西方则是以性恶论为主。性善论往往与德性主义的治政理论相关 ,性恶论则崇尚法治主义的治政学说。落实到反腐败的问题上 ,中国的反腐败注重德治教化 ,西方的反腐败则注重法治惩处。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我国新时期的反腐败应当从中西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传统中总结经验教训 ,力求把道德教育和法治惩处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坚持治本和治标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籍庆利 《文教资料》2010,(36):139-141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思想精髓延续至今。孔孟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其道德教育内容与自我修身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孟子荀子人性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青钰 《文教资料》2007,(6):115-116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学术史上,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争论影响最为深远,两种人性论均以孔子的人性论为思想渊源,两者各自对人性加以规定。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内部虽存歧义,实则在逻辑上既对立又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文、行、忠、信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逻辑进程是:"性相近,习相远"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内圣外王"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3.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14.
判断一种学说是出世抑或入世,关键看其对社会世间和人性的根本态度.佛教以彼岸世,界为终极目标,对人生世间、现实社会及人性都采取了彻底批判与否定的态度;儒家则立足现实,对社会政治、人生价值均持肯定态度,对人性也基本上是肯定的,性善论是其人性论的主流.因此,佛教的基本倾向是出世的,儒家的基本倾向是入世的.儒佛不同的精神趋向根源于各自理论对人性理解的差异,人性论上的对立与互补体现了儒佛的根本分际.  相似文献   

15.
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主体内容,人性论是其理论依据,修身正已是其逻辑起点,教化天下是其核心价值,内化育人是其实践方式,经过创造性转化,儒家教育思想可以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孟子在三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从人类性善的本源、后天的扩充及其途径方面阐述了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新时期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乐记》不仅综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还吸收道家的某些思想,从而呈现出儒道融合的倾向。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管理与人性相统一的角度,全面地论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与孟子的性善论,“宽猛相济”、“礼法合一”的管理之道与荀子的性恶论,法家的“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与韩非的“自为”的人性论,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超善恶”的自然人性论之间,都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仁智统一"的贤人、君子,并且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纵观我国学校德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很多弊端,而且只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而忽视了家庭、社会的影响,致使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吸收儒家传统道德教育学说的合理成分,对于解决学校德育低效问题,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