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认为"形素"、"词素"、"语素"这三个术语同出一源,都来自西方语言学中的"moypheme",但所指不同,"词素"、"语素"并不是在语言单位的同一层面上,"语素"是和"词"平行的一个语法单位。"词素"是词的构成成分,是由词切分出来的下位单位。不能因为汉语词的确定存在诸多问题,而"词素"的划分必得后于词,"语素"的确定先于词,就用"语素"取代"词素"。  相似文献   

2.
当前"作"字词组与"做"字词组混用情况严重。一般如是实义动词应用"做"字,如果是当"作为、当作"讲时用"作"字;"作"字词组后面通常是抽象名词做宾语,"做"字后面则是具体名词作宾语;"做"字词组和它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词组时,它的及物动词含义及语法功能特别明显,而"作"字的这一特征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AA式叠音词、重叠词在语音语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主要讨论AA式叠音词、重叠词在构词要素与语法功用上的异同.辨别两者的方法是AA式叠音词由一个语素构成,两字拆开不表意,或与原意发生变化;AA式重叠词由两个语素构成,两字拆开与原意不发生变化,或与原意有联系.  相似文献   

4.
"解"字自古至今就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如"解释"、"解开"、"和解"等。"解"字在唐代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义项,即"举进士者由州县推荐发送入京",并以此为构词语素产生了许多与科举相关的词汇。探究与科举相关的以"解"为构词语素的词,有助于认清"解"字作为构词语素在构成新词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科举词汇。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X得"句式在口语中使用范围广泛,"X得"句式中"X"主要是形容词和动词;"得"由动词演变为结构助词,并呈现出附缀倾向;"X得"句式在语义、末尾语气词、感情色彩、表达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X得"句式多在同情、无奈、彼此共知等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橐"、"囊"、"袋"的历时更替过程。先秦主要用"橐"、"囊";两汉时,则只用"囊"不用"橐",同时开始出现了"袋";魏晋至明,"袋"不断发展;到清代,"袋"完成了对"囊"的替换,成为当时的通用词,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说“阿”     
一个名素前冠以“阿”字,这种构词形式此自古然,魏晋以后受佛经的影响其风尤盛.这个“阿”一般认为是发语词或前缀,对此我们不持疑义.但是一般说来作为缀(一)它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有源可寻,且从语源看,“阿”和它后面的实素的语义结合具有可解释性.那么,“阿”虚化之前的词义是什么呢?(二)它是一个不自由语素,只能与另一个单音节词构成一个双音节词,不能游离于词以外自由运用,那么“阿”有无以词的形式自由运用的情况,并以此来证明它的初始义呢?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有讨论之必要,且本文就是围绕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我们认为前缀“阿”的来源至少有四个:(一)同“(?)”,(二)梵语或其它外来语A或uo的音译,(三)第一人称代词“我”,(四)疑问代词“何”.  相似文献   

8.
两千多年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毁誉参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诡辩性的命题。考虑到"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是"二无一"公式的具体运用,那么论证"白马非马"的诡辩性也应该从此入手。本文认为,"二无一"这一公式有两点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另一个是类和子类与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正是这两个区分的缺失,造成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不断争议。  相似文献   

9.
周兆群 《阅读》2011,(11):38-39
据说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法语的两个词ho和la,意思是“喂,那边的”。后来这个招呼用语大约在1066年由诺曼底人征服英国时带到了英国。  相似文献   

10.
“解”字自古至今就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如“解释”、“解开”、“和解”等。“解”字在唐代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义项,即“举进士者由州县推荐发送入京”,并以此为构词语素产生了许多与科举相关的词汇。探究与科举相关的以“解”为构词语素的词,有助于认清“解”字作为构词语素在构成新词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科举词汇。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只有紧追"互联网+"才能有新的未来走向,"互联网+"的技术力量和影响力对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仍待拓宽。因此,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东风,推动民族体育文化新的发展,具体路径有四:"互联网+国粹武术"以武术精髓为依托创建民族体育品牌;"互联网+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强化本土教育体系;"互联网+民族旅游"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环境、运动体验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政府职能"在国家发展民族文化战略总体基础上以合作求发展谋利益,解决民族体育文化与企业对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哦"是开远方言中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助词。根据意义、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哦1"和"哦2"。与"哦1"不同的是,"哦2"不能充当疑问语气词,不能出现在是非问问句的末尾;"哦2"的语气较为沉重、严肃,而"哦1"的语气较为轻快、活泼,多出现在带有积极意义的句子末尾。"哦1"和"哦2"在语用意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哦1"可以暗示出说话者的主观否定,可以强调已经产生了的消极结果,还可以暗示与先前预测、判断有所不同的事实、情况;"哦2"出现在句末时可以暗示出某事件、情况比原先的预想更好或与原先的预想不同,可以使带有疑问词或疑问格式的问句成为祈使句,还可以暗示说话者对他人的委婉提醒或建议。"哦1"与"哦2"在使用中往往会改变句子的表层意义,产生用此言表彼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诗的本质是"气"。而"气"的实质为"力",形式为"流"。现实生活与主体精神交汇而成"气"。"气"由诗人个体调节而组织成诗,进而构成诗的特殊的时空。诗的目的、评价与创造,全由"气"从根本上决定了。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一律”的多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围副词"一律"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广泛的用法。在语义上,"一律"强调总括的对象的动作、行为、情况的一致性,其语义指向即总括内容大多在前面;在句法上,"一律"可以作状语,还可以加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副名结构,可以加数量词以及与其他副词共现连用等;在语用上,"一律"多用于政治性或法律性文本中,表达中性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问句研究中,多将"X+不"句式看作"X+不+X"的省略,作为反复问句来处理,但有些问句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看,均不在此列。从实例出发,把"X+不"句式单独出来,进行分类说明。从形式上看,"X+不"与"X+不+X"不同,从功能上看,二者也不完全等同;"X"的复杂使"X+不"也变得复杂。另外,"不"的功能在"X+不"中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鞠躬"是并列结构的动词。"躬"在先秦时代就已被用来表示人"弯曲身体"的行为,与"鞠"的意义相近。"鞠躬"最开始的意思为"恭敬谨慎貌",后发展为"弯腰行礼";到了清朝,偶尔也作"鞠躬尽瘁"的省语;在现代汉语里面,"鞠躬"经常以离合词的姿态出现,但这种扩展用法并不规范。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构成古希腊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金苹果"的诱惑展示了人性的本真与自由;人性"狂欢"的图景也就是希腊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其具有丰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狂欢"背后融入了古希腊人悲悯深切的"人性"自审,也渗入了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在人的内在方面,注重对于"人"本的弘扬,突出"众生为本"、"以人为本"和重视人的"心",体现为对于众生的服务意识、对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在外在层面,注重对于"文"明的追求,分别从弃恶从善的道德追求、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论述;"人"、"文"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威 《职大学报》2013,(1):83-85
聚合词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以四项式为主,由类义语素并列构成,衍生出的意义与各语素意义相关但又更为泛化。这类词除了在形式上有着鲜明的特征外,其语法功能也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乃是中共领导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产物,作为近现代中国政治理论中的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概念,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的的灵魂!也是中共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近百年中共"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上,"群众路线"概念是什么时间?最早是谁提出来的?学术界见仁见智,分歧颇大,本文逐一考论、辩正其说,认为:"群众路线"系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群众路线"的概念最早是由李立三、周恩来、陈毅三人组成的中共"三人委员会"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