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梅志军 《阅读》2010,(5):16-17
女士们,先生们,尊敬的总统阁下: 首先对你们前来参加我的葬礼表示真诚的感谢,恕我生命垂危,无力鞠躬,只能再说一句:谢谢你们!我因巴拉那河而闻名,你们因我而骄傲。我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当巴拉那河水从上游呼啸而来,跌落悬崖,一泻千里,真是“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相似文献   

2.
快乐如风     
凯雷 《阅读》2012,(10):10-11
凯特一出道就瞄准一千五百米。一次参加国际田联黄金大奖赛,大会组织者出于通盘考虑,请凯特担任自杀性的领跑,许诺酬以重金。凯特眼瞅强手如林,自己获奖无望,便咬咬牙答应试试。比赛一开始,凯特就奋勇冲在前面,在前八百米,一直遥遥领先。当然,凯特不可能长久保持这样的速度,他的任务,就是赛好前半程,两圈一到,就退出跑道。即使退出跑道,凯特也保持应有的尊严,他手扶胸口,面带微笑,向全场的观众鞠躬致意,然  相似文献   

3.
古代女子的拜礼以“肃拜”为正。唐代女子“肃拜”的拜仪分为两种 :一种是席地而坐时女子所行“肃拜”礼的拜仪 ,即两膝跪地 ,两手掌至地 ,腰与地平行 ,头略低 ;这种拜仪适合于妇女初见公公和婆婆、宫人对于国君和皇后 (或皇太后 )以及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场合。另一种是坐用床榻以后女子所行“肃拜”礼的拜仪 ,即“稍作鞠躬虚坐之状” ;这种拜仪一般适合于大多数场合  相似文献   

4.
孔、孟学说志在经世济民、安邦定国,乃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坚。其以"仁"为本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美善观。"善"为内质、"美"为外现,以"善"为重、归宗于"仁"成为二圣的共识,而于细端又有所别,在其对于"乐"的相关论述中亦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科学的研究精神"主要体现为实事求是、善于怀疑、注重创新以及"为学问而学问"等四方面的精神。实事求是,主要体现为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择取:在研究对象上,表现为"从书上求实","从事上求实";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无征不信"的治学态度。善于怀疑的精神具体展开为两个向度,即对研究对象和主体自身的怀疑:对研究对象的怀疑,集中表现为对古人之言和经典文本的怀疑和不轻信;对主体自身的怀疑,表现为"虚己"和破除"己弊"。创新的精神表现为实证的归纳法的运用。"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是学问能够独立,并得以发展的根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7.
"之"字在古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其义项甚多,且字形在隶定之前比较复杂。许慎认为"之"字本义为"出"。本文结合诸家的观点认为"之"字本义训为"往"可能更为科学。文中将试从"之"字形义角度入手,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存在着本位之争:究竟是以"词"为单位,还是以"字"为单位。本文将以法国出版的《汉语言文字启蒙》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例,阐述"字本位"教材和"词本位"教材在词汇教学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为何本位之争在语言学界和教学界尚存在争议,对外汉语教材却为清一色的"词本位"教材。  相似文献   

9.
卢梭"倒转式"思考问题的方式给了康德以极大的启发。卢梭在张扬理性的高亢的主旋律中,反思启蒙运动的内在矛盾——理性与自由的冲突。这激发了康德对自由问题的关注,并成为其终身研究的核心问题。卢梭为了维护自由而主张回归自然,康德为了维护自由而主张超越自然。康德以"人有善的倾向"的人性论为逻辑起点,以"现象界"和"物自体"的世界二元划分为哲学背景,以"自然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教育二元划分为理论根据,以其关心的"自由意志"为侧重点,提出了教育应该实现由"自然教育"向"实践的教育"的转变,从"现世教育"走向"未来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整个德育内容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三观"体系是一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三观"教育实际上亦可视为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两观"教育。"三观"教育的实践逻辑更宜循着其个体价值的呈现而展开,其心理过程要以"方法论教育的前置"作为保证,"三观"内容的呈现要完整、有序、重点突出,要以促进"三观"信念的形成来实现"内化—外化"过程,巩固教育效果。"三观"教育过程应采用方法教育前置、变宏大叙事为生活指导、变传授"三观"内容为培养"三观"选择能力、变理论灌输为心灵对话与观念催化等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三主"教学思想是新课程的灵魂,"三主"即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本文主要针对"三主"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要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牡丹母题伴随着自上而下的赏花活动兴起,引发了皇家、文人、民间三个阶层的广泛兴趣,而三个阶层从社会地位与资源到文化心理和艺术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审美趣味的分野。在对艺术功能的认识上,文人牡丹以"美"为最高标准,而宫廷和民间则更重视其伦理价值;在对艺术之"真"的理解上,宫廷牡丹以"形似"即"物象之真"为最高追求,而文人和民间则更偏爱经由"神似"所折射出的"心灵之真"。从审美范畴上看,文人尚"清",宫廷主"雅",而民间则难以免"俗"。受此影响,皇家以富丽堂皇为美,尚工致,喜华贵;文人以气韵生动为美,好墨色,重机趣;民间以质朴健康为美,偏重彩,祈福佑。  相似文献   

13.
池州学院2010年提出的"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新校训,是池州学院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勉励师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格言。"以孔子为师"表现了学校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做到古为今用,孔子的教育纲领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池州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也强调以"道"(人生理想)为目标,以"德"(德性教化)为根据,以"仁"(关爱奉献)为依靠,以"艺"(文化专业学习)为内容。"以行知为友"就是积极从陶行知先生求真、求实、求新、求活的教育思想中,寻求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教育启示,推进学校改革创新。"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校训也基本契合了池州学院的办学实际,学校在近四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以生为本,在科学研究上注重博学重行,在社会服务上注重以用为先,在文化传承创新上注重传承创新。池州学院"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新校训,充分体现了学校追求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介词"为"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具有特定语义。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对对象类介词"为"在汉语句子中的用法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其英译方法。以期引起人们对对象类介词"为"的语义的重视,保证汉英对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16.
一、学校简介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的高等体育院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新时期和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学校将以"精心育人"为目标,以"精细管理"为基石,以"精品建设"为导向,打造"精致典雅"的中国一流高等体育院校。为实现发展目标,首都体育学院常年面向国内外招聘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考察湖北省企业"招工难"现状的基础上,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分析"招工难"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以提高农民工待遇为重点、以农民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为平台,在企业发展与农民工就业之间寻求平衡,系统地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在"应用"、"够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简述了词汇法理论及其核心概念词块,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新思路——词汇法教学。  相似文献   

19.
宗教家、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多次主张宗教亦哲学,在宗教和哲学之间走一条融通之路,他以道为超越本体,抓住道的"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特性,构成其机体主义哲学根本。在此道的精神指引下,道家之"道"的内涵表现为道体、道用、道相、道征融为一体。道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展现出道宗、道根、道一、道型、道无、道极的特征。道家之道"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在"贵无"的同时并不"贱有",也就是说,此道用无穷。从本体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看道之性相或道之属性与含德,即为道相,分为两类,一为天然性相,一为人为性相。道征指的是高明圣德的当下呈现。圣人代表了超脱解放的精神和救人救世的精神,使自然"无"为之道和人"有"为之道融会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20.
"解"字自古至今就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如"解释"、"解开"、"和解"等。"解"字在唐代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义项,即"举进士者由州县推荐发送入京",并以此为构词语素产生了许多与科举相关的词汇。探究与科举相关的以"解"为构词语素的词,有助于认清"解"字作为构词语素在构成新词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科举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