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琛璐 《大观周刊》2012,(35):25-25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发现美,否则不会得到社会长久的普遍的赞美。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通过学习梁一儒先生的《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我将通过中国人对艺术美的把握,和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审美倾做,做出几点总结。  相似文献   

2.
审美选择具有极强的个体性,个体审美情趣,对审美选择具有直接的作用,这是因为美即情感,人类之所以需要审美选择,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离开了主体的情感,美本身也就不存在了。人的审美情感所展示的是主体生命的律动与情欲的表现,由于审美主体社会阅历、知识结构、思想修养等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由此导致各自情感需求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3.
走向 21世纪的中国电视,面临着日益成熟的节目市场,该如何以质论价呢?本文结合对各种电视节目形态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个共有的衡量标准──审美价值。从操作层面,作者将审美价值标准概括为“表现人”与“人表现”两大审美指数,并针对不同荧屏节目现象做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特别是面对着新世纪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挑战,电视所具有的规模化影像审美功能,更成为众多媒体中独有的品格。在影像审美中,唤起受众对“人”的特性的体认与呼唤,将成为新世纪民族文化建设中电视所肩负的独特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祁正莲 《大观周刊》2011,(42):130-130
“人格”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它是指人成为人的品质和格调,是人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特征。而审美人格则是美学意义上的人格,指人的风格和格调。具体而言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征,达到了美的境界,表现出和谐、个性、自由 、超越和创造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象,它可以影射到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理表现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表达形式,它贯穿于人类的各类化实践活动中。同样,典型传播作为一种倾向性的化传播活动,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传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以感性直观的本性连通着人类的情感世界、理想境界和民族精神;审美又是一种外延宽泛的活动,它靠升华超越的功能提升了各种人类行为的品质。可以说,在人的各类活动中都不乏审美的因素,不仅是诗歌、绘画、音乐、雕塑里明确凝聚着审美的内容,就是在劳动产品、宗教标记、图腾符号、生活器具上也透露出审美的消息。因此以中国历朝各代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活动为对象,对它们进行文化史的考察和诠解,其气魄的宏大、视野的宽纵自不待说,单就内容的庞杂、涉猎的广泛而言,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7.
文学和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文学和艺术的审美形态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审美和道德伦理审美两个层面,出版作为纸面媒介,一方面被动地记录和反映文学艺术的创作成果,受益于各种艺术形态的既有影响,是传播和收获者;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选择影响和决定文学艺术的审美取向,所以它又是伯乐和守门人。如果纯文学创作是各种艺术形态的源泉,那么,孕育这个源泉的,往往就是出版这个摇篮。  相似文献   

8.
孙洪涛 《中国广播》2004,(10):35-37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一个人:“某某很有气质”,或“某某长相一般但气质不错”。人们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也是一种审美品位的表现。任何一个人都会成为评价的客体,节目主持人、播音员作为公众人物就更是如此。他们在节目中对社会事物展开评价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受众评价的客体。  相似文献   

9.
王黎燕 《今传媒》2004,(2):32-32
自我欣赏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审美心理。这种心理状态能够加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心理品质的成熟。问题在于女性的自我欣赏不仅来自本能和自我,更多的来自外界,来自男性的审美价值。长期以来,男权文化要求女性形貌上要美好、性感、充满诱惑力,而品质上要温柔、顺从、被动、善解人意。这些审美标准逐渐内化为囿于家庭生活的女性自身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0.
审美的词语释义是辨别、领会事物的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11.
在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对细节和品位的追求成了现代人审美的一大趋势。衣服要漂亮的,时尚的,另类的;房子要舒适的,美观的,幽雅的;吃的要可口的,精细的,营养的;生活的重心和中心不再围绕“饱”和“暖”来定义,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就是要追求生活的审美和精致。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泛审美”。可是伴随我们生活,为我们广泛交流提供服务的语言,是否也达到审美层次了?  相似文献   

12.
论科技期刊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吴寿林【上海】马克思在美学方面有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是"劳动创造了美";二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在劳动过程中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所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美。美是人们审美的对象。在社会美中,美是...  相似文献   

13.
薛亮 《大观周刊》2012,(28):223-223
随着教育形式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深层的心理、情感教育被逐步重视.而本应培养的审美素质则少有人提及。本文旨在探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让供我们解读的课堂教学文本发挥最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美术编辑,一般是指毕业于艺术院校,或者通过自学,自身具有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实践能力,并能深刻理解作者作品(涉及书法、中西绘画、雕塑、版画、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鉴赏、插图等各种作品,以及需要整理编辑出版的经典作品)是否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内涵及一定艺术价值,通过编辑审定,物化出版并能获得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在编辑物化的过程中,美术编辑是审美主体,作者是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作者)寄送来的稿件在认真鉴赏,确定有出版意义后,与作者反复磋商,加工修改,到相对成熟时,报上选题,经讨论论证同意后,办理三审送社领导审定签发。在这一程序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次审美差距:人对客观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因此,差距的形成也是客观存在的,美感的差距也是如此。第一次是编者与作者之间对稿件是否被采纳,在审美感受上的差距。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次是编者与作者之间对稿件是否被采纳,在审美感受上的差距。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编者有较深刻的“识货”眼光,认为没有出版价值;或是认为物有所值,确有出版价值,并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审美判断是正确的。另一种情况是编者缺少敏锐的审美视角,明明可能是价值连城的出版物,由于仅仅是编者审美的情...  相似文献   

15.
陈思思 《大观周刊》2011,(39):208-208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育,是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培养人爱美、审美、创造美的素质及能力的一种美育活动。音乐是一种善于表达、激发情感,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并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门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审美功能有着特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唐建生 《大观周刊》2011,(38):181-181
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它需要人们像春风化雨般地让人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传播中应具有一定的审美力和审美表达水平。本文从新闻传播中审美价值的方向和内容方面探讨了新闻传播应以美好的事物影响人、激励人和打动人。以此真正地体现出新闻价值.同时这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王琳 《图书馆学刊》1995,17(3):11-13
浅议图书馆的美育功能王琳(解放军农牧大学图书馆)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  相似文献   

19.
现代受众对媒体期望值的提升,使媒体注重报道内容的同时,也注重审美风格的探索。以追求优秀的自然和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新闻,无疑会以审美的现代情趣和表现方式走向读。在不触及真实性底线的情况下,环境新闻的笔法可以交融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做到描述如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现代传播产品的审美创造之前,首先来对本所说的现代传播产品与审美创造作概念上的界定。现代传播产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指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产品:广义上指任何在传播活动中所承载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所探讨的是狭义的传播产品,即大众传播产品。审美创造是人的一种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