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悟”1.遵循中国语文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擅长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汉语言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汉语绚丽多姿,是一种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语言。它以意会为句子连贯的纽带,善用比兴,讲究意象和意境:“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就揭示了汉语及汉语学习的规律,即:学习汉语需要透过“言”(语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化、人丈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特点的不同。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本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中西方民族各自思维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新疆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就必须要互通语言,这样就产生了双语或多语现象.汉语是中国的国语,绝大部分人都在使用.如果少数民族不懂汉语,那么就不能与汉族人交流,就不能吸收汉民族几千年文明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了培养少数民族的汉语能力,新疆各院校普遍开设了汉语课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汉语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口语方面.如何上好汉语口语课,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弱点.作为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字两者比较,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因为语言是一种最直接的交际工具,“听”和“说”则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而“读”和“写”则是一种间接  相似文献   

4.
“汉语危机”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危机,它的背后,暴露出的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危机。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表达方式的日益粗鄙化,以及公众对汉语优雅品质的普遍漠视,这都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断裂。优雅的汉语如果失传,优雅的心灵也将消失!  相似文献   

5.
古靳 《时代教育》2006,(12):150-151
语言认同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的语言——汉语的地位有所提升,在中国以至世界范围普遍产生了“汉语认同”,在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婚姻等多方面都体现了这种“汉语认同”,并构成了一个汉语认同体系。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而发展儿童语言的工作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是教儿童从语言的丰富的表现方面学习;一是教儿童从语言的规律方面学习。汉语课就是教儿童从掌握汉民族语言的基本规律方面去学习语言。汉民族的语言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对“汉语”这个名词有些新鲜的感觉。“共同语言”是形成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虽然会有一种通行的语言,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他民族的语言的存在。因此我们不应该说某种语言是某国的语言,只能说是某民族的语言。过去总是说“中国语言”,同时把想要建立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那是不妥当的。我们现在把过去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当我们一说到汉语是伟大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语言时,人们马上会举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为例,甚至不用举例,这些精美的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所以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罗常培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更是联合国规定使用的国际语言。因此,学好汉语,用好汉语,使之发扬光大是十分重要的。以前,学术界对汉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就有过诸多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前,汉语“文学”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学问和学术。近代以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入中国,但汉语中表示此概念的“文学”一词可能并非直接来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准确地说,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日语用汉字“文学”翻译英语literature,汉语由日语直接借用。但日语只是借用了古汉语“文学”一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与该词固有含义无关,故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为外来词。汉语中接近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词语是“文章”或“文”而非“文学”,因此,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乃一错位译名。  相似文献   

10.
仲玲 《生活教育》2010,(3):57-61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曾经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灵魂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也只有在自己的语言之中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社会一种非常现实的实用主义起作用,汉语教育因为不那么“实用”越来越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上个世纪,作家余光中就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现代中国人汉语能力的下降。而如今的状况可能更糟,学习英语早已是从娃娃抓起,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一路下滑。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反映该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分析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或多或少我们能了解到这个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会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两种不同的语言就会反映出两个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汉语作为中国人所使用的语言与作为越南人所使用的语言——越南语也不例外。因此,就汉语与越南语进行的对比工作有助于揭示中越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2.
汉语文化学告诉我们,汉语重意义、虚实、具象,汉语的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其语义语调的因素远远大于西方语言的"句法"因素.汉语由此充满着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故王力先生说,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其次,我们民族的思维重整体与过程,尚直觉,所以面对文本阅读时,注重整体与过程,反对割裂与肢解,是我们传统中深得语文三昧的阅读策略.<易·系辞>讲"言不尽意",<庄子·达生>曰"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司空图说"韵外之致",都是触及了由文本经感受和体验而达致意会神摄的感悟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是深耕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即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作为古人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由品评“人”与“物”向品评“艺”过渡。“艺”的评价术语与标准都是从对“人”与“物”的评价中移用而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移用于其他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以,有必要探讨现代文论界的理论热点:中国文论失语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各种语言都不乏用动物来设喻,英语和汉语也是如此。在汉语中以“狗”来设喻的成语很多。在英语中,据L. P. Smith在Words ahd Idioms一书中指出,含动物形象的成语以“dog”数量最大。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民族语言,因此“dog”一词的用法在这两种语言中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民族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讲,狗是卑贱的动物,用狗来指人就是骂人的。如清朝时,纪晓岚的官职为“侍郎”。  相似文献   

15.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件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16.
“老人家”一词,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于对老年人和长辈的尊称,但是它并不是汉语的土产。 据《宗教词典》载,“老人家”一词是解释前中国伊斯兰门宦教徒对教主的一种尊称,是阿拉伯文“穆尔西德”一词的意译。它源于“道路(指修炼过程)”,意为“引路的人”。13世纪后期,伊斯兰教随着部分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迁居传入中国,并发生语言的融合。从此“穆尔西德”被译为“老人家”,出现在元代及以后的汉语和文学作品中。(摘自2000.4.28《中国剪报》)“老人家”来自何处?@永和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由于民族杂居和民族交流,出现了“双语现象”(bilingualism).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语言,历来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汉语已成为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及语言文字概况、各民族使用语言的基本状况、民族语文政策和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学的有关规定以及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进行双语教学、实行双语制,不仅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交流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18.
日语中有各种各样的汉语接尾辞。其中,接尾辞“的”即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与之相对,汉语中助词“的”的使用频率也超过了“了”、“是”、“一”等常用汉字,居第一位。同样的汉字符号,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了语言学习上的便利,同时,由于母语的影响也给我们使用和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只有对接尾辞“的”进行具体的考察、分析,才能在今后的日语学习中正确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影响汉字发展演变的诸因素中,社会政治、文化、书写材料与工具、语言文字是四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社会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书写材料与工具因素,我们分别撰文论述过,本文试从语言文字方面,来阐述它对汉字发展演变的影响。 另外,汉语中同音词特别多,汉语的词在语法上的变化很少,汉语方言复杂等特点,都影响了汉字的发展演变。B·A·伊斯特林在《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中说:“某一民族的文字体系特点不仅取决于这一民族的历史发展,而且取决于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必须认真学好。但是,林彪、“四人帮”一伙胡说什么“有条有理,标点符号呀!文法呀!措辞呀,搞那一套根本不是军队的作风”。甚至说:“中国人还学什么中国语言?”这股阴风使有的学校取消了《现代汉语》课。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